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改革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改革
改革

月刊

1003-7543

023-67767553

400020

重庆市江北区桥北村270号

改革/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经济理论刊物。围绕我国经济改革的实践,发表论文、评著、调查报告等,分析探讨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反映改革动态,比较研究改革的经验与教训,为决策者提供借鉴。主要栏目有改革及时评、资本市场探讨、国际经济评论、劳动力市场研究、中小企业改革、私营企业研究、比较与借鉴等。读者对象为经济工作者、大专院校经济专业师生及各级领导干部。有英文目次。继承《体制改革探索》(1985)。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发展阶段实施"三个倍增"行动的战略意义

    张占斌王瑞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发展阶段实施"三个倍增"行动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条件,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础."三个倍增"行动在价值逻辑、理论体系、实践要求、战略安排等层面与中国式现代化相一致,同时在具体实践层面上能够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实施"三个倍增"行动能够提升我国民生水平,缩小城乡差距,激活民营经济发展动力,协调我国经济增长和国家安全之间的关系,在高质量发展中兼顾国际经济竞争和国内民生发展."三个倍增"行动的价值目标和重要内容契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方向,既能增强我国市场运行主体力量,优化营商环境,使生产要素重新组合,从"量"和"质"两方面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又能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个倍增"行动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

    数据财政的基本框架、运行模式与实施路径

    李海舰唐跃桓
    10-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拥有海量的数据资源,且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为构建数据财政提供了良好基础.数据财政是一种政府通过公共数据运营和数据税征收获得收入,并用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民共享数字红利的财政体制.建设数据财政能够更好适应数字经济时代下经济社会发展、财政收支平衡、数据开发利用和收入分配调节等的需求.数据财政由收入和支出两部分组成,收入侧包括公共数据运营收入和数据税.其中,公共数据运营收入主要包括国有企业利润上缴以及数据使用费和收入分成.数据税的备择集合主要包括数据增值税、数据交易税、数据资产税、数据服务税、数据跨境服务税.数据财政被用于维持数据财政运营、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充实社会保障基金以及其他财政支出等方面.测算发现,全国数据财政的潜在收入规模2025年将达1.27万亿元,占当期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5.49%;2035年将达8.06万亿元,占当期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22.85%,有望接力土地财政,成为财政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为此,应逐步推进数据财政建设,率先开展公共数据运营,再开展数据税征收工作,但要考虑不同层级间、同一层级政府内部的数据权利配置情况.

    数据财政数据要素公共数据运营收入数据税

    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课题组于泽刘晓光刘瑞明...
    30-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大踏步赶上时代的关键一招,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新形势下,面对国际国内诸多历史性挑战,只有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延续经济增长与追赶势头,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充满生机活力的制度保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支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亟须聚焦基本经济制度、高标准市场体系、政府和市场关系、科技创新体制、数字经济发展机制、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共同富裕实现机制、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体制八大重点领域,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寻求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平衡,处理好政治与经济、增长与收缩、秩序和活力、体制转型与风险防范、发展和安全、中国和世界六大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改革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逻辑演化及深化方向

    王廷惠陈世栋
    4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以资源配置市场化为主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五个阶段,形成特色鲜明的改革路径,取得举世瞩目的改革成就.聚焦"为何改、为谁改、谁来改、改什么、怎样改"等核心问题,在破解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加强对改革的组织领导、优化所有制结构、深化市场化改革等领域呈现清晰的理论逻辑.在所有制"公有+非公"共存共荣、经济运行"政府+市场"互补互促、宏观管理"长短""供求"协同联动、分配方式"按劳+按要素"并存并举、改革方式"试点+系统"协同推进等方面,形成核心理念与标识性概念,拓展了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内涵,形成中国自主的经济体制改革知识体系基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锚定"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核心,从技术进步、禀赋改善、制度效能三大维度纵深推进,加快构建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制度体系.

    经济体制改革市场化现代化改革逻辑

    新质生产力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陈梦根张可
    58-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不断涌现,生产力发展进入新阶段.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在于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需求,新质生产力不断引领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发展动能发生根本性变革,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作用愈发明显.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的根本依托,新质生产力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助推器.新质生产力代表了生产力发展的最新阶段和方向,体现了现代科技创新的高度集成与应用,是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动力源泉.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全面融入新质生产力,形成与之高度契合的产业结构、组织形式和生态系统.为更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应积极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优化升级产业链供应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新质生产力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大国粮食安全保障——兼论"靠什么种粮""怎样种粮""谁来种粮"

    王可山刘华
    70-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领域,大国粮食安全保障需要通过生产力的跃升解决未来"靠什么种粮""怎样种粮""谁来种粮"问题.必须基于大国农业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的实际状况,结合农业产业特性和粮食安全保障的要求,重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新时代大国粮食安全仍面临诸多挑战,对耕地和种子、关键核心技术和科技创新能力、农业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都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确保大国粮食安全需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补齐发展中的短板,促进农业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发生质的跃升,推动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以构建保障大国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为此,要不断深化、拓展和提升农业劳动对象,以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对农业劳动资料进行适宜性、革命性改造,打通农业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成为解决"靠什么种粮""怎样种粮""谁来种粮"问题的关键力量.

    新质生产力农业新质生产力粮食安全高质量发展

    社会化服务推动农业强国建设的机理、实践与策略

    孔祥智李愿
    83-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化服务是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推力.在理论上,社会化服务主要通过规模经营、要素引进、产业拓展推动农业强国建设.实践上,以山西为代表的社会化服务政策推广已具备一定成效.现阶段社会化服务推动农业强国建设还存在服务覆盖不充分、服务专业性有待提高、服务成本居高不下、公益性服务不完善等问题.社会化服务推动农业强国应从拓展服务供给、引入现代要素、优化政策措施、壮大集体经济四个方面继续发力,从而实现社会化服务覆盖层次的扩大、服务水平的提升、服务成本的降低、公益服务的完善,进一步推动农业强国建设.

    农业强国粮食安全农业生产托管社会化服务

    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对县域粮食生产的影响:有效激励抑或有限福利

    赵和楠刘雨诗李智慧
    93-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河南省70个产粮大县的县域面板数据模型,从多元视角评估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对县域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显示:从总体效应来看,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可显著促进县域粮食生产,存在"激励效应",且经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在资金类型、县域自有财力、行政区划异质性检验中,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均可显著促进县域粮食生产,且超级产粮大县奖励资金对县域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强于常规产粮大县,低财力县域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对县域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强于高财力县域,"县"一级行政区划中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对粮食生产的促进作用强于"县级市";从调节效应来看,土地财政发展水平在产粮大县奖励政策影响县域粮食生产中存在反向调节作用.由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科学确定中央财政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规模,稳定实施产粮大县奖励政策;系统优化产粮大县奖励政策的奖励资金分配结构;注重开展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绩效评估.

    产粮大县奖励政策转移支付粮食生产

    PPP投资是否促进了企业创新?——来自上市公司的微观证据

    李荣华王娇娇
    108-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公共服务发展视角,以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快速发展为契机,采用2009-2020年上市公司与地市级PPP项目库的匹配数据,考察了 PPP投资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PPP投资能够显著增加企业创新产出,且作用强度因PPP投资类型而异;具体地,相较于民生性和补短型投资,生产性和升级型投资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更显著,这主要源于市场规模效应、成本节约效应和技术吸收能力提升效应等作用机制;异质性分析表明,PPP投资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在大中型城市以及非高新技术企业更显著;拓展研究表明,行业市场竞争对PPP投资与企业创新具有正向调节效应,且资源再配置对行业创新强度的贡献超过50%.上述研究从优化创新资源空间配置角度,提供了公共服务促进企业创新的经验证据,对于优化PPP投资的创新服务效能具有重要政策启示.

    PPP投资公共服务发展企业创新市场竞争资源再配置

    河长制对企业环境治理策略的影响

    周琼黄国贤马伊双任胜钢...
    127-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2008-2016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借助政策试点扩散阶段所形成的天然处理组与控制组,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了河长制对企业环境治理策略的影响.研究发现,河长制的实施能显著促进企业采取"末端治理"策略(短期导向),但尚不能有效引导企业采取"源头防控"策略(长期导向),该结论经过一系列检验后仍然成立,这种促进效应对处于经济较发达、监管距离较近、河流下游、有省级政策文件出台及进行了河长制政策再生产地区的企业更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加大地区污染治理投资、增强地区环境监管力度是河长制能对企业"末端治理"策略产生促进作用的重要渠道,公众环境诉求可在一定程度上矫正企业环境治理决策的短期导向.

    企业环境治理河长制末端治理源头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