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纺织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纺织学报
纺织学报

尹耐冬

月刊

0253-9721

fangzhixuebao@126.com fzxb@chinajournal.net.cn

010-65017711-8000

100025

北京市朝外延静里中街3号主楼6层

纺织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本面向全国纺织行业的国家级科技类期刊。主要报道国内最新纺织科研成果,学术理论探讨,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开发,国内外纺织动向综述或评论等。代表着我国纺织科技发展水平,具有很高的学术性和权威性。应广大作者、读者的要求并经主管部门的批准,本刊将于2006年起变更为月刊,每月中旬出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制备Lyocell纤维用纤维素浆粕的碱性酶处理工艺

    元伟姚勇波张玉梅王华平...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Lyocell纤维制备过程中纤维素的溶解效率和溶液稳定性,分别改变碱性酶处理Lyocell纤维用纤维素浆粕的时间和用量,研究其对浆粕相对分子质量和可及度的影响,并对处理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酶处理后纤维素晶型没有受到破坏,仍是典型的纤维素I型构象;当酶用量为4000 mL/t,增加处理时间至60 min时,纤维素浆粕的聚合度降为430并趋于稳定;当处理时间为60 min,增加酶的用量至2000 mL/t时,纤维素浆粕的聚合度由520降低至约430,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变窄;经过纤维素酶处理后纤维素浆粕的可及表面积有所增加,但晶体结构未发生变化,纤维素酶主要是作用于纤维素分子的无定形区和结晶表面较差有序部分.

    纤维素酶纤维素浆粕Lyocell纤维碱性酶相对分子质量分布晶体结构

    低折射率树脂对原液着色粘胶纤维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刘稀王冬张丽平李敏...
    9-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原液着色粘胶纤维颜色较浅的问题,采用低折射率树脂增深整理粘胶纤维,探讨了树脂种类、树脂用量、轧余率、焙烘时间和焙烘温度对纤维颜色明暗度(L值)、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的影响,借助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研究了树脂整理后原液着色粘胶纤维的化学结构、表面元素组成及官能团、结晶性能和表面形貌的变化.结果表明:增深剂质量浓度为80 g/L,轧余率为90%,焙烘温度为150℃,焙烘时间为180 s时,原液着色粘胶纤维的L值降低到11.84,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保持率分别为70.62%和70.11%;粘胶纤维的结晶度降低,但纤维表面更加光滑,含硅官能团含量增加.

    原液着色粘胶纤维低折射率树脂增深整理力学性能

    纤维基介孔SiO2药物载体的构建及其释药性能

    段红梅汪希铭黄子欣高晶...
    1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纤维基载药介孔SiO2纳米粒子的释药性能,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介孔SiO2,并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负载介孔SiO2的聚己内酯(PCL)纤维膜,在介孔SiO2纳米粒子中装载抗菌药物盐酸环丙沙星,于酸性条件下分别探讨了盐酸环丙沙星在纳米粒子和复合纤维膜中的释放性能及释放机制,并对2种药物释放模型进行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介孔SiO2纳米粒子的成型受pH值影响较大,在可成型范围内,随着pH值的增大,纳米粒子的粒径逐渐增大;随着介孔SiO2比例的增加,PCL复合纤维的细度逐渐下降;盐酸环丙沙星在单独纳米粒子和复合纤维膜中的释放都具有初始释放速率大,后期释放缓慢的特点,12 h内在2种载体中的累积释放率分别可达到55.51%和16.53%;扩散是药物在2种载体中释放的主要机制.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纤维膜盐酸环丙沙星载药药物释放

    再生纤维素纤维-纳米金柔性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对尼尔兰的快速检测

    刘思佳喻倩王锐孔宪明...
    2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获得柔性纤维素基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增强基底,以从废纸中再生的纤维素纤维为固相载体,经表面改性后通过自组装将纳米金粒子负载到纤维素纤维表面得到再生纤维素纤维-纳米金复合物.借助紫外-可见光光谱仪、红外光谱仪、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及光学显微镜对再生纤维素纤维及再生纤维素纤维-纳米金复合物进行表征,并利用时域有限差分法对SERS基底中纳米金的电场强度变化进行模拟.表面改性后纤维素纤维在干燥和湿润条件下的平均直径分别为28.21和42.29μm,利用直径变化这一特点可调控纤维表面纳米金粒子间距获得更多的SERS热点.该柔性SERS基底光谱均一性的相对标准偏差为3.5%,其对环境污染物尼尔兰分子的检出限达到1×10-9 mol/L.

    再生纤维素纤维纳米金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基底柔性复合物尼尔兰检测

    基于ANSYS CFX的棉纤维马克隆值的建模与仿真

    张梦阳陈晓川汪军李勇...
    29-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棉纤维马克隆值与棉纤维质量关系紊乱的原因,取棉纤维的平均直径和成熟度为自变量,推导棉纤维气流仪工作的原理方程.选择6种棉样进行实验,通过测量棉纤维在等压差、等密度情况下的入口流量和马克隆值,采用中段称重法和显微镜法分别测量棉纤维的线密度和成熟度,将该值与利用公式计算的流量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等压差下通过气流入口的流量值与棉纤维成熟度和直径乘积的平方大致成正比.仿照棉纤维的结构,根据直径和成熟度构造棉纤维透气性模型,利用ANSYS CFX仿真软件进行仿真.仿真结果与实验值的最大相对误差为7.92%,证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为修正棉纤维的Kozeny-Carman常数,进一步提高计算准确率提供参考.

    棉纤维马克隆值平均直径成熟度ANSYSCFX仿真

    刺辊速度对棉结变化和重新分布的影响

    曹继鹏张明光于学智
    3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在梳理过程中能够有效去除棉结,提升梳理及成纱质量,在4种不同的刺辊速度下对棉纤维进行梳理,将生条、刺辊落棉、盖板花和锡林漏底落棉分别采样,利用USTER AFIS测试仪对其棉结的含量和尺寸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棉卷经梳理后其棉结总数下降20.58%~26.7%;棉卷中的棉结经过梳理后重新分布在生条、刺辊落棉、盖板花和锡林漏底落棉中,其中生条中的棉结含量最高,占总量的90%左右,依次为盖板花、刺辊落棉和锡林漏底落棉;与棉卷中棉结的平均尺寸相比,生条中棉结尺寸降低13.1%~14.2%,而刺辊落棉和盖板花中棉结尺寸分别增加12.6%~19.2%和8.4%~10.3%,锡林漏底落棉中棉结尺寸降低2.6%~4.6%;生条中棉结含量随着刺辊速度的增加总体呈现降低趋势.

    梳棉机刺辊棉结生条盖板花

    基于图像处理与深度学习方法的棉纤维梳理过程纤维检测识别技术

    邵金鑫张宝昌曹继鹏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棉纤维梳理过程中高速摄像机对锡林表面拍摄得到的图像无法人眼识别的问题,使用图像处理与深度学习结合的算法,通过一系列检测流程实现人眼的辅助识别.采用高速摄像机对梳棉机移动盖板下的锡林表面梳理过程进行拍摄得到数据图像,首先对图像通过多级小波卷积神经网络提取去噪残差,然后使用深度卷积超分辨率重构网络进行超分辨率重构,最后使用一种强噪声条件下的多尺度边缘检测与增强算法进行纤维的勾画,得到可供人眼识别的清晰的纤维图像,最后尝试使用特征增强后的图像样本进行循环生成对抗网络的训练,得到更连续清晰的纤维提取结果.研究表明,该图像处理流程提高了对梳理过程纤维的检测识别效果,为纤维梳理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棉纤维梳理纤维图像纤维识别多级小波卷积神经网络多尺度边缘检测

    丝织品的热老化及其寿命预测

    郭郎王丽琴赵星
    4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湿、热环境对丝织品文物保存状况的影响,在110、130℃条件下分别对桑蚕丝试样进行干热老化和湿热老化模拟实验.借助万能材料试验机、色度计、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老化前后试样的抗拉强度、颜色、微观形貌和结构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丝织品的寿命预测方程.结果表明:试样强度随老化时间呈线性下降,颜色变黄;干热老化和湿热老化后,纤维表面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坏,且湿热老化后,纤维束交织形成的孔洞周围较其他部位溶蚀显著;纤维二级结构中β-折叠构象含量显著降低,与强度变化趋势一致;低温、干燥条件适于丝织品文物的保存.

    丝织品干热老化湿热老化寿命预测文物保存

    全成形西服横向编织技术的工艺模型与实现

    刘博丛洪莲
    53-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研究全成形西服工艺,针对纵向编织方法难以实现复杂结构款型西服制作的问题,提出将西服沿背中线分解为左右2片分别进行编织再下机缝合的制作方法.根据四针床全成形横向编织工艺模型,从全成形服装的横向编织原理、成形方法出发,按照工艺模型设定上机参数并试织,实现了全成形西服的横向编织.研究结果表明:西服横向分片编织方法具有可行性,其中西服后领和背中线需要下机后缝合,此方法可实现前后片不同结构尺寸的T形、X形等廓形变化的西服款式,同时还能形成领部和门襟处的双面双层结构以及背中线、侧缝线结构,增加了西服的挺括性.

    全成形西服四针床电脑横机横向编织工艺模型

    基于数字单元法的三维正交织物微观几何结构建模

    马莹何田田陈翔禄盛...
    5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反映织物内部纱线的空间构型和微观几何结构,针对在织物建模过程中,因忽略纤维间的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纱线截面形状变化的问题,基于数字单元法理论,提出了一种计算纤维间摩擦力的方法.通过纱线纤维化离散,用数值模拟和仿真方法模拟三维正交织物成型过程,建立了5种精度递进的微观几何结构数值模型.5种模型中的每根纱线分别由4、7、12、19和37根数字纤维表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纱线纤维化离散程度的提高,仿真时间延长,织物厚度减小,纤维体积分数增大,节点平均作用力下降速度变缓,势能变小;当每根纱线由19根数字纤维组成时,所建织物的微观几何结构数值模型与真实织物样本在显微镜下的内部切片图像较为吻合.

    三维机织复合材料三维正交织物数字单元法微观几何结构纱线纤维化离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