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何继善

双月刊

1672-7940

cjeg@cug.edu.cn;cjeg001@163.com

027-67883682/1

430074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鲁磨路388号中国地质大学校内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physics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分频CMY融合优化的地震沉积学技术在西湖凹陷浅层河道刻画中的应用

    袁悦
    645-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湖凹陷QY-HY地区花港组浅层H2时期发育浅水三角洲沉积背景,河道砂体薄、期次多且河道变化快,传统方法难以准确识别河道展布,本文创新性应用分频CMY(Cyan-Megenta-Yellow)融合方法对地震数据体进行全频段扫描,针对目的层砂体响应特征对原始地震资料进行有效整合优化,在此基础上基于等时地层格架约束对H2层段开展地震沉积学研究,刻画H2层段河道及对河道沉积演化进行分析.最终,在H2底部识别3条河道,在H2顶部识别出8条以上河道,且河道规模长度等都有所变化.研究表明:H2时期整体为水进特征,发育自西向东河道,早期单河道规模大,河道分支少,晚期由于水面上升,单河道规模减小,河道分支增加.采用分频CMY融合方法优化的地震沉积学在刻画小规模河道及沉积演化方面具有一定可行性.

    西湖凹陷浅水三角洲分频CMY融合河道刻画地震沉积学

    页岩气储层动用井地电磁监测特征分析

    吴建发黄浩勇徐尔斯陈丽清...
    654-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满足我国高效低成本开发页岩气资源的战略需求,本文基于井地电磁监测理论,通过构建多组页岩气储层动用模型,采用有限单元法计算并分析了不同模型下地表电位异常分布特征,数值实验结果表明:①地表最大电位异常中心不与低阻体中心地表投影位置一一对应;②随着埋深加大,异常等值线发生变化,测区内低值带也发生变化,异常幅值整体逐渐减小;③不同电性特征的低阻体进入储层后引起地表电位异常响应特征不同,低阻体相对背景电阻率越小,地表异常幅值越高,对于电磁监测越有利;④地表电位异常特征受低阻体规模和位置变化影响显著,当低阻体规模较小时,异常等值线近似圆形,随着低阻体规模变大,电位异常幅值越高,等值线形态也发生变化.本文通过分析页岩气储层井地电磁监测地表纯电位异常分布特征,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井地电磁监测页岩气储层动用方法的可行性,为我国页岩气储层动用监测提供理论支撑.

    页岩气井地电磁储层动用模型电位异常特征分析

    顺北油田分支断裂及断控储层的识别与描述研究

    王鹏龚伟吴金才聂可可...
    663-6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顺北油气田是断裂控制的断控油气田,其中不少断层发育有分支断裂.分支断裂在常规地震资料上难以发现,属于断距小或者说是比较隐蔽的断裂.因这些断裂带形态与分布不清,断控储集体特征也不清楚,从而使得储层预测与目标优选困难.如何对这类断裂开展识别和描述,进而开展储层预测和目标评价,本次研究尝试从多种方法的组合使用入手,通过反复试验发现,把时频谱蓝化提高地震分辨率处理与方向性边界保持断层增强处理组合使用,能有效提高地震资料分支断裂的识别能力;把梯度结构张量断裂检测处理与最大似然属性断裂检测处理组合使用能很好地对分支断裂进行描述与刻画;把结构张量属性分析与缝洞增强处理组合使用能很好地对洞穴型储层进行有效刻画;GST(Gradient Structural Tensor)相干属性与不连续性属性联合使用实现了对孔洞型储层的预测;体曲率+最大似然属性组合使用实现了对裂缝型储层预测与描述;在不同类型储层预测基础上,通过不同类型储层的叠合得到的总储层预测.

    分支断裂提高分辨率处理断层增强处理断裂检测断控储集体预测

    蓬莱气区超深层古岩溶储层参数校正与有效性评价方法

    苗清贺洪举齐宝权张文艺...
    672-680页
    查看更多>>摘要:蓬莱含气区灯影组为四川盆地重要产能接替区,井深在6 000~9 000 m之间,属于超深层古岩溶缝洞性储层,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多样,镜下见缝洞多被沥青、硅质等物质充填,受组构控制的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及不受组构控制的溶洞、溶缝、构造缝等发育,使得孔隙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测井有效性识别存在较大难度.本文基于岩石物理实验对电阻率、声波时差、纵横波速度比等储层参数进行特殊矿物校正,通过刻度井对电成像拾取缝洞参数进行校正,最后基于测试资料,利用"一 孔 一包络一衰减一气测"构建了储层有效性综合评价指数,建立了储层有效性判别标准,有效储层判准率达95%以上,形成了超深层岩溶缝洞型储层有效性判别技术,可为该地区超深层测井解释提供技术保障.

    古岩溶缝洞基质孔隙度黄铁矿沥青面孔率有效性判别

    可控震源振动状态监控技术研究与软件实现

    张剑
    681-6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可控震源宽频高效地震采集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幅提升了资料品质,已成为解决复杂地质难题的勘探利器.与此同时,高效高密度的采集方式对野外地震采集质量监控提出了新的挑战,尤其是通讯条件不佳、震源数量较多、激发速度快的情况下,以往的单炮质量实时监控和评价以及基于地震仪器的可控震源振动状态监控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地震采集质量监控的需求,无法及时全面地发现采集过程中质量不达标的情况.为此,研究了基于可控震源平板电脑的震源振动状态实时监控技术并进行了软件实现,将实时监控环节前移到震源车上,在可控震源扫描完成后及时进行可控震源状态的监控与评价,不受通讯条件及激发速度的影响;配套开发了可控震源振动状态监控软件模块,实现了野外平板电脑质控信息的统计分析与综合评价;最后,将软件应用到准噶尔盆地高效采集项目中,实现了可控震源振动状态100%的监控,取得了较好效果,确保可控震源高效地震采集质量.

    可控震源高效采集平板电脑振动状态质量监控

    坑道无线电波透视相位数值模拟与反演技术研究

    王东伟王明明洪鹏飞
    691-6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增加坑道无线电波透视对煤层工作面内隐伏地质构造探测的准确性,研究电磁波在煤层中传播时的相位响应特征,本文采用基于均匀网格剖分方法的电磁波时域有限差分法,对电磁波传播进行数值模拟,建立煤层工作面内节理和陷落柱2种异常模型,分别研究了 2种异常模型下巷道内各个接收点的相位差,并对2种异常模型分别进行了层析成像.模拟结果表明,当没有异常体时,电磁波在煤层内的相位差均匀发生变化,相位差斜率不变.当存在异常体时,巷道内接收点与发射点之间的相位差发生不均匀变化,相位差斜率变化较大.在回风巷10号点发射电磁波时,节理模型进风巷10号点的相位差为11.00 rad,陷落柱模型进风巷10号点的相位差为19.40 rad,说明电磁波的透射路径和异常体的形态影响了接收点的相位差.对2种异常模型相位常数模拟结果进行反演,反演推测位置与初始模型位置基本相符.结果表明,相位常数可以用来探测煤层中的隐伏地质构造.

    相位常数时域有限差分响应特征节理陷落柱反演

    混凝土龄期对地质雷达信号特征的影响分析

    赵才程忠杨晓坤张军...
    700-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新建隧道的含水率高,导致地质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GPR)信号能量衰减严重,无法检测到脱空病害区域的问题.首先,通过正演实验模拟不同含水率条件下的地质雷达信号响应.随后,在实际工程中设置验证实验,采集地质雷达数据并分析其特征.特别关注钢筋网对信号的影响,并根据实验结果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最后,比较不同龄期条件下地质雷达图谱特征,确定最佳检测时机.实验结果显示,高含水率和钢筋网的存在显著影响地质雷达信号特征.在低含水率条件下,地质雷达图谱特征更为明显,有利于脱空病害的准确检测.新建隧道素混凝土结构建议龄期120 d、钢筋混凝土结构龄期180 d后开展无损检测试验.本研究通过深入探究地质雷达信号在不同含水率条件下的响应特征,确定了最佳的检测时机和方法.针对高含水率和钢筋网对信号的干扰,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为隧道脱空病害的无损检测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隧道地质雷达混凝土龄期

    地铁隧道探地雷达检测车的研发与应用

    柴新朝侯智超王春洋李亚军...
    713-7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国内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快速发展,地铁隧道病害问题也日益突出,现阶段隧道内探地雷达检测主要以人工或者综合检测车为主,人工数据稳定性差且生产效率低,综合检测车造价大,笨重.本文研发的探地雷达检测车采用模块化、小型化和轻量化设计,两人轻松搭建,可以有轨和无轨自由切换,双通道检测,工作效率高,安全性好,实际检测结果表明,采用检测车可以快速稳定地对地铁隧道壁后脱空进行识别,提高了检测效率和精度,较人工检测效率提升75%;同时提供三维激光扫描设备接口,可以一车两用,为后期与三维激光扫描的联合作业以及智能化检测打下基础.

    地铁隧道脱空检测人工模块化探地雷达轨道力矩

    隐伏振动源的地震定位技术

    冯凡苏荣华刘劲松张春贺...
    722-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隐伏目标探测是军事防护的重点之一,但是难以借助常规的光学或图像技术实现.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首先回溯和总结地震定位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展示了地震方法在隐伏振动目标探测和定位上具有显著的优势;然后利用中国柴达木盆地西部采集的微地震资料,采用非线性定位法和双差法对微地震事件进行了定位.最终结果表明:1)与非线性定位方法相比,重定位的微震震源分布得更集中,震群之间的边界更清晰,与已知的断裂构造相符;2)重定位的误差降低了一个量级,绝大多数地震事件经过非线性定位后的水平和深度误差在1 000 m以内,而双差法的误差则控制在100 m以内.该实例证实了利用地震定位技术探测隐伏振动目标的可行性.

    隐伏目标地震定位双差法微震柴达木盆地

    基于U-net网络的频散曲线自动拾取方法研究

    卜凯旭姚振岸任望李红星...
    734-7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频散曲线拾取是面波勘探的关键环节,旨在通过频散曲线反演出地下横波速度结构.然而目前频散曲线拾取工作主要依靠人工拾取,耗时耗力.为此,本文通过将频散曲线拾取问题看成是图像分割问题,引入U-net网络,发展出一种频散曲线的自动拾取方法.该方法使用频散能量图并使其作为数据集,使用人工手动拾取的频散曲线作为标签集;通过卷积神经网络经由上采样、下采样和跳层链接等步骤学习图片特征,实现频散曲线的自动拾取.模型测试结果验证了利用U-net网络提取频散曲线的准确性.最后本文将训练好的网络模型应用于冰岛南部Ölfusa河岸的Arnarbaeli周边试验场地的实际数据频散曲线提取,并将提取结果与手动拾取的频散曲线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利用U-net网络提取频散曲线预测速度快,预测512 × 512 × 3大小的图片耗时为96 ms,预测准确度高.

    瑞雷波勘探频散曲线拾取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U-net网络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