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法医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法医学杂志
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
法医学杂志

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

朱广友

双月刊

1004-5619

fyxzz@126.com

021-52360413;52361148

200063

上海光复西路1347号

法医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Forensic MedicineCSCDCHSSCDCSTP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法医学杂志》(CN 31-1472/R,ISSN 1004-5619)是我国第一本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法医专业学术刊物。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主管, 司法部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主办,本编辑部编辑、发行。本刊自1997年被美国生物医学文献资料数据库MEDLINE收录,2008年起被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收录。自1999年起陆续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大型数据库全文收录;被《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和《全国报刊索引》列为核心期刊收录。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本刊以法医学为主,兼顾其他有关法科学,设有论著、新方法新技术、疑难案例分析、经验交流、案例报道、综述、讲座、国内外学术动态等栏目,是法医工作者的必备杂志。另外本刊还设有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的法医学鉴定栏目以及交通事故鉴定等内容,可供广大医务工作者参阅。本刊为双月刊(80页),年订费90元(含邮寄包装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工智能在法医学研究领域的文献可视化分析

    董祎铭赵春梅陈念念罗丽...
    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2012-2022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人工智能在法医学研究领域的文献,探索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方法 通过文献计量工具CiteSpace对2012-2022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关于人工智能在法医学领域的736篇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对相关文献的作者、机构、国家(地区)、标题、期刊、关键词、引用的参考文献等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736篇文献来自69个国家(地区)289家机构的355位作者,发表于220种期刊,发文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美国发文量最高,中国位列第二,机构中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发文量最高.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gal Medicine在发表文献和被引频次中均排名靠前.对关键词进行分析发现,人工智能在法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性别年龄推断、死亡原因分析、死亡时间推断、个体识别等方面.结论 应注重国际合作与机构间合作,加强交叉学科间的研究.探索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法医各学科领域将是未来研究的热点与方向.

    法医学文献计量学人工智能CiteSpaceWebofScience可视化分析

    成人CE-Chirp ABR反应阈与纯音听阈相关分析与比较

    程荷英张运阁陈燕尹笋...
    1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听神经同步专利刺激声(CE-Chirp声)对成人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进行测试,分析CE-Chirp ABR测试的V波反应阈与纯音听阈的关系,研究CE-Chirp声在法医学鉴定听觉功能障碍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常州市德安医院2018年1月—2019年6月进行CE-Chirp ABR测试的受试者(年龄为20~77周岁,共计100耳),获得V波反应阈值,并在0.5、1.0、2.0、4.0 kHz分别进行纯音气导听阈测试,获得纯音听阈值,按照不同听力水平及不同年龄对受试者进行分组.比较不同听力水平及不同年龄组平均纯音听阈与V波反应阈之间的差值及统计学差异;对所有受试者各频率两种方法之间的相关性、差值及统计学差异进行分析;建立所有受试者CE-Chirp ABR V波反应阈推断纯音听阈的线性回归方程,并检验其推断纯音听阈的可行性.结果 不同听力水平及不同年龄组各组之间CE-Chirp ABR反应阈与纯音听阈差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频率成人CE-Chirp ABR V波反应阈与纯音听阈之间相关性良好,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两者之间有线性相关关系(P<0.05).结论 运用CE-Chirp ABR Ⅴ波反应阈在一定条件下能够评估受试者的纯音听阈,可以作为一种听力学测试方法用于法医学听觉障碍评估.

    法医学听神经同步专利刺激声听性脑干反应纯音听阈V波反应阈听觉功能障碍

    法医学混合斑研究现状及趋势的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

    范庆炜李凌杨慧凌邓婷婷...
    20-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探明法医学混合斑研究的脉络与热点变化.方法 以2011-2022年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所收录的法医学混合斑文献为研究对象,利用基于R语言Bibliometrix 1.1.6包和VOSviewer 1.6.18软件对年发文量、国家(地区)、机构、期刊、关键词等方面进行文献计量和可视化分析.结果 2011-2022年共纳入732篇法医学混合斑研究的文献,年发文量及年被引频次总体展现逐年平稳上升的趋势.59个发文国家(地区)中最多为美国246篇,其次为中国153篇;文献来源于104本期刊,发文量前10的期刊上发文总数为633篇,FORENSIC SCI INT GENET发文量为307篇,排名第1;利用VOSviewer软件可视化分析显示,关键词可被区分为4个研究聚类,分别为遗传标记发展组(蓝色)、混合斑分型分析理论组(红色)、测序分析组(黄色)、案件样本研究组(绿色);从不同时段上可分为发展早期(2011-2013年)、发展中期(2014-2016年)、快速发展期(2017-2020年)、最新发展期(2021-2022年)4个发展阶段.结论 国内外学者在法医学混合斑研究的发文量呈现较为平稳的趋势,机器学习、下一代测序等研究是近年来最受关注的热点主题,有望使法医学混合斑研究在混合斑分型分析理论和测序分析研究等方面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法医遗传学文献计量学混合斑可视化分析WebofScience

    地表水中34种新兴污染物的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快速筛查

    吕琛山曹艺璇穆哓茜崔海燕...
    3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ltra-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quadrupole-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UHPLC-Q-TOF-MS)技术快速筛查地表水中34种新兴污染物的方法.方法 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优化固相萃取(solid phase extraction,SPE)前处理条件,样品经Oasis® HLB和Oasis® MCX固相萃取柱串联富集萃取.萃取物采用Kinetex® EVO C18色谱柱分离,0.1%甲酸水溶液和0.1%甲酸甲醇溶液梯度洗脱,Q-TOF-MS"fullscan"和"targeted MS/MS"模式检测34种新兴污染物,建立34种新兴污染物母离子、子离子及保留时间的数据库.结果 地表水中34种新兴污染物在各自线性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大于0.97.检出限为0.2~10 ng/L,回收率为81.2%~119.2%,日间精密度为0.78%~18.70%.将方法应用于多份地表水样品的检测,共检出6种新兴污染物,质量浓度为1.93~157.71 ng/L.结论 该方法能简单、快速地对地表水中的多种痕量级新兴污染物进行筛查分析.

    法医学毒物化学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地表水新兴污染物

    MDMA及其代谢物MDA在大鼠体内的毒物代谢动力学

    于维光贺强王铮迪田成俊...
    3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单次和连续给药3,4-亚甲基二氧基甲基苯丙胺(3,4-methylenedioxy-N-methylamphetamine,MDMA)后,MDMA及其代谢物4,5-亚甲基二氧基苯丙胺(4,5-methylene dioxy amphetamine,MDA)在大鼠体内的毒物代谢动力学差异,为MDMA的法医学鉴定提供数据依据.方法 单次给药组取24只大鼠随机分为5、10、20 mg/kg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实验组腹腔注射给药MDMA,对照组经腹腔注射给药与实验组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给药后5 min、30 min、1 h、1.5 h、2 h、4 h、6 h、8 h、10 h、12 h通过内眦动脉取血0.5 mL.连续给药组取24只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18只)和对照组(6只).实验组连续腹腔注射递增给药MDMA 7 d,每日给药剂量分别为5、7、9、11、13、15、17 mg/kg,对照组经腹腔注射给药与实验组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第8天将实验组大鼠随机分为5、10、20 mg/kg剂量组,每组6只,腹腔注射给药MDMA,对照组经腹腔注射与实验组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给药后5 min、30 min、1 h、1.5 h、2 h、4 h、6 h、8 h、10 h、12 h通过内眦动脉取血0.5 mL.使用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检测MDMA和MDA含量,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单次给药组血浆中MDMA在给药后5 min达到峰浓度,MDA在给药后1 h达到峰浓度,MDMA和MDA的最长检出时限为12 h.连续给药组第8天MDMA在给药后30 min达到峰浓度,MDA在给药后1.5 h达到峰浓度,MDMA和MDA的最长检出时限为10 h.单次给药组和连续给药组检出时限内MDMA和MDA质量浓度比与给药时间的非线性拟合方程分别为T=10.362C-1.183,R2=0.974 6;T=7.397 3C-0.694,R2=0.961 5(T为给药时间,C为MDMA和MDA在血浆中的质量浓度比).结论 本研究得到的MDMA及其代谢物MDA在单次和连续给药大鼠体内毒物代谢动力学数据(达峰浓度、达峰时间、检测时限和质量浓度比与给药时间的关系)为相关法医学鉴定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数据依据.

    法医学毒物化学毒物代谢动力学3,4-亚甲基二氧基甲基苯丙胺4,5-亚甲基二氧基苯丙胺模型大鼠

    25例新生儿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医疗损害法医学鉴定评价

    俞勇王英杰贾云飞黄宝静...
    4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新生儿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的高危因素,探讨在医疗损害法医学鉴定中如何评价过错诊疗行为与新生儿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北京法源司法科学证据鉴定中心2017-2021年25例新生儿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医疗损害责任纠纷相关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医院在胎儿体质量评估、分娩方式选择、产程观察与肩难产处置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及其与患儿损害后果之间的关系.结果 过错医疗行为评定为主要原因2例,同等原因10例,次要原因8例,轻微原因1例,无因果关系1例,未明确原因力3例.结论 新生儿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医疗损害法医学鉴定过程中,从产前评估、分娩方式告知、规范使用缩宫素、肩难产操作规范性等环节,客观分析医疗行为是否履行诊疗义务,同时需充分考量不同危险因素的客观风险性和损伤预防的困难性,综合评价过错医疗行为在损害结果中的原因力大小.

    法医学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医疗损害案例分析

    42个微单倍型复合检测体系的构建及法医学应用

    云鹏陈安琪陈丽琴李成涛...
    5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二代测序平台(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对 42个微单倍型(microhaplotype,MH)遗传标记进行复合检测体系构建与法医学验证,探讨该体系在法医物证学实践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从前期研究中筛选42个高多态性MH并构建复合检测体系(42-plex MHs),通过MiSeq FGxTM平台进行测序,对该检测体系的重复性、灵敏度、特异性、稳定性、混合样本解析能力进行验证.通过对102例中国江苏省溧阳市汉族无关个体进行群体遗传学调查,评估该体系的法医学应用价值.结果 该复合检测体系(42-plex MHs)的测序结果重复性可达100%,灵敏度低至0.062 5 ng,可耐受靛蓝(≤2 500 ng/μL)、腐殖酸(≤9 ng/μL)、血红素(≤20 μmol)、尿素(≤200 ng/μL)的干扰,并可鉴定2人(1∶19)、3人(1∶1∶9)和4人(1∶1∶1∶9)的混合样本.基于102例个体数据,42-plex MHs的累积个体识别率为1-3.45×10-30、累积非父排除率为1-3.77×10-11,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值为2.899.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42-plex MHs复合检测体系,该体系具有高度的重复性与灵敏度,良好的抗干扰物能力与混合物解析能力,所含MH遗传标记具有较高的多态性,兼顾族源推断同时在个体识别和亲子鉴定相关案件中具有良好应用价值.

    法医遗传学微单倍型二代测序混合样本个体识别

    本刊文章中可直接使用的缩略词

    58页

    不稳定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病理特征及分类

    邢运虹李洋王文政王亮亮...
    59-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猝死的法医学重要诊断指标如急性或慢性心肌缺血改变,有时由于死亡过程短暂、组织缺少反应时间,使得缺血部位定位困难,部分案件中死者首次发病即猝死,导致法医难以准确作出诊断.然而临床医学对于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研究揭示了其病变引发的冠状动脉痉挛、血栓形成在冠心病猝死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本文主要归纳整理了基于临床医学研究的不稳定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病理特征,包括斑块破裂、斑块侵蚀和钙化结节,以及导致斑块不稳定的影响因素,并简述粥样斑块研究进展与研究技术方法,以期通过诊断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不同病理状态,完善冠心病猝死死亡机制研究,提高冠心病猝死法医学诊断的准确性.

    法医病理学心脏性猝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粥样斑块病理特征综述

    火场生物物证识别研究进展

    姚彦汝金静王英杰张金专...
    64-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物物证是刑事案件中的常见证据,因其携带可供个体身份识别的DNA信息而有较强的证明力.在涉火案件现场,复杂的热环境、被困人员逃生、灭火救援行动,以及犯罪嫌疑人的故意破坏等,都会对火场生物物证造成影响.国内外学者对火场生物物证识别的有效性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发现在火场中能够有效回收DNA的生物物证主要有血迹、精斑、骨骼等.为了分析火场生物物证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本文对相关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主要包括火场典型生物物证的烟尘清除技术、显现方法和识别其他生物物证的可能性,并对下一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火场生物物证的识别、提升火场生物物证的证据价值提供参考.

    法医遗传学生物物证火场个体识别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