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纺织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纺织学报
纺织学报

尹耐冬

月刊

0253-9721

fangzhixuebao@126.com fzxb@chinajournal.net.cn

010-65017711-8000

100025

北京市朝外延静里中街3号主楼6层

纺织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本面向全国纺织行业的国家级科技类期刊。主要报道国内最新纺织科研成果,学术理论探讨,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开发,国内外纺织动向综述或评论等。代表着我国纺织科技发展水平,具有很高的学术性和权威性。应广大作者、读者的要求并经主管部门的批准,本刊将于2006年起变更为月刊,每月中旬出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聚集态网点结构提花织物的灰度仿真特性

    张爱丹周赳
    6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黑白单层提花织物对特定明度基调图像的灰度仿真设计问题,提出一种采用聚集态网点进行图像处理的提花织物设计方法.以3幅不同明度基调的图像为仿真对象,采用6种图像加网线数和2种织物间丝方法,进行聚集态网点结构提花织物样品的设计与织造.对原图像与提花织物图像的颜色特征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高、中、低3种明度基调图像分别适合采用24、14、10线/cm3种加网线数;局部间丝方法可以提升网点织物图像的明度对比度;与影光组织提花织物图像相比,网点结构提花织物图像在灰度均值和方差2方面均较前者更接近原图,证明其具有更为稳定的灰度仿真性能.

    聚集态网点提花织物灰度仿真颜色特征灰度均值织物图像

    三维机织复合材料板簧式起落架结构设计及其有限元分析

    王翔华成玲张一帆彭海锋...
    68-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直升机板簧式起落架减重和提高层间剪切性能,采用碳纤维三维机织结构整体制备复合材料起落架.针对起落架的设计要求,通过受力分析和理论计算,建立了板簧式起落架的三维力学分析模型;通过材料实验和理论计算,获得了有限元计算所需的材料工程常数;结合最大应力-应变准则,采用有限元方法对板簧进行准静态加载模拟,确定了板簧的截面和轴线几何形状,以及变截面增厚部位的长度值与厚度值.结果表明:基于斜纹2.5维机织复合材料结构,截面宽度为120mm,厚度为24mm的弓式圆弧形、矩形截面板簧在满足挠度的同时其应变小于材料许用应变值;基于优选截面,增厚长度为760mm,增厚厚度为36mm时,复合材料起落架不仅能较好满足挠度、强度等设计要求,而且在同类型航空用4340钢制成的板簧结构件基础上质量减少约30%.

    三维机织复合材料板簧式起落架结构力学碳纤维

    高疏水染料结构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染色性能的影响

    王晓春张健飞张丽平王娜娜...
    78-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纤维难以上染的问题,筛选出结构平面性良好的高疏水染料对UHMWPE纤维进行染色.通过染色后纤维K/S值、染料与纤维的亲和力、分配系数、染色热和染色熵等热力学参数的测定,研究了高疏水染料结构中疏水基团数目及其链长、硝基等强极性基团对纤维染色性能的影响规律,并分析了染料溶解度参数对其与纤维染色性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高疏水染料对UHMWPE纤维染色可获得高表观深度;染料的疏水性及其溶解度参数是影响其对UHMWPE纤维染色性能的重要因素;就染料母体结构而言,偶氮结构较蒽醌结构对UHMWPE纤维易于获得良好的染色性能.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高疏水染料染色热力学吸附等温线

    基于系统布置设计-遗传算法的纱线浸染生产线布局优化

    黄淇周其洪张倩王绍宗...
    8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纱线染整企业生产线升级换代过程中,现有的浸染生产线生产不平衡,物流搬运强度高和布局不合理问题,分析了浸染生产线的工艺流程和物流状态,以车间的物流强度和车间面积为约束条件建立目标函数,并改进系统布置设计(SLP)分析流程和遗传算法(GA)的初始种群,运用GA和SLP相结合的方法对纱线浸染车间布局进行规划研究.通过Plant-Simulation平台对浸染生产线进行布局仿真求解,实现了生产线布局的动态规划和物流强度计算,弥补了SLP在浸染生产线布局过程中方案迭代慢,不能快速寻优的缺陷.分析结果表明:SLP-GA比SLP在物流强度方面平均降低10%左右,在工艺和面积的约束下,布局方案更加符合实际生产.通过对某纱线染整企业的案例实施,为其开发智能化染整示范性生产线提供了合理的布局方案.

    浸染车间布局系统布置设计遗传算法

    活性墨水流体特性对喷射性能的影响

    侯学妮陈国强邢铁玲
    9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活性墨水流体特性、高分子聚合物和表面活性剂对墨滴喷射性能及墨滴参数的影响,配制不同黏度、不同表面张力、不同分子质量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不同表面活性剂的活性红墨水,利用墨滴观测系统观察墨滴喷射形成过程及飞行轨迹,并对墨滴系带长度、断裂时间、斜喷角度、墨滴速度和体积等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墨水黏度的增加,墨滴断裂时间明显增加,墨滴速度和体积变小,黏度的增加有利于抑制卫星墨滴的形成,但大于4.56mPa·s会影响喷射的流畅性;表面张力大于49.1mN/m不利于墨滴的形成,会出现斜喷现象;与PVP-K15和PVP-K30相比,PVP-K60的加入会引起墨水在喷射过程中回缩而无法形成墨滴.

    喷墨印花喷射性能活性墨水流体性能表面活性剂

    磷氮阻燃剂对涤纶织物的阻燃整理

    丁放任学宏
    100-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涤纶织物的低毒阻燃整理,以氯磷酸二乙酯、甲基丙烯酰胺为反应物,合成磷氮阻燃剂二乙基-甲基丙烯酰胺磷酸酯(DMPP),通过浸渍方法整理到涤纶织物上,研究了引发剂过硫酸钾质量分数和浸渍时间对整理织物各项性能的影响,得到最佳工艺条件:浸渍时间为3h,引发剂质量分数为3%.结果表明:阻燃剂成功整理到涤纶织物表面;燃烧后整理织物炭长由大于30cm下降到7.7cm,极限氧指数提高到28.7%;对整理织物进行10次水洗后其极限氧指数仍达27.4%;整理织物的强力损失控制在了5%以内,满足服用要求.

    磷氮化合物阻燃整理涤纶织物阻燃剂力学性能

    剪切增稠液对不同结构芳纶织物防刺性能的影响

    李聃阳王瑞刘星张淑洁...
    106-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防刺服的轻量化以提高可穿戴性,用剪切增稠液(STF)浸渍不同结构的芳纶织物制备柔性防刺材料,探究织物结构对STF/芳纶复合织物防刺性能的影响.借助流变仪、扫描电子显微镜、万能强力仪对STF的流变性及STF/芳纶复合织物的形貌、纱线抽拔力、准静态锥刺和刀刺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STF的流变性能随着分散相质量分数的增加而明显增强;经STF浸渍后各织物的防刺性能都有明显提升,经纬密度较大的平纹织物表现出较优的抗锥和抗刀刺性能,其中最大抗锥刺和抗刀刺力分别为993.75N和687.50N;STF的剪切增稠作用能有效提高纤维间的摩擦从而限制纱线滑移,且随着织物交织点数增多,纱线间摩擦力增大;斜纹复合织物的刀刺性能提升最为明显,提升了387%,因为斜纹织物较长的浮长线能有效抵抗刀刃的切割作用.

    剪切增稠液芳纶织物织物结构防刺性能个体防护材料

    聚吡咯/银导电涤纶织物的制备及其性能

    林佳濛万爱兰缪旭红
    113-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拓展聚吡咯/银(PPy/Ag)导电涤纶织物的应用领域,在等离子体预处理涤纶织物的条件下,以硝酸银为氧化剂,采用一锅法制备PPy/Ag导电涤纶织物.借助傅里叶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导电织物进行表征,通过电阻仪测试导电织物的方阻值,采用琼脂平皿法测试其抑菌效果.结果表明:制备的PPy/Ag导电涤纶织物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并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导电织物的导电性与等离子体预处理涤纶织物的次数呈正相关,且在等离子体预处理4次时,其方阻达到最小值0.22kΩ/□.

    导电织物聚吡咯纳米银等离子体预处理涤纶导电性抗菌性

    基于全织物传感网络的温敏服装设计

    陈慧王玺丁辛李乔...
    118-123,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对人体皮肤温度的实时监测,在深入研究现有监测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人体不同部位皮肤温度分布存在差异,以及人们对温敏服装的可重复性及舒适性的要求,通过建立人体区域传感网络的阵列式排列模型与数据采集存储系统的设计方法,最终制备基于全织物传感网络的温敏服装.测试全织物温度传感网络的拉伸回复性,证明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测试温敏服装的温敏性并评估其可重复性和舒适性,证明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良好的实用性.综合比较数据采集模块的实用性,最终开发出便携式数据采集存储系统.结合数据采集系统采用温敏服装实时监测人体皮肤温度,证明可通过人体温度的变化曲线追踪人体的呼吸状态,同时满足舒适性要求.

    全织物传感网络织物温度传感器温敏服装数据采集系统智能纺织品

    相变降温矿工服的设计与评价

    郑晴王宏付柯莹李爽...
    124-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缓解井下作业人员的热应激,利用相变材料设计降温矿工服.通过模拟高温高湿环境(温度为30℃,相对湿度为80%),采用真人着装实验,获得人体着装时的皮肤温度和主观热湿感受,对该相变降温矿工服的降温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穿着相变降温矿工服能显著降低局部皮肤温度、平均皮肤温度和躯干皮肤温度;不同部位的降温效果存在差异,后腰和腹部皮肤温度降低幅度最大,腿部降温持续时间较短;平均皮肤温度和躯干皮肤温度最高分别下降约0.91℃和1.70℃;主观热感降低,热舒适感升高,但湿感无显著变化.

    相变材料热应激降温服矿工服皮肤温度舒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