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纺织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纺织学报
纺织学报

尹耐冬

月刊

0253-9721

fangzhixuebao@126.com fzxb@chinajournal.net.cn

010-65017711-8000

100025

北京市朝外延静里中街3号主楼6层

纺织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本面向全国纺织行业的国家级科技类期刊。主要报道国内最新纺织科研成果,学术理论探讨,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开发,国内外纺织动向综述或评论等。代表着我国纺织科技发展水平,具有很高的学术性和权威性。应广大作者、读者的要求并经主管部门的批准,本刊将于2006年起变更为月刊,每月中旬出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基碳点热解法制备及其在阻燃改性中的应用

    邴琳涵王锐吴雨航刘博同...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阻燃性能,以PET废弃物为前驱体,采用热解法制备了 PET基碳点(PET-CDs),并采用熔融共混法将其与PET混合制备PET复合物(PET-CDs-PET).借助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傅里叶红外光谱对PET-CDs进行结构分析,借助荧光光谱仪、紫外分析仪研究了 PET-CDs的光学性能,通过极限氧指数、垂直燃烧及锥形量热探究了不同添加量下PET-CDs对PET阻燃性能的影响,并采用材料强力测试仪研究了 PET-CDs-PET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所制备的PET-CDs的荧光为激发波长依赖型,最佳激发波长和最佳发射波长分别为320 nm和420 nm,荧光量子产率为25.73%;当PET-CDs的添加质量分数为1%时,LOI值达30%,UL-94等级达到V-2级,总热释放量及总烟释放量略有降低,CO释放峰值下降42%,CO2释放峰值下降35.9%.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碳点热解阻燃改性共混聚酯回收利用

    弹性导电复合纤维的制备及其应变与温度传感性能

    罗梦颖陈慧君夏明王栋...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满足柔性可穿戴传感器的多功能传感需求,实现应变和温度传感具有重大的意义.采用湿法纺丝技术制备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PEDOT:PSS)/银纳米线(AgNWs)/聚氨酯(PU)弹性复合导电纤维,研究其拉伸应变传感性能和温度传感性能.结果表明:当AgNWs质量分数为20%,(PEDOT:PSS)与PU质量比为1:3时,纤维热电性能达到最佳,电导率为47.4 S/cm,塞贝克系数为13.8 μV/K,功率因数为902.7 nW/(m·K2),此外,该弹性导电复合纤维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断裂伸长率可达800%,能够检测0%~90%的应变范围,并在100次循环拉伸/回复下依旧保持良好稳定性;同时可将其作为温度传感器,快速检测人体与环境温度.

    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弹性导电复合纤维湿法纺丝拉伸传感温度传感智能可穿戴

    全龄人工饲料育与桑叶育蚕茧质量及生丝性能比较

    姜可欣毛迎潘梦瑶吕汪洋...
    1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饲育方式对蚕茧质量、生丝品质及生丝结构与性能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全龄人工饲料育蚕茧与桑叶育蚕茧各项性能指标的差异显著性,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外观形态方面,全龄人工饲料育与桑叶育蚕茧的外观均为椭圆形,桑叶育蚕茧的茧幅较大;在蚕茧质量方面,全龄人工饲料育蚕茧全茧质量和茧层质量较低,但茧层率较高;生丝品质方面,全龄人工饲料育蚕茧的茧丝长和解舒率低于桑叶育蚕茧,万米吊糙次数高于桑叶育蚕茧,影响缫丝过程中生丝的产量和质量;另外,是否工厂化养蚕也会对全龄人工饲料育蚕茧的蚕茧质量、生丝品质产生影响,工厂化全龄人工饲料育蚕茧的综合性能优于非工厂化全龄人工饲料育蚕茧;在生丝结构与性能方面,全龄人工饲料育生丝含胶率较高,通过丝胶的黏附作用,全龄人工饲料育生丝表面的各根茧丝黏合更紧密,且生丝的二级结构没有明显不同.

    人工饲料工厂化养蚕蚕茧质量生丝性能

    聚吡咯共轭结构对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热循环稳定性能的影响

    姜梦敏王一璠金欣王闻宇...
    2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CFRPs)存在的碳纤维与基体间界面黏结性较弱和在热循环过程中因热膨胀系数不匹配而产生界面破坏的问题,通过低温聚合得到含有较多共轭结构的聚吡咯(PPy)对预处理后碳纤维(CF)进行表面改性,分别在0、30、60℃下制得碳纤维/聚吡咯复合纤维(PPy/CF),并研究了不同聚合温度下制备的CFRPs的界面结合性能、热膨胀性能和热循环稳定性能.结果表明:PPy/CF-0纤维的表面粗糙度与CF相比增加了 2.09倍,这有利于树脂锚定在碳纤维表面,从而提高界面结合性能;并且PPy/CF-0纤维表面的聚吡咯层具有较完善的共轭结构,整体表现为负热膨胀系数,使得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和界面剪切强度分别达到了 CF的1.56倍和1.70倍;此外还使得CFRPs的热循环稳定性有了较明显的提升,经100次热循环实验后,其剪切强度仍能保持在初始数值的70%以上.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聚吡咯界面结合性能负热膨胀系数热循环稳定性聚合温度

    低密度聚乙烯熔喷工艺及其非织造布性能

    刘文龙李好义何东洋李长金...
    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高效制备工艺,获得综合性能优良的超细聚乙烯非织造材料,以低密度聚乙烯(LDPE)为原料,制备了低密度聚乙烯熔喷非织造布.研究了热风温度、热风流量、模头温度、接收距离和熔体流量等熔喷工艺参数对LDPE纤维平均直径的影响规律,并进一步考察了熔喷非织造布的过滤性能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提高热风温度、热风流量和模头温度等均有助于降低纤维的平均直径,所制备纤维最小平均直径可达5.3 μm,熔喷非织造布的最大拉伸强力为6.12 N,抗拉强度为2.16 MPa;经过热压工艺处理后,面密度为120 g/m2的LDPE非织造布在32 L/min流量下的过滤效率可达75%以上,平均过滤阻力为80 Pa.

    低密度聚乙烯熔喷技术超细纤维非织造布医用防护材料过滤性能

    压缩籽棉对棉籽破碎率及纤维品质的影响

    魏喜梅张莹洁张宏文王军...
    39-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压缩对籽棉品质的影响因素与规律,以含水率、含杂率及压缩密度为试验因素,以棉籽破碎率、纤维长度、马克隆值、伸长率、反射率、黄度、整齐度、纤维强度为指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含水率、含杂率及压缩密度对棉籽破碎率影响显著(P<0.05),棉籽破碎率随压缩密度增大而增大,随含水率增加而降低;压缩密度仅对棉籽破碎率和反射率有显著影响(P<0.05);纤维长度随压缩密度、含水率增加而增加,随含杂率增加而减小;马克隆值随含杂率及含水率增加而增加,随压缩密度增加而减小;伸长率随含杂率增加而增加,随压缩密度及含水率增加而减小;反射率随压缩密度增大而增大,随含杂率增大而减小;黄度随含杂率增加而降低,随含水率增大而增大.

    纤维品质棉籽破碎率压缩密度含水率含杂率机采籽棉

    香蕉茎秆纤维/抗菌纤维混纺纱的制备及其性能

    刘婷闫涛潘志娟
    4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促进天然香蕉茎秆纤维在纺织服装领域的应用,采用半精纺纺纱工艺,以香蕉茎秆纤维(BF)、优可丝安泰贝抗菌纤维(ATB)和稀土抑菌再生纤维素纤维(XT)为原料,制备了混纺比为50/50、65/35、70/30、85/15的8种BF/抗菌纤维混纺纱和1种BF纯纺纱,表征了纱线的线密度和捻度,探究了混纺比例与纱线力学性能、质量指标、抗菌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9种纱线实测的线密度和捻度与设计值存在偏差,但其偏差在允差范围内;ATB和XT的加入提高了 BF纯纺纱的力学性能与抗菌性能,改善了 BF纯纺纱的条干均匀度、毛羽指数、棉结、粗节、细节等质量指标,且香蕉/抗菌纤维混纺纱强度高、毛羽少、手感柔软,适宜开发各类机织和针织面料.

    香蕉茎秆纤维抗菌纤维混纺纱力学性能纱线质量指标抗菌性能

    基于环锭纺的三组分负泊松比纱制备及其性能

    郭晨宇蒋云杨瑞华
    5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扩大螺旋包缠结构的负泊松比纱的应用范围,在传统双长丝负泊松比纱基础上增加短纤维组分,通过环锭纺复合纱生产技术,设计了新型三组分螺旋包缠结构和成形方法.以棉粗纱、涤纶长丝、氨纶长丝为纺纱原料,将棉纤维和涤纶长丝包缠在氨纶芯丝上,得到基于螺旋包缠结构的三组分负泊松比纱.将其与双长丝负泊松比纱进行对比分析,并进一步讨论纱线结构对负泊松比效果的影响.借助电子单纱强力仪和图像连续采集装置,对纱线泊松比性能进行测量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三组分负泊松比纱与双长丝负泊松比纱的最大负泊松比值相近,同时三组分负泊松比纱在较长应变下保持相对稳定的负泊松比效果;其最大的负泊松比值可达-4.66.

    负泊松比纱线螺旋包缠结构复合纱纱线结构工艺参数

    2025年《纺织器材》征订启事

    63页

    转杯纺分梳排杂区气流场的多维数值模拟对比

    张定眺王倩茹邱芳李凤艳...
    6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转杯纺分梳排杂区二维与三维模型气流场数值模拟结果的准确度与差异性,采用COMSOL仿真模拟软件建立分梳排杂区的二维与三维几何模型,对气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与二维模型模拟结果相比,三维模型输纤通道出口处速度高,分梳腔速度、压强与湍动能分布更均匀,且排杂区的气流与湍动能分布结果更加准确;引入杂质颗粒后的运动结果也证明,三维模型中大部分杂质颗粒随气流运动及时排除,仅有少部分杂质进入输纤通道内,对流场细节和颗粒分布情况的模拟展现得更加准确直观,适合指导实际生产与优化转杯纺机构的设计.

    转杯纺分梳排杂数值模拟气流场三维模型二维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