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杜澄,李伯聪

季刊

1674-4969

jescas@gucas.ac.cn

010-88256710,88256709

100049

北京市海淀区玉泉路19号综合楼317室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Journal Journal of Engineering StudiesCSCDCSTPCD
查看更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严格遵循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面向国内外工程建设和工程发展的实际,前瞻性地研究和传播工程建设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新进展,实事求是地研究工程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多学科视角地研究工程与社会发展的复杂关系,探讨工程与创新的公共政策议题,努力推动有关领域的学术发展,进而服务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技术在上海的早期传入与实践

    徐子钦段海龙
    278-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初,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为了解决抽水马桶带来的水环境问题,邀请英国化学家福勒来沪进行考察,提出结合活性污泥法的处理方案.文章以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技术传入上海的过程为重点,分析了福勒提出活性污泥法方案的过程,梳理了工程师前往美国、加拿大考察并评估该技术在上海的适用性,探讨了活性污泥法落地上海,建造污水处理实验室的情况.这是活性污泥法首次进入上海,也是第一次传入中国,促进了近代上海的城市现代化建设.活性污泥法在上海的传入,反应了技术移植过程中的常规程序,即提出方案、调研与选择、探索实践模式.活性污泥法的引入,是近代技术进入中国的典型案例.

    污水处理上海公共租界活性污泥法技术引进

    戴济与近代油漆化工教育及实践

    王文超
    288-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以来,随着西方科学知识传入和大规模的技术转移,诸多行业和技术都呈现出"二元结构"的局面:一方面是传统手工技术和行业文化的传承、维系;另一方面是新知识、新技术带动工业技术兴起,逐渐对原有社会结构和技术体系产生深刻影响.20世纪初期,随着西方现代化和油漆工业迅速发展,中国传统油漆技术应用及原料受到世界局势影响,发展油漆工业成为历史必然.本文以首批庚款留美学生戴济留美及归国后主要学术及社会活动为个案,梳理其在引进并推动近代油漆化工高等教育发展及本土化、促进中美油漆化工领域科技交流、推动国内油漆工业发展等方面的主要贡献,弥补了学界以往对戴济及油漆化工领域技术转移史研究的不足.油漆教育及工业发展改变了中国近代对油漆产品需求的进口依赖局面,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国近代工业需求,为钢铁、铁路、船舶等重工业发展,以及近代民众家居生活方式的改变提供了必备的新型装饰涂料,也较好推动了传统油漆技术的新发展.

    戴济油漆化工油漆工业高等教育技术转移

    抗战时期高等工程教育职能探析——以西北联合大学为例

    陈印政
    297-3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抗战时期,高等工程教育因其重视实践性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而备受关注.尽管条件艰苦,但高等工程教育依然坚持办学,并实现了稳步发展,充分展现了特殊时期大学的职能.以西北联合大学为范例,该校将人才培养视为首要任务,结合抗战需求和西北地区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课程与教学方式,旨在培养出适应特殊时期的专门人才.同时,西北联大坚持进行科学研究,成立工科研究机构,举办工程讲座,组织对西北资源的调查,并深入开展工程学术研究.此外,学校还积极参与服务西北社会的发展,设立工程推广部门,鼓励师生在西北工程领域发挥作用,并与地方积极开展工程合作.联大师生自觉肩负起"抗战建国"的重任,不仅优化了西部地区的工程教育布局,还提升了工程学科对国家发展的贡献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公众对工程学科的认识.抗战时期的工程教育在规模上远超战前,其强调实用性的教育理念推动了工程教育的本土化,促进了地域间工程教育的均衡发展.

    西北联合大学高等工程教育抗战建国大学职能

    抗日战争时期"工程救国"思潮研究初探——以中国工程师学会为中心

    彭华黄庆桥
    312-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立足相关研究文献、回忆文章等,讨论了抗战时期"工程救国"思潮兴起的缘起、内涵及作用,并对工程师形象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表明,"工程救国"思潮,是在近代救亡图存与传播工程学术双重动力驱动下,脱胎于科学救国思潮、萌芽于抗战救国思潮之中,希望以工程师实践和精神特征来挽救国家的一种社会主张.从工程社会史角度看,这一思潮得益于中国工程师学会借助政治权威,以《工程周刊》作为面向公众舆论渠道,形塑了工程师救国的形象,并以"工程师节""工程师信条"进一步与政治权威联系,也为抗战救国和工程师的价值规范塑造提供裨益,是工程社会思想与抗战救国相结合的侧面反映.

    工程救国中国工程师学会《工程周刊》抗日战争

    1948年首届中央研究院工程学科院士遴选述略

    张剑
    323-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协、淩鸿勋、唐炳源、茅以升、王宠佑先后当选中央研究院1935年首届和1940年第二届工程学科聘任评议员,与当然评议员周仁组成评议会工程组"指导联络奖励"工程学科的发展.院士选举过程中,无论是茅以升、淩鸿勋提名候选人还是中央研究院最终确定的参考名单,与正式提名名单相比差距甚大,缺漏甚多,显现出个人提名与机构提名的不同.工程学科正式提名55人名列所有学科中第一,经两次淘汰,王宠佑等11人成为正式候选人,最终周仁、侯德榜、茅以升、淩鸿勋、萨本栋5人当选.当选比例低于总体当选率,也低于数理组其他学科,在一定意义上表明工程学科总体水平未能获得学界共同认可.从聘任评议员到院士选举,相对工程事业而言,更注重学术成就,在一定意义上也说明科学院之外设立工程院的合理性,将纯粹的学术与实践的事业予以区分.

    工程评议员院士选举中央研究院

    中国节水政策变迁研究——基于1949-2022年政策文本的分析

    赵媛仪德刚崔绍波庞文强...
    338-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文本分析工具TM6.0对1949-2022年的143份中国节水政策文本进行量化研究,探析中国节水政策变迁的历史轨迹和内在逻辑.研究表明,中国节水政策分为萌芽期、起步期、加速期和深化期四个阶段,逐渐形成集水情教育、节水技术操作以及多种节水制度机制创新于一体的系统化节水政策体系;纵观中国节水政策的演进,政策内容从注重城市节水到全面系统节水,政策目标从注重节约用水量到提升用水效率再到绿色节水转变,政策的价值取向从开源与节流并重向节水优先的治水战略转变.建议今后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注重对节水政策执行效果的评价,不断具体化和量化评价指标相关内容,以提升节水政策实效.

    中国节水政策政策文本政策变迁

    清华大学核研院研制5MW低温核供热试验堆与10MW高温气冷实验堆的工程技术创新

    游战洪刘年凯
    354-3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简称核研院)先后在1989年和2000年建成了5 MW低温核供热试验堆与10 MW高温气冷实验堆.在建堆过程中,清华大学核研院坚持设计创新与工具创新、工艺创新、工序创新密切结合,完成了一系列关键设备和零部件的制造与安装,使得整个工程项目顺利完工.在工程史研究中,技术工人做出的创新贡献并未引起学术界足够重视.本文表明,技术工人在工具、工艺、工序、制造与安装阶段的技术创新,亦是工程创新的重要保证.

    清华大学核研院5MW低温核供热试验堆10MW高温气冷实验堆工程技术创新

    中国嫦娥探月工程的实践历程与创新初探

    王晶金李成智
    364-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嫦娥探月工程在中国建设航天强国征程中是重要里程碑,是中国航天的第三个里程碑,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本文通过梳理嫦娥探月工程的实践历程,分析了嫦娥探月工程决策的背景、各阶段建设过程中体现的特点,重点探讨了嫦娥探月工程"三步走"战略的形成背景及各阶段创新之处,对嫦娥探月工程中涉及的工程、技术与管理创新进行了初步探讨.嫦娥探月工程开创的三级组织体系、多主体决策、第三方前置风险评估、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协同发展等立足于科技自立自强,为未来重大工程实施提供了参考借鉴.

    嫦娥探月工程工程创新航天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