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

季刊

1672-4437

安徽省阜阳市三里桥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Fuyang Vocational-Technical Institut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勤俭节约精神研究的热点议题与深化路径

    郑玉瑶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倡导的勤俭节约精神,是弘扬时代新风新貌的重要精神力量。近年来,尤其是党的二十大后,学界在本体论、生成论、价值论、知识论、方法论等方面围绕勤俭节约精神进行了系统性解读和学理性分析,为勤俭节约精神研究注入了活力。但研究也存在基础概念界定尚不明晰、视角不够全面、与现实问题的联系不够密切等问题。后续学者们要从正确区分勤俭节约精神与传统勤俭美德的概念、关注勤俭节约精神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作用、基于精神生活的视角理解勤俭节约精神的内涵、厘清勤俭节约精神与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之间的关系、将勤俭节约精神研究与解决现实问题相结合等方面着手,继续深化有关勤俭节约精神研究。

    勤俭节约精神热点议题深化

    汉字视野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论析——以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为例

    李向群
    8-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字作为现存最古老的表意文字,其字形与内涵的演变凝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与价值理念。解析"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等汉字字形与内涵的历史演变,可以发现汉字不仅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还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与价值理念。文章分析了"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等汉字的形体结构与内涵演变,并就如何践行"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思想理念作了阐释,同时强调我们作为汉字的传承者,守住了汉字及其文化意蕴,就是守住了华夏儿女的身份,守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

    汉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

    高校应用自媒体开展思政教育的四个维度研究

    颜妍
    13-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媒体是目前高校学生接触信息的重要渠道,高校应当充分利用自媒体的传播优势,更新应用自媒体开展思政教育的理念,明确应用自媒体开展思政教育的主体,完善应用自媒体开展思政教育的内容,创新应用自媒体开展思政教育的路径,全面提升应用自媒体开展思政教育的水平,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高校思政教育自媒体

    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职院校法治教育的思考

    贾宏飞
    17-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新时代法治教育提供了先进科学方法和强大思想动力。在深化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背景下,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职院校法治教育,是高职院校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在要求,是提高学生法治思维和法治实践能力的客观需要,也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应从规范内容体系、优化教育方法、强化队伍建设、筑牢育人阵地等方面入手,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有机融入高职院校法治教育,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方向、战略布局、重点任务、重要保障,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习近平法治思想高职院校法治教育

    "两个结合"视域下"福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与路径

    郑丽萍
    2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两个结合"为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落实"两个结合",推动高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应然之举,是促使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自强的现实之需,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之需。高校要用好用活"福文化"资源,以课堂教学说"福"铸魂,以校园文化赏"福"润心,以实践活动造"福"笃行,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文化滋养和精神支撑。

    福文化高校思政课两个结合

    生成式人工智能对秘书职业素养的重塑与现代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的升级

    刘飞
    27-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短时间内崭露头角,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推手,尤其对现代文秘专业的人才培养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技术是基于大数据和模拟人类深度学习发展而来的,正在重新定义秘书职业的内涵和环境,它不仅对文秘专业的教学理念、评价方式以及学生就业产生了冲击,也为人才培养的升级带来了新的契机。基于此,现代文秘专业应从职业素养、技术融入和学生深度学习等方面着手,实现秘书职业素养的重塑,推动专业人才培养的升级,以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挑战。

    生成式人工智能秘书职业素养现代文秘专业人才培养

    被遗忘的《秧歌》与张爱玲研究补阙

    余一力
    3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期以来,关于张爱玲的研究国内多关注其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创作的中短篇小说,对其1954年发表的小说《秧歌》及相关海内外研究成果讳莫如深。表面上看这是出于一种对政治问题的回避,实际上是《秧歌》打破了国内研究对张爱玲能够在作品中逼问真相、直面人性的空洞期许,暴露了她不关心政治、无法处理"小历史"与"大历史"之间关系的缺陷。分析张爱玲小说《秧歌》表述历史基本事实和逻辑方面的不足,可以重新思考当代张爱玲热当中读者与张爱玲作品之间进行互动的重要意义,为当代张爱玲研究拾遗补缺。

    《秧歌》张爱玲小历史大历史

    论人"神"关系背景下刘慈欣小说中的人性主题

    吕书彦
    3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性作为科幻作家刘慈欣小说中的常见主题,集中体现于《三体》系列作品及作者众多短篇创作中。刘慈欣小说中的人性主题分别体现于宇宙生存图景和宇宙发展图景中。其中,人"神"生存图景体现刘慈欣以人性作为人与外星生物区分的重要准则,并以之为基准设想宇宙间物种的生存关系;人"神"发展图景则体现刘慈欣对人性普适性的理解,并由此引申出对宇宙发展的终极拷问。人性的存在,在宇宙生存图景与发展图景中分别起到不同作用,这将成为解读一些特殊角色和追问小说深层内容的关键,也将成为挖掘作者对于人性认知的重要依据。

    人性人与"神"黑暗森林刘慈欣

    鲁迅与沈从文乡土小说的认识价值论

    李雯静
    4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大家,鲁迅和沈从文都对故乡及当时的社会生活等各方面进行了杰出的描绘与反映,不同读者透过他们的小说了解时代的风云变幻,体察社会发展与变迁下的众生相,洞悉宇宙人生与人性隐幽,在今天依然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

    鲁迅沈从文乡土小说认识价值

    中国古典美学"奇"范畴探究

    张蓝草
    5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奇"作为我国古代美学范畴之一,南朝后在《文心雕龙》中被确立为一种文学风格,后又与儒、法两家及老庄思想不断交流融合,以"奇正"开文学批评实践先河,使"奇"正式成为一种文论范畴。"奇"兼有"美"和"味"的义项,也具广泛而深厚的互文性,在书论、画论及人物品评方面均有所涉及,在其随后的发展演变中对各体文学体裁的创作实践也产生重大影响。从哲学及美学两种不同的维度完整全面地把握"奇"的内涵与意蕴,以进一步探索"奇"在古典诗歌以及小说文学实践中所表现出的美学价值。

    演变美学价值美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