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何继善

双月刊

1672-7940

cjeg@cug.edu.cn;cjeg001@163.com

027-67883682/1

430074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中国地质大学校内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physics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TEM的金属矿采空区快速探测技术——以河南西部某铝土矿为例

    尚建阁李冰邢尚鑫冯亮...
    287-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矿产资源丰富,经过长期的资源能源开发,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地下开采矿山.随着矿产资源的不断开采,地下开采矿山形成的采空区也逐渐增加,并且已经慢慢地产生了采空区失稳、突水等安全隐患,给矿山和周边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为了减轻和预防由地下采空区所引发的地质灾害,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矿山采空区的调查及探测极为重要.本文介绍了利用磁性源瞬变电磁法(Time Do-main Electromagnetic Methods,TEM)大定源装置,在河南西部某铝土矿区开展采空区探测的野外施工具体流程及参数选择要点,并通过该方法快速圈定了采空区积水区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矿区采空区主要积水区位于矿区东部,积水面积约510 000 m2,而矿区西部及南部区域无积水.结论认为,该方法野外试验流程正确,磁性源瞬变电磁法对金属矿采空区探测有效.该方法在采空区探测领域的应用,为矿山在今后的地下开采过程中有效避免安全事故提供了技术支撑.

    磁性源TEM采空区河南西部铝土矿

    基于叠后地震几何属性融合的煤层大尺度裂缝预测

    李智吴海波刘钦节白泽...
    297-3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煤层大尺度裂缝是导致煤矿瓦斯突出和矿井突水的主要因素之一,准确预测煤层中的大尺度裂缝对于煤层气开发和矿井水害治理至关重要.本文以叠后地震数据为基础,提取能够反映目标层位裂缝几何特征和分布信息的叠后地震几何属性;为避免单一地震几何属性在预测煤层大尺度裂缝时出现的多解性或不确定性问题,通过PCA(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主成分分析与反向传播神经网络相结合)模型对相干、曲率、倾角、方差等地震几何属性进行融合,预测得到目标煤层大尺度裂缝分布特征.通过对比预测结果与实际揭露情况,90%的断层位置与大尺度裂缝发育区相一致,融合结果与构造解释结果吻合较好.表明基于地震几何属性融合的预测方法具有一定的效果,能在一定程度上刻画煤层大尺度裂缝的特征.

    煤层大尺度裂缝叠后地震几何属性PCA-BP神经网络

    利用水波初至偏振方位反演海底地震仪位置及方位

    刘劲松刘健李小平李栋青...
    305-313页
    查看更多>>摘要:OBS(Ocean Bottom Seismometer,海底地震仪)在布放到海底之后,其方位指向通常是随机的;由于海流等因素的影响,其实际位置通常也会偏离投放位置,因此需要对其位置及方位进行重定位定向.针对目前的定位和定向方法大多基于走时计算,本文首先讨论了利用海底地震仪的水波初至偏振方位进行海底地震仪水平位置及方位重定位定向的线性反演方法和非线性反演方法,给出了线性反演的近似公式,并分析了近似公式的误差;然后,通过大量理论模型试验对比了两种方法的误差及稳定性;最后,对我国南海某地的5台OBS实测数据进行了反演处理.理论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在一些特殊情况下,线性反演存在不收敛的情况,而非线性方法则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较高的精度.非线性反演方法采用差分演化算法,对比了直接优化方位角残差目标函数和双差法,结果表明,对于理论模型和实际数据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几乎完全相同,但迭代收敛情况双差法明显好于前者,双差法经600余次迭代达到最优稳定状态,而前者在迭代1 000多次之后才达到稳定最优状态.

    海底地震仪定位定向偏振反演差分进化双差

    无线节点状态数据与地震数据关系的探讨

    蔡存军瞿维迎秦雷
    314-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HyperQ质控技术可监控节点的工作状态,但在面对大排列、长偏移距和复杂工作环境等挑战时,发现并及时处理任何指标不合格的节点变得异常困难,特别是在复杂区域,会显著增加经济成本和操作难度.本文通过数据统计的方法,研究了节点状态数据与地震数据之间的关系,明确了能够指示地震数据质量的主要指标,当这些指标出现异常时,地震数据极有可能存在异常.在施工中,可以集中有限的资源,及时处理主要指标异常的节点,从而在经济成本可承受的前提下提高地震采集资料的质量.将本文方法应用于海外某项目中,在经济成本基本不增加的情况下,将单炮中异常道比例低于3%的单炮比例从83.75%提高到了 95.74%.

    无线节点采集无线节点状态数据外接检波器内置检波器组合指标异常概率

    宋家营南地区二维地震老资料连片精细处理技术与应用效果分析

    亚东菊李庆峰张灯亮台立勋...
    327-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宋家营南地区位于华北地区开平向斜东南翼,地质构造复杂,煤炭资源丰富.然而早期地震资料分辨率较低,数据处理技术有限,部分煤炭资源与地质构造未能得到充分识别.本文采用折射波静校正、叠前去噪、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组合反褶积、高精度速度分析和叠前时间偏移等技术,对宋家营南地区三个区块的二维地震老资料进行连片处理.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地震精细解释,对地层和构造有了重新认识,尤其是三区闭合差较大的接壤地带,分辨率和信噪比得到了明显提高.经过钻孔验证,煤层预测深度最小相对误差为0.24%,证明本次精细处理解释手段合理有效,为后续煤炭和综合气勘探提供了更准确的地质信息.

    宋家营南资料连片处理折射静校正叠前去噪振幅补偿叠前时间偏移

    山地地震勘探中的静校正对成像质量的影响及改进策略

    赵锐锐郑多明杨珊珊左安鑫...
    338-3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山地地震勘探中,地震数据常常被校正到固定基准面上进行偏移成像,从而造成成像失真.本文从数学上直接推导公式,证明了静校正后从基准面进行偏移会造成倾角误差;通过山地起伏地表正演模型,说明了静校正后从基准面偏移会扭曲波场,导致严重的偏移成像失真.此外,应用四川南部山区的实际案例,分别从基准面偏移及从起伏地表偏移,叠前时间偏移和深度偏移结果均表明,在复杂的山地地形中,剧烈的高差变化会导致固定基准面偏移成像失真,应用起伏地表偏移能改进山地地震勘探资料的成像质量.本文的研究结果对理论研究和实际地震数据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静校正固定基准面成像失真倾角误差起伏地表偏移

    偏移距向量片技术在海洋宽方位资料处理中的应用

    朱金强余子昭宋鑫谢涛...
    345-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宽方位地震勘探逐渐成为提高地震数据质量的最直接手段之一,当采集方位角增加时,地震资料的速度、振幅等特征随方位角的变化的现象会更加明显.宽方位数据的这些特性使其在裂缝预测、流体识别、叠前反演等方面具备天然优势,但也增加了地震资料处理的难度.如果按照窄方位方式处理宽方位资料,不仅无法体现采集的优势,反而会因为方位各向异性影响而降低资料的分辨率.针对如何深入挖掘宽方位数据中的方位角、各向异性以及炮检距信息,本文依据海上宽方位采集的特点,开展了OVT(Offset Vector Tile,偏移距向量片)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工作.提出了不同观测系统下OVT的划分方法,并通过五维规则化、速度方位各向异性校正等系列技术提高了宽方位资料的成像精度.通过多个区块的应用表明,OVT技术可以保持宽方位采集的方位角信息和覆盖次数,五维插值、各向异性校正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宽方位资料的成像质量,最终成像效果较窄方位资料改善明显,且产生的OVT道集可用作裂缝预测,因此该技术在海洋宽方位资料处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宽方位偏移距向量片方位各向异性五维规则化

    基于动态规划旅行时场的海森矩阵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晁吉荣王通倪文军
    354-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震波反演成像是经典偏移成像在最小二乘反演框架下的延伸,其核心在于消除偏移成像系统中海森矩阵的影响,得到更高分辨率的成像结果.海森矩阵规模巨大,对其的高效计算可有力推动地震波反演成像方法的进步.本文首先从一次反射波的偏移和反演成像的对比出发,推导出海森矩阵的表达及其简化形式,通过分析表达式,指出旅行时场是海森矩阵计算的关键问题.接着,提出利用点扩散函数(PSF,Point Spread Function)来近似表达海森矩阵,并引入动态规划旅行时计算,获取了旅行时场表征的PSF,从而实现对一阶海森矩阵的高效表达,并分析计算所得的PSF性态,对比计算效率.最后,基于传统偏移成像结果,利用计算得到的PSF进行了成像校正,对计算得到的近似海森矩阵的有效性进行了测试和应用.数值实验表明,基于动态规划旅行时场可以高效稳定地计算近似海森矩阵.通过对比海森矩阵分辨率校正前后的成像结果,验证了本文发展的高效近似海森矩阵计算方法的有效性和应用潜力.

    旅行时最小二乘法海森矩阵点扩散函数反褶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