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工程热物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工程热物理学报
工程热物理学报

徐建中

月刊

0253-231X

xb@mail.etp.ac.cn

010-62584937

100190

北京中关村路乙12号(北京2706信箱)

工程热物理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Thermophysics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为专业技术性刊物。主要刊登工程热力学与动力装置、热机气动热力学、传热传质学、燃烧学、热物理测量学、热效率装置、综合利用能源、代用燃料等方面的科技论文、研究简报、重要学术动态等。主要读者对象为工程热物理专业科技人员及相关高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封装铜纳米线的碳米纳管热输运温度影响机制探究

    邹瀚影邱琳冯妍卉张欣欣...
    235-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碳纳米管的独特中空结构使其能够通过内部封装材料形成核壳结构,制备各种可调控功能性纳米器件.受限于纳米特征尺寸,有限的研究报道导致微观热输运机制尚不明晰,导致碳纳米管核壳结构的材料设计缺乏明确的理论支持.其中,管内封装金属纳米线的制备、调控和应用已经得到初步探索,作为一种典型的碳管核壳结构,其热输运特性及机制具有较强的研究价值.因此,本工作以铜金属为典型,探究碳管内封装铜纳米线结构在不同的加热温度下复合结构的热导率变化,并通过管内纳米线轨迹、温度分布、声子态密度和重叠能等进行热输运机制分析.

    碳纳米管铜金属纳米线,界面热输运,强化机制,分子动力学模拟

    硅基LHP蒸发器传热特性研究

    周东方陈岩柳洋秦宁...
    241-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硅基环路热管作为一种高效两相传热装置可应用于集成电路热管理.本文设计并制备了一种硅基微柱阵列毛细结构以期用作硅基环路热管蒸发器,搭建了毛细蒸发实验系统,探究了热流密度以及工作角度等变化对蒸发器传热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热流密度越高,蒸发器启动速度越快,稳定运行温度越高;蒸发器在工作角度180°时的性能优于0°,在工作角度90°时的性能优于270°.本文关于硅基蒸发器性能研究可为后续相关环路热管的优化设计提供数据支撑.

    硅基微柱阵列环路热管毛细蒸发毛细芯

    圆管瞬态换热的附加热容处理方法及热容影响分析

    林远方杨世宇徐向华梁新刚...
    246-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管道的附加部件导致难以使用一维模型准确描述管内流体的瞬态流动换热,本文提出将其等效为温度不同于管道的部件,按照集总参数法处理附加部件与管道的换热.本文进行温度阶跃和余弦变化工况下圆管的瞬态换热特性实验研究,并采用附加热容法仿真计算出口温度响应,结果表明:附加热容法能够显著提升计算精度,各工况下仿真结果与实验数据的平均相对误差均不超过2%.同时,本文定义平均迟滞时间量化固体热容对流体温度变化的影响.

    阶跃响应余弦响应附加热容法平均迟滞时间非线性拟合

    乘员行为对客舱流场与温度场分布的影响

    余忠豪张超肖光明杜雁霞...
    255-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飞机客舱内气流组织分布的精细化预测是舱内热舒适性与生物安全研究的重要基础,由于涉及大尺度空间内强迫对流与自然对流共同作用下的复杂传热传质问题,目前仍面临巨大挑战.本文结合混合热格子玻尔兹曼方法(HTLBM)和GPU加速技术,发展了工程适用的舱内混合对流数值模拟方法,并开展了典型算例验证.以某民航飞机客舱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乘员行为对客舱内流场及温度场分布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过道位置有乘员站立时显著改变大尺度环流,增大了乘客位置自锁区域的形成,并进风口射流轨迹偏转,导致热量在过道附近聚集.

    客舱气流组织混合热格子玻尔兹曼方法乘员行为热羽流气流自锁

    超高热通量下非共沸不互溶混合物在多孔壁面微通道中的快速沸腾传热研究

    孙波包雨晨李骥
    263-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结构优化的具有大量亚微米成核点位的多孔壁面微通道两相换热器,并在流量50~150 L/h和热通量50~400 W/cm2的工况下,对HFE-7100和HFE-7100/水的非共沸不互溶混合物的过冷流动沸腾特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与HFE-7100相比,HFE-7100/水的混合液在多孔微通道中的沸腾换热效率更高,换热器的结温更低,并且沸腾所需的壁面过热度更小.此外,二元混合物组分的体积比对两相传热特性有着显著影响,不同工况对应着一个基于热阻-泵送功率最小化原则的最佳体积比.

    微通道亚微米成核点非共沸不互溶超高热流密度

    基于三维层析方法的受限空间内喷雾测量

    凌晨陈海岩伍岳
    271-2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维层析方法通过相机采集待测信号在空间各方向上的二维投影,利用层析算法重构其三维空间分布,具有时空分辨能力,是测量和评估发动机缸内扩散和燃烧的新兴技术.为了使该方法能适用于受限空间,我们通过光线逆向追踪法和斯涅尔折射定律建立受限空间内待测信号和投影之间的映射关系,开发了三维跨界面层析算法.本文使用该算法对连续变化的受限空间内喷雾信号进行了重构实验,并计算出了喷雾表面曲率、速度以及其间的耦合关系.

    层析扭曲修正三维曲率表面速度

    铜基载氧体在化学链燃烧中的循环反应特性研究

    朱晓沈来宏
    279-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载氧体在长周期的化学链燃烧中存在严重的烧结与团聚问题,极大限制了化学链燃烧的工业化进展.本文采用流化床结晶造粒的方法,制备出一种高比表面积的铜基载氧体,在流化床热重分析仪(fluidized bed thermogravimetric analyzer,FB-TGA)上对其进行了长期化学链燃烧(chemical looping combustion,CLC)循环测试,并对反应前后的载氧体颗粒进行了还原反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载氧体在900℃的高温下氧化还原循环120次后,其反应活性保持稳定,且并未出现明显的烧结与团聚迹象.对循环前后的载氧体颗粒进行形貌表征分析可知,此种Cu基载氧体的比表面积高达40 m2/g以上,展现出良好的反应活性.此外,载氧体主要成分由CuAl2O4分解为Al2O3和CuO,其循环后仍呈光滑的球形颗粒,并维持多孔结构,活性组分Cu在颗粒表面高度分散.

    化学链燃烧铜基载氧体流化床热重分析仪烧结与团聚

    高海拔条件下PODE/柴油着火与燃烧特性研究

    董素荣刘泽坤焦宇飞赵旭敏...
    286-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柴油与PODE化学反应机理,构建了TRF-PODE化学反应动力学模型(包含219种组分、903个基元反应)并验证,开展了高海拔条件下PODE/柴油着火与燃烧特性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高海拔低压力下,PODE增加了着火瞬时放热率,降低了着火最高温度对应时间;PODE对燃料着火起到促进作用,着火促进率最大值出现在负温度特性(NTC)区域范围内,且随着PODE掺混比例的增加而增大;高海拔条件下低温氧化中PODE增加了反应中OH.生成,促进nC7H16前期氧化,反应中羟基的最高摩尔分数随压力下降明显增加,使基元反应速率降低;高温条件下,PODE本身含氧增加了反应中的OH.的生成,降低了O2参与生成OH.反应的比例,使更多的O2能够氧化反应中的小分子,促进自由离子生成,提升反应活性,改善柴油机高海拔燃烧特性.

    柴油聚甲氧基二甲醚高海拔着火与燃烧特性

    基于双进度变量的非预混火焰NO生成大涡模拟研究

    万佳伟魏正昀蒋旭东郭军军...
    295-3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火焰面/进度变量(FPV)模型框架,提出了一种双进度变量NO输运修正模型.将该模型与大涡模拟相结合,对Sandia非预混甲烷射流火焰开展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模型对于NO浓度的预测精度相比于文献中结果显著提升.进一步详细分析了具有火焰不稳定性的Sandia火焰F的NO生成特性,当雷诺数从22400升高至44800时,火焰F相比于火焰D,中心轴线处的NO峰值下降约28%.模拟结果成功捕捉到了雷诺数升高导致的强局部熄火现象,以及该条件下火焰温度降低,NO生成受到抑制的趋势.

    火焰不稳定性大涡模拟火焰面/进度变量模型NO生成

    孔隙比对氢气爆轰波结构的定量影响

    赵焕娟汪乐溪张英华林敏...
    303-3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前景广阔,但其在使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极易引起爆炸事故,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研究氢气预混气爆轰波传播的抑制措施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管廊内的2H2+O2+3Ar预混气爆轰传播机理和多组多孔材料对爆轰波声学特性、传播速度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在光滑管道内安设Al2O3泡沫陶瓷,随着Al2O3泡沫陶瓷的孔隙密度增大,管道内爆轰轨迹-管轴夹角实测值与理论值偏差变大,管径-螺距比与声学理论值偏差变大,爆轰波螺旋频率降低.在光滑管道内安设泡沫铁镍金属,左旋波及右旋波轨迹-管轴夹角实测值与声学理论值偏差变大.这一发现可以为氢气利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为我国双碳目标做出一定的贡献.

    多孔材料氢气爆轰实验孔隙比声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