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赵健杰

双月刊

1673-2375

xb@ciir.edu.cn

010-88561986

100048

中国北京市增光路45号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ina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Relation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该刊宗旨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和历史,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会建设和改革事业服务。读者对象为全国工会院校师生、工会工作者以及与工运理论和实践有关的党政干部、教学与科研人员。有英文目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质生产力促进共同富裕的机理探析与实践路径

    于凤霞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重要内容,是衡量中国式现代化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深化的时代背景下,新质生产力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如何把握这场"生产力革命"带来的历史机遇,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为回应这一时代之问,本研究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践发展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剖析了新质生产力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机理,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实践建议:加快建设普惠共享的信息基础设施、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实体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创新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和深化改革构建新型生产关系.

    新质生产力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路径

    新质生产力:内涵、时代价值、核心要素

    曾宪奎
    10-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理论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最新成果,其核心内涵需要从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绿色发展底蕴三个角度去把握.新质生产力理论构建了涵盖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支撑要素、配套生产关系体系等内容,贯穿其生产、发展、更新等全生命周期的理论体系,具备突出的现实针对性与引导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后发经济体的后发优势而破除其后发劣势.当前时期,强化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即科技创新,重点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以提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试验发展各个环节研发效率为基准,加强产学研合作,强化科技创新体系效率;注重科技应用,特别是新兴技术应用场景的拓展与原创研究并进;强化人才支撑战略;构建适宜的新型生产关系.在政策方面,应坚持动态、系统的视角与方法,把战略思维、工程师思维与产业生态思维协调统一起来,处理好发展新质生产力与传统产业的关系.

    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型生产关系

    变与不变:新中国成立以来劳模文化叙事的内在逻辑

    王霂凡
    20-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劳模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模优秀道德品质的具体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劳模文化叙事的发展演进蕴含着"变"与"不变"的哲学智慧.从外在呈现来看,劳模文化叙事内容因变而化、叙事符号因变而进、叙事传播因变而新,呈现出契合时代风貌的演变图式;从内在本质来看,劳模文化叙事立场旗帜鲜明、叙事内涵一以贯之、叙事价值始终如一,呈现出守常以立、守常以续、守常以育的叙事指向.要科学把握新中国成立以来劳模文化叙事的内在逻辑,就需要在"守"与"变"的联动中澄清劳模文化的核心要义,在"内"与"外"的融合中筑造劳模文化的叙事根基,在"情"与"理"的统一中建构劳模文化的叙事共识.

    劳模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叙事导向变迁逻辑

    劳动仲裁裁决文书何以实质生效:以社会保险补缴为中心

    穆随心黄晶晶
    29-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劳动者社会保险权益保障视域下,劳动仲裁裁决文书实质生效遇阻的一个突出问题在于社会保险补缴困难.破解这一难题,首先应当厘清社会保险关系和社会保险费用征缴关系的基本内涵,在此基础上分析社会保险补缴制度实施困局的成因,即各方主体对社保补缴争议理解不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作用发挥不力、税务部门的征收主体地位尚未确立、仲裁机构对具体的补缴额无法核算,以及用人单位对补缴责任的承担不积极等.研究建议,应从立法层面寻求破题之策,明晰社会保险补缴所涉争议的性质,细化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职能规定,确立税务部门全责征收社保的主体地位,增加专门机构对补缴额的核定程序等.

    社会保险争议裁决文书实质生效社会保险补缴劳动者社会保险权益

    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损失赔偿的社会法反思与规则构建

    白小平赵婧
    39-5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损失原因多样,关系混杂,赔偿的计算方法和赔偿标准各异,赔偿功能和权益维护理念不明,争议处理程序公私交叉等,给司法实务造成诸多困惑,也使得此类损失赔偿规则的建立有了特殊性.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现有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损失赔偿及争议有行政化倾向,并未充分揭示基本养老保险社会合作事务性质,应利用社会法的知识和原理对其重新审视.研究建议:应保持基本养老保险三大关系相对独立,将基本养老保险合同即基础关系界定为"社会法上的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为社会债务人而非行政主体,形成该社会债请求权和请求规则;针对基本养老保险权利的特殊性,应建立继续履行、恢复原状优先,适当赔偿或补偿补充的社会债救济规则.

    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损失损害赔偿法律关系社会权利社会债

    非充分就业新常态及其收入分配

    樊明
    54-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就业问题一直是一个世界难题.本研究基于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提出非充分就业新常态概念,即一个经济社会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使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从而只需部分社会成员就业就可使得全部成员获得充足的生活资料.研究认为,当下社会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对体力劳动的取代、人工智能技术对脑力劳动的取代,以及发达国家和地区工作时间的普遍减少都是向非充分就业新常态过渡的表现.研究分析了非充分就业新常态下的收入分配,侧重讨论了研发人员和企业家的收入分配,认为非充分就业新常态下需要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实现收入分配的平衡.鉴于此,研究建议未来的经济学研究要关注非充分就业新常态下的收入分配,及时调整经济政策,进一步研究自然失业率,重新审视老龄化带来的危机.

    非充分就业新常态生产能力过剩指数收入分配

    双循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政策绩效及路径分析

    朱金生潘予忱朱华
    64-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双循环体系仍存在堵点,如何从政策上支持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推动经济增长和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适应我国新发展阶段的主要战略抉择.本研究基于超效率SBM和Malmquist模型对2012-2020年双循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政策绩效进行静态和动态评价,并利用动态QCA方法探究提高政策产出的路径.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期间政策绩效的全国均值距离有效前沿还有一定差距;地区政策绩效呈现东中西梯度分布特征,各省存在不同程度的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等政策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从动态来看,全国多数地区的政策全要素生产率呈波动下降趋势,政策作用后劲不足,各省在政策资源的管理效率和改革创新等方面还有待改进.研究建议:应着力推动政策向效率型、持续型和创新型转变;重视需求和分配政策的建设,因地制宜优化政策路径以提高政策产出.

    双循环高质量充分就业超效率SBM模型Malmquist模型动态QCA

    我国现阶段促进老年人再就业的困境及应对策略——以我国台湾地区相关政策为借鉴的考察

    柴泽英张永彭海虹
    80-93页
    查看更多>>摘要:老年人再就业是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路径,推动低龄老年人再就业越来越成为呼应老龄化社会需求和促进劳动力生产参与的重要策略.我国台湾地区《中高龄者及高龄者就业法》的出台为落实积极老龄化政策、推进我国老年人力资源开发、促进老年人再就业提供了借鉴.然而,当前老年人再就业形势严峻、困境复杂,主要表现为老年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准入机制存在年龄歧视、缺乏社区保障,以及一体化推进老年人再就业过程中跨部门协作难等制度瓶颈.基于大陆地区人口规模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等具体情况,建议政府以支持老年人再就业政策法规为引领,将反年龄歧视就业纳入劳动法规;增强老年人再就业权益保障,构建低龄老年人灵活就业安全网;加强政企社协作,完善高龄者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促进老年劳动者再就业,建构年龄友好型职场.

    积极老龄化老年人再就业台湾地区立法

    数字技术应用对女性劳动者就业质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韩慧怡刘璐婵
    94-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浪潮深刻地改变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女性劳动者不断拥抱数字技术以适应这种变化.在此背景下,研究基于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探究数字技术应用对女性劳动者就业质量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技术应用会显著影响女性劳动者的就业质量,且数字技术应用的水平越高,女性劳动者的就业质量也越高,这是由于数字技术应用会提高女性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促进其就业转型并增强其社会阶层认同.研究建议:应在就业培训中加入数字技术应用培训,提升女性劳动者的数字技术能力;扩展数字技术就业场景,创造女性劳动者的数字就业机会;加大宣传社会平等观念,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女性劳动者的就业保障水平.

    数字技术女性劳动者就业质量劳动就业

    数字经济提高流动人口收入了吗?——基于"宽带中国"战略的准自然试验

    张倩卢怡贤刘金凤
    104-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经济发展的变革,对劳动力就业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借助"宽带中国"战略的准自然实验,基于2012-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城市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研究数字经济对流动人口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显著提高流动人口收入水平,数字经济的收入提升效应主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就业概率以及促进创业活动实现,并且在东部地区、与数字经济关系密切的专业技术岗位和数字经济渗透率高的商业服务岗位、技能更高和年龄更低的流动人口中更明显.研究建议:应强化数字经济发展,激发其收入提升效应;优化数字经济结构,加速消费端向生产端转型;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弥合劳动者的数字鸿沟.

    数字经济流动人口收入水平"宽带中国"战略双重差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