首页期刊导航|法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法学研究
法学研究

梁慧星

双月刊

1002-896X

010-64035471

100720

北京市沙滩北街15号

法学研究/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学术性刊物。介绍法学理论、科研成果,探讨改革中的理论问题,分析案例,指导实际工作。主要栏目有专题讨论工作研究、条法释评等。读者对象为立法及司法干部、法学理论工作者。有英文目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罪量的归属

    郑超
    189-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我国的犯罪论体系中,罪量应为构成要件要素.作为相应构成要件要素的主观反映,故意的认识内容也应当涵盖罪量赖以存在的基础事实.虽然都能带来法定刑的提升,但要注意加重犯与加重的行为类型之间的差异.与不存在未遂形态的加重犯不同,对于同一犯罪中的加重的行为类型,在量刑层面存在着就加重行为类型的未遂适用未遂犯规定的可能性.在此前提下,对责任刑的确定,可以从实行行为对法益造成的客观危险、行为人的主观认识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处理.对于在同一犯罪客观构成要件范围内发生的意图实施轻行为类型却造成重行为类型结果的情况,可以在承认构成要件层面犯罪既遂的同时,在责任层面进一步判断是否存在轻行为类型的故意与重行为类型的过失的想象竞合等情形,通过法定刑升格、未遂犯规定的适用等实现量刑上的均衡.

    罪量客观归属主观归属加重的行为类型加重犯

    中国刑事司法证明"唯客观化"批判

    熊晓彪
    207-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刑事诉讼已然发展形成一套基于客观证据、客观事实、客观化方法和客观化标准的"客观(化)形式"证据、证明理念与方法体系,可称其为"唯客观化"进路.该进路的典型司法实务样态呈现为依赖客观化证据定案,无印证不定案,法定证据判案,追求形式铁案等."唯客观化"进路混淆证据、事实与客观存在等范畴,违背诉讼认识规律,忽略事实推论过程,背离实质庭审,其无助于中国刑事司法证明理论与方法的革新.司法证明应当建立在认识论而非本体论之上,应涵盖证明结构、证据解释、对比判断及信念要求等内容,据以得出的结论具有盖然性和可错性.根据人类在不完全信息状态下依靠经验推理、观察感知等进行决策的特点,可以把能够反映和揭示司法证明应然特性的方法论体系称为"启发式"进路.在该进路下,中国刑事司法证明应迈向多元证明方法并行发展,承认证明结论的盖然性和可错性,强调实质庭审和严格事实推论的新格局.

    刑事司法证明唯客观化认识论"启发式"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