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纺织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纺织学报
纺织学报

尹耐冬

月刊

0253-9721

fangzhixuebao@126.com fzxb@chinajournal.net.cn

010-65017711-8000

100025

北京市朝外延静里中街3号主楼6层

纺织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本面向全国纺织行业的国家级科技类期刊。主要报道国内最新纺织科研成果,学术理论探讨,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开发,国内外纺织动向综述或评论等。代表着我国纺织科技发展水平,具有很高的学术性和权威性。应广大作者、读者的要求并经主管部门的批准,本刊将于2006年起变更为月刊,每月中旬出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无卤无磷阻燃聚酰胺超细纤维合成革的制备及其性能

    杜蕾王士杰蒋之铭朱平...
    162-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超细纤维合成革(MSL)凭借其优异的透气、耐磨、耐用等特性,广泛应用于家居内饰、高铁、汽车及航空航天等领域,但其易燃和熔滴问题严重威胁人身财产安全,极大限制了其在特定领域中的应用.为解决此问题,采用层层自组装技术,以生物多糖卡拉胶(KC)为阴离子电解质,分别与阳离子电解质聚乙烯亚胺(PEI)、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及其混合物相结合,通过构建无卤无磷体系制备了阻燃聚酰胺超细纤维合成革(PA/MSL).结果表明:APTES的引入可显著提升超细纤维合成革的成炭能力,有效解决了超细纤维合成革的融滴问题,与PA/MSL原样和KC/PEI体系相比,由KC/APTES体系制备的超细纤维合成革的极限氧指数为 26.0%,无熔滴产生,在800℃氮气和空气气氛下的残炭量分别为 14.2%和 10.3%;此外,KC/APTES/PEI三元体系能赋予超细纤维合成革优异的阻燃性能,当KC/APTES/PEI涂层负载量为 34.1%时,超细纤维合成革的极限氧指数提升至 37%,且可在垂直燃烧测试中实现自熄,无熔滴产生.

    超细纤维合成革阻燃抗熔滴生物多糖卡拉胶层层自组装聚酰胺

    耐久性抗菌超疏水棉织物的制备及其性能

    王心雨郭明明张乐乐郑伟杰...
    170-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升棉织物抗菌超疏水的耐久性能,采用L-半胱氨酸接枝法将纳米银颗粒负载到棉纤维上,后经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涂层整理制备了兼有抗菌超疏水多功能的棉织物,对其化学结构,微观形貌,超疏水和抗菌性能及其耐久性进行测试,同时考察了整理对织物透气、柔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L-半胱氨酸接枝的纳米银在棉纤维上呈颗粒状,后经PDMS涂层在棉纤维表面形成致密膜,纳米银被覆盖进一步提高负载牢度;棉织物表面静态接触角达 154.6°,具有优异的自清洁性能,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分别为 98.67%、97.44%;经 40 次水洗后棉织物的静态接触角仍高于 150.6°,对 2 种细菌的抑菌率均高于 95.25%,具有优异的耐久性,且整理并未影响棉织物的透湿性能和柔软性能.

    棉织物抗菌超疏水耐久性自清洁功能性纺织品

    2025年《纺织导报》征订启事

    177页

    零裁耗经编成形翻领T恤结构设计与建模

    姚思宏董智佳蒋高明王二南...
    178-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目前经编全成形服装版型单一、款式变化少以及生产环节存在裁耗等问题,以翻领T恤为例,进行零裁耗结构设计与建模.首先根据人体上肢的动态特征对常见版型结构进行优化,将向下织造的衣袖转化为向上织造,同时增加衣领结构,分析零裁耗经编成形上衣生产的可行性,通过肩部镂空使袖子旋转下放,并根据不同部位的需求对衣领、衣袖和衣身 3 个部件进行功能分区和贾卡组织填充.其次,从参数化人体模型中提取原型模板,依照款式进行宽松和紧身 2 种版型服装的样板调整,通过三维建模虚拟展示成形效果最终上机织造,对比结构优化前后的损耗.结果表明:该结构能够兼顾零裁耗和多样化,消除 30%~40%的裁剪浪费,实现多种版型的翻领T恤生产,为经编成形环保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经编成形零裁耗三维建模结构设计翻领T恤

    基于围合袖窿结构模型的袖山结构设计方法

    张恒
    185-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袖山弧长与袖窿弧长的精准匹配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衣身袖窿围合结构模型的袖山结构设计方法.通过构建围合状态衣身袖窿结构模型,推导出依据平面状态袖窿数据求得围合状态袖窿深的计算公式,利用三角函数公式及袖夹角与袖山高的变量关系,确定了袖山高的计算方法;通过基于 5 个实验号型的 20 组袖山结构设计验证实验确定了袖山结构设计中关键结构转折点,完成了基于衣身袖窿结构模型的袖山结构设计模型构建.运用SPS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基于衣身袖窿结构模型的袖山结构设计方法可以提升袖山弧长与袖窿弧长的精准匹配,依据平面状态袖窿数据求得围合状态袖窿深的计算公式和袖山高的计算方法可以实现袖山结构设计所需基础数据的准确计算.

    袖窿结构袖山结构围合状态衣袖夹角精准匹配

    人体对干燥和含水织物的接触感知对比研究

    张昭华羊悦倪军张旭...
    193-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干态织物与湿态织物在达到同等皮肤冷却时所产生的触觉感知是否一致,设计了 3 组皮肤冷却下的对照实验.通过对比各组织物在与皮肤动态接触下的冷/暖、光滑/粗糙、干/湿感觉评分,分析了感知差异产生的原因.结果表明:在皮肤冷却至 0.9℃和 1.2℃条件下,干织物的冷感显著强于同组湿织物;在皮肤冷却至0.9℃条件下,织物的光滑/粗糙感、干/湿感评分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此时织物的干湿状态不足以使光滑/粗糙感和干/湿感产生显著变化;在皮肤冷却至1.2℃和1.4℃条件下,湿织物的光滑/粗糙感、干/湿感显著强于同组干织物,说明织物含水量较大时,与皮肤的黏附力增加,进而增强了粗糙感和湿感觉.因此,无水参与的情况下,干织物通过降温可以产生湿感觉.但仅降低干织物的温度,其湿感强度仍低于同组湿织物.

    湿感觉接触感知干织物湿织物主观评价皮肤温度

    基于送茧小车的煮熟茧输送装置设计

    娄浩吕汪洋陈文兴江文斌...
    199-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缫丝企业煮熟茧的自动输送问题以及改进送茧小车在输送过程中的安全性、稳定性及能源供给,设计了煮熟茧输送小车和送茧小车的运行机构以及供能方式.将送茧小车固定在工字钢轨道上完成送茧,根据工字钢的"工"形结构,设计钢架卡槽和 8 轮定位结构以防止送茧小车脱离轨道并保证其运行中的稳定性;运行机构采用电动机驱动齿轮组将动力传递至 2 个锦纶轮,锦纶轮在与轨道的摩擦力作用下运行,采用滑触线移动供电的方式为送茧小车供能.结果表明:本文设计方案稳定可靠,自动化煮熟茧输送方式可明显提高生丝加工的自动化程度.本文设计可为企业技术改革和茧丝绸行业发展提供有效参考.

    滑触线移动供电煮熟茧摩擦驱动缫丝送茧小车

    基于机器视觉的交叉缠绕式筒子纱位姿检测方法

    任佳伟周其洪陈唱洪巍...
    207-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机器人抓取传送带上筒子纱时筒子纱位姿识别困难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筒子纱位姿检测方法.首先利用工业相机采集筒子纱的灰度图像,使用改进中值滤波对筒子纱图像进行预处理,再通过Canny边缘检测提取筒子纱的轮廓曲线并使用B样条曲线拟合对离散曲线进行平滑处理,然后计算离散曲线的曲率分布并判断放置状态,最后计算筒子纱中心点位置,使用基于曲率分布的直线检测算法提取筒子纱的边线并计算筒子纱轴线姿态角,以此得到筒子纱的位姿.以 3 种不同尺寸的筒子纱为对象进行位姿检测和抓取实验,结果表明,对不同尺寸的浅色筒子纱位姿检测准确率达到 100%,可帮助机械臂实现对筒子纱的精准抓取.

    筒子纱机器视觉位姿检测筒子纱搬运B样条曲线直线检测自动化生产

    半封闭自由表面式静电纺丝喷头设计与优化

    刘健王程皓董守骏刘泳汝...
    215-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静电纺丝技术中毛细针头纺丝产量低、自由表面式静电纺丝溶液体系不稳定等问题,提出一种多叶片半封闭自由表面式静电纺丝喷头.利用MatLab软件对叶片截面曲线进行拟合,基于溶液分配均匀性建立喷头基本结构;借助Fluent流体压力仿真以及神经网络(BP)和模拟退火算法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出叶片内外层与中线的合适夹角,分别定为27°和50°;基于张力系数的计算推导出喷头内层和外层对液滴持握时间的理论公式,喷头内外层液滴持握时间分别为21.89 s和17.80 s;最后进行静电纺丝实验,验证该喷头叶片尖端可稳定形成12 股射流,纤维薄膜面积可达1 140~1 440 cm2,纤维平均直径为275 nm,变异系数(CV值)为17.49%.研究结果对于开发稳定、高效、可控的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制备方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静电纺丝半封闭自由表面神经网络喷头设计Fluent仿真持握时间多射流

    静电纺三维纳米纤维材料的制备方法与应用进展

    刘允璞刘威王黎明覃小红...
    226-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静电纺三维纳米纤维材料凭借高孔隙率、高比表面积、良好的内部连通性和厚度可控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为进一步研究制备过程简单普适、性能优良、应用范围广的静电纺三维纳米纤维材料,综述了冷冻干燥法、层层堆叠法、湿度调控法、致孔颗粒溶解法等基于静电纺丝技术的三维纳米纤维材料的制备方法,分析了相关制备方法的优势与不足,阐述了三维纳米纤维材料在空气过滤、油水分离、隔热保暖、组织工程领域的应用,讨论了在不同应用领域性能优化的方向.最后对三维纳米纤维材料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提出制备流程简单化、工艺普适化、尺寸可控化、孔隙结构构筑可控化以及多功能集合化是进一步发展需要突破的方向.

    纳米纤维静电纺丝三维材料二次成形法直接静电纺丝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