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赵健杰

双月刊

1673-2375

xb@ciir.edu.cn

010-88561986

100048

中国北京市增光路45号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hina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Relation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该刊宗旨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和历史,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会建设和改革事业服务。读者对象为全国工会院校师生、工会工作者以及与工运理论和实践有关的党政干部、教学与科研人员。有英文目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质量推进地方工会干校工会学学科体系建设

    邹卫民曾华铭李彩虹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以工会学学科体系为重点的中国工会自主知识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客观要求,是工会贯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工会学学科体系建设需要全国工会上下统筹协调、一体化推进.地方工会干校作为工会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和工会宣传教育阵地,在中国特色工会学学科体系建设中理应承担重要角色.本研究基于工会学学科体系建设的现状,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访谈调研等方法,分析当前各地方工会干校在推进工会学学科体系建设中的状况和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旨在进一步将工会学学科体系建设引向深入,促进地方工会干校高质量发展.

    工会学学科体系地方工会干校高质量发展

    中国工会学一级学科建设的若干思考

    黄帅刘盾刘瑶瑶
    11-18,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工会学是以马克思主义工运学说为指导,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研究工会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工会活动规律的一门重要学科.经过 70 余年的建设与发展,中国工会学已经形成了较为清晰的知识边界、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和相对成熟的学科制度,因而已具备成为一级学科的"可能之道".中国工会学一级学科建设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特别是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以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和工运学说作为重要的理论基础、以中国工人运动史和中国工会史为建设的历史场域、以党领导下我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实践为现实观照、以学科建设规律为建设牵引的基本原则.本研究提出中国工会学一级学科下应下设3个二级学科,即理论工会学、劳动科学与技术、工会实务,希望为构建中国工会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参考.

    工人阶级工会组织中国工会学学科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模范的重要论述研究

    王玲
    1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劳动模范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劳模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承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劳动模范理论,赓续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劳动模范历史实践,发扬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立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劳动模范的重要论述,其核心内容是劳动模范内涵论、劳动模范价值论和劳动模范工作论.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模范的重要论述,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劳动模范劳动模范工作劳模精神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领导新型劳动竞赛探析——以东北解放区工人立功运动为中心的考察

    马德洁荆蕙兰
    27-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日战争胜利后,东北解放区成为中国共产党实现全国解放与发展工业化的战略要地,但东北解放区深陷多重困境.为尽快恢复东北解放区工业,党加强对工人的组织领导,并运用"权力—技术"全面动员工人积极投身生产劳动竞赛.通过制定运动程序与标准、加强技术创新、发起挑战投标,掀起了群众性的工人立功运动,开辟了解放区工业领域劳动竞赛新篇章.这一新型劳动竞赛不仅促进工业生产快速恢复,有力地支援了东北以及全国解放,而且为新中国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提高了工人的阶级觉悟,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东北解放区新型劳动竞赛工人立功运动政治动员

    劳动社会:行动、凝思及其关系——兼论韩炳哲对阿伦特的批评

    艾云利
    37-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着"积极生活"与"沉思生活"从西方传统哲学到现代功绩社会的长期纷争,"劳动"实现了自身的价值重估和文化逆转,其绝对性地位也引发了"劳动动物"等一系列社会评判.阿伦特和韩炳哲立足于各自的理论框架,分别指出具有变革潜能的"行动"和作为生存美学的"凝思"对于解决现代社会问题的启示.现代劳动社会呈现出的"行动"对"凝思"吞并与倒转的现象,实则是一种单向度文化机制下的资本运作与生产模式,在暴露功绩主体种种问题的同时,也为普通劳动主体革命潜力的释放提供了契机.面对这种单向度文化的渗透与扩张,我们应重新审视现代劳动主体,恢复多向度文化和"行动"与"凝思"等不同活动的本体论内涵,由此获得人类生存境况的多元可能性.

    劳动行动凝思单向度文化

    嬗变与跃进:新质生产力赋能背景下的劳动过程研究

    李白张静敏王锦刚
    46-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从根本上为中国劳动过程发展赋予了新的动能,也为研究中国劳动问题、构建中国劳动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和视角.在传统劳动过程演进历史和规律的基础上,新质生产力赋能背景下的当代劳动过程发生了新的嬗变,具体表现为劳动主体智能化、高效化、自主化,劳动资料多元化、数字化、绿色化,劳动对象无限化、虚拟化、个性化.与此同时,当代中国劳动过程也面临着诸如缺乏重大创新、发展不甚平衡、生产关系亟待调整等问题和难点.为了实现劳动过程跃进,必须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育高水平、高质量、高效能相耦合的劳动者;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增强发展新动能;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通过高质量的劳动过程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创.

    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劳动过程数智时代数字经济

    何谓"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从列宁对民粹派"农庄中学"计划的批判谈起

    曹芸
    5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列宁通过批判民粹派"农庄中学"以劳动偿还学费的空想计划,揭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科学内涵.列宁指出,这一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大工业生产条件下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的唯一方法,对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结合苏维埃俄国的实际国情,列宁将实施综合技术教育作为贯彻这一原则的具体措施.列宁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对于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需要结合时代发展的新特征,探讨这一思想对于正确理解劳动教育、推进职业教育事业改革、探索新时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等方面的现实启示.

    列宁"农庄中学"计划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劳动教育

    新业态从业者集体劳权的法律保护路径探析——以劳动法与反垄断法的协调为研究视角

    任超孙瑜
    66-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平台经济下劳动者逐渐以自雇者、经营者身份参与市场,传统的劳动关系认定机制已不能适配现状,劳动法与反垄断法的原有平衡面临崩解.完善集体劳动关系保护体系已达成国际共识,我国在实践中已取得一些成效,但集体劳权过度扩张带来的垄断风险亦值得警惕.研究认为,应在劳动法框架下明确集体协商的主体范围与政府定位,分阶段、分地区、分行业持续推进集体协商,并配套建立集体协商事前监督制度.同时,可参考域外实践重构反垄断劳工豁免制度,基于单一经济实体原则审查集体行动主体资格,通过反向排除的方式明确新业态从业者身份定位,并引入综合性审查、语境审查及实质性审查评价协商内容,规避集体劳权扩张可能导致的垄断风险.

    平台用工集体劳动权反垄断豁免单一经济实体原则

    人工智能时代基于"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解雇研究

    殷菲阳
    77-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人工智能浪潮背景下,"人工智能换人"的定性问题在司法实践中存有分歧.本研究旨在明确《劳动合同法》第40条第3项"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法律内涵,探讨其在人工智能换人解雇问题中的适用性.在两个层面的法理辨析基础上,结合人工智能时代的劳资利益考量指出适用该条款的必要性和立法原意的贴合性.为应对现存的规范混乱和解雇保护机制不健全的现实掣肘,研究建议消除情势变更原则的影响,为用人单位设置再培训义务,以适应劳动力结构变化,促进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

    人工智能换人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解雇

    数字游牧主义的本质求索:以中国数字游牧民为例

    郑祁徐欣颖
    87-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化、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游牧作为一种工作模态,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形成新的职业风潮.本研究在明晰数字游牧主义概念的基础上,借由德勒兹和我国蒙古游牧民族形象,通过对我国数字游牧民的半结构化访谈、参与式观察和线上内容分析,发现倡导"解放""自由""自主"的数字游牧主义表面上呈现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与反对,而其发展过程中自身的商品化、职业化、制度化和背后的元工作却在不断模仿和呼应商业活动和制度体系中的权力动态.某种意义上,数字游牧主义应为对市场需求的回应和资本主义的延伸,其表面标榜"协同合作""去中心化""罗曼主义""自立自主",但本质上的运行逻辑却是"利益驱动".

    数字游牧主义商品化职业化制度化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