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纺织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纺织学报
纺织学报

尹耐冬

月刊

0253-9721

fangzhixuebao@126.com fzxb@chinajournal.net.cn

010-65017711-8000

100025

北京市朝外延静里中街3号主楼6层

纺织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本面向全国纺织行业的国家级科技类期刊。主要报道国内最新纺织科研成果,学术理论探讨,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开发,国内外纺织动向综述或评论等。代表着我国纺织科技发展水平,具有很高的学术性和权威性。应广大作者、读者的要求并经主管部门的批准,本刊将于2006年起变更为月刊,每月中旬出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纤维素纳米纤维/纳米蒙脱土复合气凝胶制备及其结构与性能

    党丹旸崔灵燕王亮刘雍...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纤维素纳米纤维(CNF)气凝胶易燃、强力低等问题,利用纳米蒙脱土(MMT)共混改性纤维素纳米纤维,基于冷冻干燥的方法制备阻燃隔热的CNF/MMT复合气凝胶.研究了MMT质量分数对CNF/MMT复合气凝胶形貌结构、压缩性能、热稳定性、热导率和阻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MT的引入使气凝胶具有更加紧密的片层结构,气凝胶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和阻燃性能得到改善;在MMT质量分数为50%时,CNF/MMT复合气凝胶的表观密度最大且仅为0.0168 g/cm3,应变为10%的应力最大为12.45 kPa,应变为70%的应力最大为77.93 kPa,导热系数最大为0.04 W/(m·K);气凝胶中MMT质量分数不低于42.9%时,复合基气凝胶的极限氧指数得到明显提升.

    纤维素纳米纤维气凝胶蒙脱土冷冻干燥法阻燃性能

    木质素/聚丙烯腈复合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

    宋乐沈兰萍黄显雯衡芳芳...
    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降低传统聚丙烯腈(PAN)纤维的制备成本并实现木质素的高值化利用,对木质素/PAN共混溶液的黏度进行研究,采用湿法纺丝工艺制备了不同比例的木质素/PAN复合纤维,确定其最佳纺丝工艺.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热重同步分析仪、单纤维物性分析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等测试手段对复合纤维的结构和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对含量为35%的木质素/PAN纤维仍具有均匀致密的结构,其强度达到3.81 cN/dtex;加入木质素后,二者的协同作用赋予了复合纤维良好的热稳定性,该复合纤维在低成本碳纤维和功能纺织材料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价值.

    木质素/聚丙烯腈复合纤维湿法纺丝可纺性黏度

    丝素基双层敷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钟红荣方艳包红吴婷芳...
    1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丝素蛋白(SF)吸水性差、力学性能不足等问题,以丝素蛋白为基材,亲水性葡萄糖(Glu)和塑化剂甘油(Gly)为辅料,通过冷冻干燥法制备得到SF/Glu海绵,然后通过蒸发溶剂法制备聚氨酯(PU)薄膜.通过医用热熔胶黏合SF/Glu海绵与PU薄膜获得丝素基双层敷料,并对双层敷料的结构和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Gly质量分数为0.5%,PU质量分数为8%,Glu质量分数为10%条件下制备的双层敷料,其吸水率高达自身质量的12.5倍,溶失率低于2%,保水时间延长至11 h;Glu和SF的相容性较好,Glu可使SF维持较稳定的β-折叠结构;制备的双层敷料无细胞毒性,且具有阻菌功能.

    丝素蛋白双层敷料葡萄糖聚氨酯薄膜生物安全性

    聚天冬氨酸基纤维水凝胶的制备及其释药性能

    李思捷张彩丹
    20-2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开发具有pH值敏感性的药物缓释体系,以pH值敏感型材料聚天冬氨酸(PASP)的中间体聚琥珀酰亚胺(PSI)和热塑性聚氨酯(TPU)为纺丝原料,以5-氟尿嘧啶为药物模型,采用同轴静电纺丝法制备皮芯结构PSI/TPU纤维膜,通过后处理制得PASP/TPU纤维水凝胶载药体系.探究纺丝参数、后处理工艺对纤维膜形貌结构、化学结构、力学性能和溶胀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药物体外释放行为.结果表明:PSI/TPU纤维膜经交联、水解反应可形成PASP/TPU纤维水凝胶,随着同轴纺丝过程中内层TPU流速的增加,PASP/TPU纤维水凝胶的芯层变厚,力学性能增加,溶胀性能变差;PASP/TPU纤维水凝胶具有pH值敏感性,溶胀倍率随pH值升高而增加;PASP/TPU纤维水凝胶的药物体外释放速率随缓释介质pH值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pH值敏感型材料纤维水凝胶同轴静电纺丝聚天冬氨酸药物缓释

    聚丙烯/聚酯双组分微纳米纤维熔喷非织造材料制备及其性能

    甄琪张恒朱斐超史建宏...
    2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聚丙烯(PP)超细纤维材料韧性不足的问题,以聚酯(PET)和PP为原料,采用共混熔喷法制备了PP/PET双组分微纳米纤维熔喷非织造材料,研究了PP/PET双组分聚合物熔体的流动指数和热性能,并对制备样品的形貌特征和柔韧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样品形貌为典型的熔喷非织造材料结构特征,细纤维与粗纤维在水平方向上交错排列形成叠合形态;且随PET质量分数从8% 增大到15%,纤维的平均直径从5.52μm逐渐降低到3.61μm;在双组分纤维内,PET与PP之间有清晰相界面,且PET以直径为10~100 nm的微纤形式存在;样品的韧性得分随着PET质量分数的提高从29.91增到35.20.

    熔喷非织造材料微纳米纤维柔韧性聚丙烯聚酯

    防透明聚酯和消光聚酰胺6纤维中TiO2微粒分布的表征方法

    邢丹丹王妮刘虎易甘学辉...
    3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共混法制备的功能纤维中微粒分布缺乏相应检测手段的现状,提出一种通过配制同折射率溶液使纤维透明化来表征其中微粒分布的方法,并对防透明聚酯纤维以及消光聚酰胺6纤维中TiO2的分布进行测试,同时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纤维横截面、纵向表面的TiO2分布进行观察,纳米CT成像技术对纤维进行三维图重建.结果表明:扫描电子显微镜法仅能够显示小范围内TiO2的分布;折射率法在表征纤维中共混微粒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三维重建后的纳米CT成像结果可统计出纤维中共混微粒及其粒径分布.实验结果表明,母粒纺比切片纺更易造成防透明聚酯纤维中TiO2的团聚.

    纳米CT成像折射率法微粒分布防透明聚酯消光聚酰胺

    基于边界跟踪测量麻纤维横截面参数的算法研究与应用

    张铮烨辛斌杰邓娜陈阳...
    39-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在同一纤维横截面图像中难以同时测量多根纤维参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边界跟踪测量麻纤维横截面参数的算法.首先利用边缘提取算法提取麻纤维的边缘,通过修改边缘提取算法的敏感度阈值获取合适的边缘检测图像,然后采用边界跟踪算法对边缘检测图像中的麻纤维进行识别和标记,利用循环标记出图像中所有的麻纤维并保存边界跟踪的路径点坐标,最后利用算法测量麻纤维的周长、面积和圆度.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同时测量多根麻纤维的横截面参数;根据用于测试的标准圆的数据可知,本算法测得的麻纤维的周长偏差大约为3%,面积偏差大约为4%,数据误差较小.

    麻纤维横截面参数边界跟踪算法边缘提取纤维图像处理

    梯度空间下的丝饼表面缺陷检测

    景军锋张君扬张缓缓苏泽斌...
    44-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工业生产中人工检测丝饼表面缺陷效率低、漏检率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在梯度空间下根据图像信息熵变化和能量分布的差异来检测丝饼表面缺陷的方法.首先设计一套基于机器视觉的丝饼图像采集装置,用于获取传输过程中的丝饼表面图像;然后将丝饼图像转换到梯度空间域,构建一个信息熵和能量的组合特征用来表征缺陷,选择适当的临界阈值区分丝饼缺陷区域与正常区域;最后对分割出的丝饼缺陷利用形态学处理得到最终的检测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丝饼表面污渍、压痕、起毛等缺陷具有较好的检测效果,缺陷识别准确率高、速度快,可满足工厂对检测准确性和实时性的要求,实现丝饼表面缺陷的自动化检测.

    机器视觉丝饼缺陷检测梯度空间图像信息熵

    管道修复用涤纶/苎麻非织造复合材料拉伸强度

    伏立松张淑洁王瑞杨兆薇...
    5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减少涤纶用量以保护石油资源,制备了涤纶/苎麻混杂非织造复合材料.分析了涤纶/苎麻混杂量对非织造复合材料在管道翻衬施工及修复中拉伸强度的影响,利用复合材料混合定律和胡克定律建立了管道修复用涤纶/苎麻非织造材料内衬复合材料的理论临界混杂比和拉伸强度计算公式.结果表明:理论临界混杂比为0.177,实验所得临界混杂比在0.2附近,实验拉伸强度与理论拉伸强度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临界混杂比和拉伸强度计算公式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可为翻衬修复受损大管径、非压力排污或排水管道的管状非织造复合材料的设计和生产加工提供参考.

    管道修复涤纶/苎麻非织造复合材料混杂理论临界体积分数拉伸强度

    数码提花织物分层组合设计原理及其实践

    周赳陆爽怿
    58-6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传统平面设计模式下提花织物表面织纹和色彩效果的表现效果受限的问题,借鉴数据分层、组合显色的数码图像设计原理,提出一种创新的提花织物分层组合设计模式,将提花织物理解成由若干个织物结构层组成,同时,通过织物结构层的独立设计和组合应用来实现提花织物复杂组合结构的设计.通过对数码提花织物分层组合设计模式的设计原理、设计方法和关键技术问题进行分析,构建起数码提花织物分层组合设计模式研究和技术应用的基本框架,以及基于分层组合设计模式的数码提花织物创新产品体系,并利用设计实践来论证其应用价值.

    数码纺织提花织物平面设计模式分层组合设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