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纺织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纺织学报
纺织学报

尹耐冬

月刊

0253-9721

fangzhixuebao@126.com fzxb@chinajournal.net.cn

010-65017711-8000

100025

北京市朝外延静里中街3号主楼6层

纺织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本面向全国纺织行业的国家级科技类期刊。主要报道国内最新纺织科研成果,学术理论探讨,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的开发,国内外纺织动向综述或评论等。代表着我国纺织科技发展水平,具有很高的学术性和权威性。应广大作者、读者的要求并经主管部门的批准,本刊将于2006年起变更为月刊,每月中旬出版。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多尺度纹理合成的刺绣风格迁移模型

    姚琳涵张颖姚岚郑晓萍...
    8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现有的刺绣风格模拟算法产生的图像细节不够精确,缺乏语义深度等缺点,提出了一种多尺度纹理合成的刺绣风格迁移模型(MTE-NST),该模型主要由生成网络和损失网络 2 部分组成,其中生成网络又包含内容匹配模块、结构增强模块和纹理精细模块.并通过引入多程式损失联合训练,分层迭代优化刺绣迁移图像,减少各个损失项对迁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现有卷积神经网络风格迁移算法对比,MTE-NST能生成更清晰的刺绣织线纹理和多方向的针脚轨迹,显著减少图片匹配错误产生的伪影,生成更逼真的刺绣艺术作品,本文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刺绣产品的外观仿真设计水平,促进刺绣技艺的发展及创新.

    风格迁移刺绣作品深度神经网络非真实渲染拉普拉斯损失

    针刺加固频率对黄麻纤维/聚乳酸短纤复合板性能的影响

    孙明涛陈成玉闫伟霞曹珊珊...
    9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使生物质可降解复合材料在汽车内饰领域替代传统石油基材料,以黄麻纤维(JF)、聚乳酸(PLA)短纤为原料,通过纤网模压成型法制备了黄麻纤维/聚乳酸短纤(JF/PLA)复合板,着重探讨了针刺过程中不同针刺频率对复合板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针刺频率为 300 次/min时,复合板的力学性能达到最大,其纵向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及缺口冲击强度分别为 14.54 MPa、33.02 MPa、9.54 kJ/m2.进一步增加针刺频率,纤网中部分黄麻纤维会发生断裂,造成复合板力学性能出现下降.另外,针刺频率的提高使得复合板吸水率与生物降解速率下降,同时复合板的阻燃效果得到改善,有利于JF/PLA复合板在汽车内饰领域的推广应用.

    纤网模压成型黄麻纤维/聚乳酸短纤复合材料针刺频率力学性能生物降解性能汽车内饰复合材料

    《毛纺科技》征订启事

    98页

    不同循环加载路径下黄麻织物/聚乙烯复合材料的变形特性

    汪泽幸周衡书杨敏谭冬宜...
    99-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研究复杂受力条件下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的力学行为特性,采用热压法制备黄麻织物/聚乙烯复合材料,分别对其在循环加载、逐级递增循环加载以及逐级递减循环加载路径下的变形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累积应变、各次循环应变以及应变回复系数的变化规律,并探讨了变形机制.结果表明:黄麻织物/聚乙烯复合材料的变形特性不仅受循环峰值应力的影响,同时还与循环加载路径密切相关;在分别循环加载和逐级递增循环加载路径下,该热塑性复合材料在各级加载阶段均表现出循环软化特性;在逐级递减循环加载路径下,复合材料在首级加载阶段亦表现出循环软化特性,但在后续加载阶段均表现出循环硬化特性.

    黄麻织物聚乙烯热塑性复合材料循环加载加载路径变形特性

    基于多维度建模的碳/碳软硬混编预制体孔隙分析与单胞模型

    梅宝龙董九志任洪庆蒋秀明...
    108-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碳/碳软硬混编预制体在压实过程初始和最终密实 2 个阶段中孔隙分布及变化,解决成型后孔隙率无法预测的问题.基于碳/碳软硬混编预制体成型工艺构建一种三维四向孔隙模型,在无压缩载荷和施加压缩载荷2 种工况下,从单胞模型的xoy平面和xoz平面 2 个维度、4 个方向观测孔隙;从介观和微观 2 个尺度研究载荷下纤维形态与截面形状变化对单胞孔隙的影响,建立了纤维尺寸截面变化与孔隙率映射关系,提出影响孔隙率的尺寸系数,使预制体最终孔隙率具有可设计性;通过单胞孔隙模型计算得到预制体在压实阶段最小孔隙率.利用万能拉伸试验机对不同尺寸的预制体进行压实致密实验,得到不同尺寸预制体所受压缩载荷与高度变化曲线,揭示了预制体高度与孔隙率的关系并得到压实致密阶段最小孔隙率.实验结果表明最小孔隙率与理论模型误差小于 3%,验证了软硬混编单胞孔隙模型表征预制体孔隙率的正确性.

    碳/碳软硬混编预制体多维度单胞孔隙模型压实致密孔隙率

    基于光热利用的金属有机骨架/石墨烯复合膜对印染废水的再生处理

    李璟孜娄蒙蒙黄世燕李方...
    116-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促进金属有机骨架(MOF)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采用真空抽滤法制备了高性能金属有机骨架/石墨烯光热复合材料,通过界面蒸发方式对印染废水进行再生利用.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和紫外-可见-近红外漫反射光谱仪等手段,对膜材料进行微观结构和光学性能的表征,研究了膜光热性能及废水光热蒸发性能.结果表明:沸石咪唑酯骨架材料ZIF-8改变了石墨烯微观构造并提高了光热转换效率,1 个模拟太阳光下,膜表面温度升至97.6℃;印染废水再生处理结果显示,在1.0 kW/m2的光照下,纯水的蒸发速率可达1.34 kg/(m2·h),光热利用率为91.2%,对废水中有机污染物、色度及盐分的截留超过99.6%;复合膜性能稳定,重复使用7次后通量仍无明显降低.通过MOF简单地修饰石墨烯材料,显著提升了二维碳基材料的光热性能,具有较好的印染废水处理应用前景.

    界面蒸发石墨烯膜金属有机骨架印染废水光热转换光热材料

    三维乒乓菊状CdS/BiOBr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

    李红颖徐毅杨帆任瑞鹏...
    124-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升BiOBr的光催化性能,通过两步法合成了三维乒乓菊状CdS/BiOBr催化剂.首先利用溶剂热法制备了BiOBr纳米片,接着采用水热法直接在层状BiOBr表面生长CdS粒子制备了CdS/BiOBr催化剂,并通过调整CdS与BiOBr的量比来调控催化剂的形貌.对制备的CdS/BiOBr催化剂的结构、形貌、光学性能等进行了表征分析,考察了其在可见光下对罗丹明B(RhB)的降解效果和稳定性,通过活性物种捕获实验和电子自旋共振测试分析确定了降解过程中的主要活性物质.结果表明:当CdS与BiOBr的量比为 1∶3时,二者发生规则组合,形成独特的三维乒乓菊状层级结构;该催化剂有优异的光催化性能和稳定性,在可见光照射下 120 min降解了 99.5%的RhB,一级动力学常数为 0.044 min-1,是纯BiOBr的 3.67 倍,经过 7 次光催化循环后仍保留了 90.1%的催化活性;·O2-和h+在RhB降解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结合CdS和BiOBr的带隙结构提出了一种可能的光催化降解途径.

    光催化印染废水处理罗丹明B水热法降解机制BiOBrCdS

    锆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活性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降解性能

    刘其霞张天昊季涛葛建龙...
    134-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改善活性碳材料在芥子气防护过程中存在的吸附易饱和、处置不当易造成二次污染等问题,制备了一种以活性碳纤维(ACF)为基材的新型降解材料.首先利用抽滤法将纳米锆溶胶沉积到ACF表面,随后采用层层自组装法,以ZrCl4 为金属簇、对苯二甲酸为有机配体,在纤维表面原位生长锆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Zr-MOF),最终制备出一种对芥子气模拟剂 2-氯乙基乙基硫醚(CEES)有较高降解性能的Zr-MOF/ACF复合材料,综合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比表面积及孔结构分析等手段进行表征,并测试了其对CEES的降解性能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锆溶胶的引入有效提高了Zr-MOF在ACF表面的负载量,从而提升了所得材料对CEES的降解性能,并且力学性能也获得显著提高;综合考虑样品的降解性能、拉伸强度与制备效率,将经锆溶胶处理后进行 15 次循环处理的样品定为最佳工艺样品,经过 24h反应后,对CEES的降解率为83.08%,断裂强度为0.40 MPa,相比于酸化处理的活性碳纤维毡,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提升了 80.99%.

    锆基金属有机骨架材料层层自组装法2-氯乙基乙基硫醚活性碳纤维化学战剂

    聚乙烯基膦酸/多乙烯多胺层层自组装阻燃棉织物的制备及其性能

    钱耀威殷连博李家炜杨晓明...
    144-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实现棉织物的环保阻燃,以乙烯膦酸(VPA)作为单体,合成聚乙烯基膦酸(PVPA),并与多乙烯多胺(PEPA)构建阻燃体系,采用层层自组装(LBL)法在棉织物表面制备阻燃涂层,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氧指数测定仪、锥型量热仪、热重分析仪和红外光谱仪联用技术等分析了涂层阻燃棉织物的表面形貌和阻燃性能,探究了气相和凝聚相阻燃机制,并测定了阻燃处理后棉织物的物理性能.结果表明:采用LBL法制备PVPA/PEPA涂层阻燃整理棉织物,当整理层数达到 12 时,阻燃棉织物的极限氧指数(LOI)达到 29.8%,垂直燃烧试样离开火焰后自熄,并经 10 次标准洗涤后,LOI值为 27.1%,相较于纯棉织物,阻燃棉织物的热释放量和总热释放量分别降低了16.8%和 19.7%.通过形成磷酸化结构改善了炭保护层的稳定性,阻隔了气体及热量的传递,增强了棉织物的阻燃性能,同时赋予棉织物良好的力学性能.

    棉织物阻燃层层自组装聚乙烯基膦酸多乙烯多胺

    棉织物的硅溶胶/短链含氟聚丙烯酸酯复合拒水整理

    杜姗魏云航谭宇浩吴婷...
    153-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棉织物绿色环保拒水整理,利用硅溶胶和短链含氟聚丙烯酸酯对棉织物进行复合整理和工艺优化,赋予棉织物优异的拒水性.探讨了硅溶胶用量、短链含氟聚丙烯酸酯质量浓度、浸渍时间、预烘温度、烘焙温度和烘焙时间等因素对棉织物拒水效果的影响,得到其最佳整理工艺为:硅溶胶用量 0.3%(o.w.f),短链含氟聚丙烯酸酯质量浓度 30 g/L,浸渍时间20 min,预烘温度 80℃,170℃焙烘 2 min.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热重分析仪对整理后棉织物的表面形貌和结构进行分析,并通过表面接触角测试仪及织物风格仪测试其表面润湿性、耐酸碱性和风格变化.结果表明:复合整理后棉织物表面形成硅溶胶/短链含氟聚丙烯酸酯疏水层,最大接触角为155.6°,经50 次洗涤后,接触角仍大于90°;对强酸(pH值为3)和强碱(pH值为12)液滴的接触角分别可达 100°和 93°,具有良好的耐酸碱性;整理后棉织物折皱回复率提升约 20%,热稳定性及柔软度也略有改善.

    拒水整理短链含氟聚丙烯酸酯硅溶胶润湿性织物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