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纺织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纺织学报
纺织学报

尹耐冬

月刊

0253-9721

fangzhixuebao@126.com fzxb@chinajournal.net.cn

010-65017711-8000

100025

北京市朝外延静里中街3号主楼6层

纺织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本面向全国纺织行业的国家级科技类期刊。主要报道国内最新纺织科研成果,学术理论探讨,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开发,国内外纺织动向综述或评论等。代表着我国纺织科技发展水平,具有很高的学术性和权威性。应广大作者、读者的要求并经主管部门的批准,本刊将于2006年起变更为月刊,每月中旬出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光交联丝素蛋白水凝胶的蓝光引发体系

    孙广东黄益邵建中FAN Qinguo...
    6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再生丝素蛋白水凝胶生物活性、凝胶效率及凝胶强度三者难以兼具的问题,用樟脑醌(CQ)、核黄素磷酸钠(FMN)、曙红Y(EY)及姜黄素4种生物相容的光敏剂,分别与二芳基六氟磷酸碘鎓盐(DPI)构成丝素蛋白水凝胶的高效蓝光交联引发体系.借助紫外分光光度计和光差示扫描量热法研究了4种光引发体系的光谱吸收特性和蓝光引发效率,采用光流变系统研究了光交联丝素蛋白的凝胶化行为.结果表明:CQ/DPI、EY/DPI体系均可作为自由基聚合以及丝素蛋白光交联反应的良好蓝光引发体系,该蓝光引发体系诱导丝素蛋白酪氨酸残基自由基间的偶合反应是丝素蛋白光交联反应的主要机制;以EY/DPI体系引发低浓度丝素蛋白光交联反应可在短时间(10 min)内实现较高强度丝素蛋白水凝胶的制备.

    丝素蛋白水凝胶光交联反应机制光引发剂光敏增效剂二酪氨酸

    用分光光度计法测量纤维颜色的影响因素

    张戈周建王蕾潘如如...
    7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有色纤维颜色测量结果不准确、不稳定的问题,研究了在应用分光光度计测量纤维颜色时,纤维样品制备过程中不同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并尝试为后期的纤维混色研究提供一种标准的颜色测量方法.选取品红、蓝、黄3种颜色的棉纤维为实验原料,分析了纤维厚度、密度对其颜色测量结果的影响;并对比了纤维纵向、横向和任意排列时,颜色测量结果的差异.结果表明:颜色测量时纤维任意排列,样品厚度大于0.8 cm时,厚度变化对颜色测量结果的影响色差小于0.1;当纤维质量不低于10 g时,密度变化对颜色测量结果的影响色差小于0.2.

    有色纤维棉纤维分光光度计法颜色测量色差

    一色齿毛菌对直接大红4BS染料的脱色

    徐红云于存苏帮
    78-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避免染料废水处理造成二次污染,采用生物法对直接染料进行脱色处理,通过观察接种一色齿毛菌后染料固体培养基颜色的变化,评价一色齿毛菌对5种直接染料的脱色效果;利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一色齿毛菌脱色直接大红4BS的条件进行优化,得到优化条件:葡萄糖质量浓度为20 g/L,硝酸铵质量浓度为1 g/L,硫酸镁浓度为1.5 mmol/L,每50 mL反应体系接菌量为2片(直径为1 cm).结果表明:一色齿毛菌对5种直接染料均有脱色能力,其中对直接大红4BS染料的脱色更为彻底;在优化条件下,一色齿毛菌对直接大红4BS脱色13 d时的脱色率达92.00%,与优化前的脱色率相比提高了50.82%.

    一色齿毛菌直接染料直接大红4BS脱色染料废水

    纳米ZnO/有机氟硅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的合成及应用

    隋智慧伞景龙王旭常江...
    8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棉织物的抗紫外线、疏水和柔软性等服用性能,以纳米ZnO、甲基丙烯酸十二氟庚酯、3-(异丁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为反应单体,采用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得到核壳型纳米ZnO/氟硅改性聚丙烯酸酯乳液,然后用于棉织物整理.借助红外光谱仪、X光电子能谱仪和热重分析仪等对制备的乳液进行结构和性能分析,使用织物风格仪等测试了整理后棉织物的应用性能.结果表明:制备的复合乳液呈核壳结构,平均粒径为45.64 nm,Zeta电位平均值为-43.4 mV;整理后棉织物的紫外线透过率为2.13%,紫外线防护系数为50.18,具有良好的抗紫外线防护性能;整理棉织物的水接触角为136.14°,其弯曲刚度和动、静摩擦因数均明显下降,具有优异的柔软性及光滑的手感.

    纳米ZnO核壳结构织物整理剂抗紫外线防护性能疏水性能

    聚乙烯醇对芳纶复合纱聚苯胺导电层耐久性影响

    胡铖烨缪润伍韩潇洪剑寒...
    9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聚苯胺导电层与基材之间的黏结牢度,以聚乙烯醇为共混高聚物,通过连续原位聚合法在对位芳纶纱线表面形成聚乙烯醇/聚苯胺导电层,制备得到芳纶/聚苯胺/聚乙烯醇复合导电纱.分析了导电纱的结构与性能,并研究了聚乙烯醇对聚苯胺导电层耐水洗和耐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添加聚乙烯醇有助于提高导电纱导电层的结构规整性及电导率,随着聚乙烯醇质量分数的提高,导电纱的电导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聚乙烯醇占苯胺的质量分数为4.30%时,制得的复合导电纱线的电导率最高,达到(1.120±0.198)S/cm;聚乙烯醇的添加和质量分数的提高,有助于聚苯胺导电层耐水洗性及在较小外力作用下的耐磨性的提高.

    原位聚合法对位芳纶聚苯胺聚乙烯醇导电性耐久性导电纱线

    纬平针棉针织物平幅丝光条件与其线圈结构的关系

    尉腾祥李敏彭虹云付少海...
    98-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纬平针棉针织物在平幅丝光过程中线圈拉伸易变形的问题,探究了其在不同丝光条件下线圈结构的变化规律,采用网格法将织物分成不同的织物单元,研究双向拉伸条件下不同单元的位移矢量、圈距、圈高、形态系数、剪切角等结构参数沿拉伸方向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张力和氢氧化钠质量浓度对线圈结构参数变化的影响较大,丝光温度和时间对线圈结构参数的影响较小;丝光后位移矢量场中出现织物形变较小(位移比小于50%)的椭圆形区域,圈距和圈高均服从抛物线变化(拟合度高于0.94),形态系数呈周期性梯度分布,剪切角的分布存在明显的递变规律;较佳的丝光工艺为双向拉伸扩幅5%,氢氧化钠质量浓度200 g/L,温度50℃,时间120 s.

    纬平针棉针织物网格法平幅丝光双向拉伸线圈形态织物向量场

    棉织物的硅溶胶疏水整理

    谭淋施亦东周文雅
    106-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超疏水织物的绿色加工,采用正硅酸乙酯(TEOS)为前驱体,乙醇和水为溶剂制备硅溶胶预缩体对棉织物进行疏水整理,研究各工艺因素对棉织物疏水性能的影响,重点分析预缩体的制备、硅烷偶联剂的添加、低温烘干工艺与提高整理织物疏水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棉织物表面的SiO2纳米粒子形成的粗糙表面与织物表面结合的疏水脂肪烃链可赋予织物良好的疏水性;在TEOS量为0.1 mol,乙醇量为0.9 mol,水的量为0.8 mol,先二浸二轧硅溶胶,再浸轧十六烷基三甲氧基硅烷醇溶剂优化工艺条件下,整理棉织物的水接触角可达152.1°,棉织物的力学性能得到提高.

    硅溶胶棉织物涤纶织物疏水性疏水整理SiO2纳米粒子

    紫外线辐照聚吡咯/银导电涤纶织物的制备

    王晓菲万爱兰
    112-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得到导电性能优良的涤纶织物,在紫外线辐照下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聚吡咯/银导电涤纶织物.探讨了AgNO3浓度、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浓度、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浓度和反应时间对聚吡咯/银(PPy/Ag)导电涤纶织物导电性能的影响,并探究其最佳制备工艺.结果表明:当低温真空等离子体处理功率为220 W,处理时间为4 min,AgNO3浓度为0.4 mol/L,SDBS浓度为0.02 mol/L,PVP浓度为0.8 mol/L,反应时间为8 h时,所制得的导电涤纶织物表面方阻最小,为61.54Ω/□,且表面具有1层连续的聚吡咯导电薄膜;导电涤纶织物表面存在纳米银颗粒,其具有良好的抗菌性,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带宽度均大于1 mm.

    紫外线辐照聚吡咯导电涤纶织物原位聚合纳米银颗粒抗菌性能

    石墨烯气凝胶复合防火织物的热防护性能

    高珊卢业虎张德锁吴雷...
    117-12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提高热防护服的综合性能,使其满足高防护性兼具低热蓄积的需求,利用改进的Hummers法制备了一种密度小、导热率低、隔热效果好的石墨烯气凝胶材料,并研发复合防火织物系统,在低辐射热环境下探讨不同厚度的石墨烯气凝胶的隔热效果.结果表明:加入石墨烯气凝胶的复合防火织物具有较好的热防护性能,可将人体产生热损伤的时间延长约203%,将人体产生二度烧伤的防护时间延长约218%,防火织物的防护性能与石墨烯气凝胶的厚度呈非线性关系;石墨烯气凝胶复合防火织物的平均透湿率保持在10.4 g/(m2·24 h),与复合防火织物的透湿性没有显著差异,石墨烯气凝胶的加入不影响防火织物整体的透湿性.

    石墨烯气凝胶防火织物热防护性能空气层改进的Hummers法

    基于二维图像的三维服装重建

    潘博钟跃崎
    123-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泊松重建过程中点云缺失导致曲面错误重构的问题,提出采用最近点迭代技术对分批重建点云实现配准融合,并以此恢复三维结构的解决策略.通过对比不同拍摄方案和图像数量对模型重建效果的影响,确定了合适的重建图像数量与拍摄方案;对泊松重建八叉树深度的最优参数选择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重建模型精度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泊松重建八叉树深度为11时,可还原模型表面细节;图像数量大于60,且采用半球式拍摄方案更有利于模型的完整性;以深度相机扫描获取点云作为基准,最终获取的三维模型误差小于5.8 mm.

    泊松重建二维图像三维重建点云融合最近点迭代技术八叉树深度服装虚拟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