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高等建筑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高等建筑教育
重庆大学 中国建设教育协会普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
高等建筑教育

重庆大学 中国建设教育协会普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

刘东燕

双月刊

1005-2909

gdjzjy@yahoo.com.cn

023-65112294

400044

重庆市沙坪坝正街174号

高等建筑教育/Journal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查看更多>>本刊于1983年创刊,于1992年对外公开发行。本刊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办刊宗旨,以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振兴建筑类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建筑类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己任,对发展我国高等建筑教育的理论、思想,对办学方针、体制,对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等进行了广泛深入探讨,提出新的理论、观点、主张和重要的决策性建议。本刊导向正确,科学精炼,编排合理,指导性、学术性、实用性和可读性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政策演进的治理意蕴

    刘毳马廷奇李兴国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政策对中国高等工程教育治理起到了决定性的主导作用.在政策的导向下,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经历了治理思路由行政逻辑向学术逻辑的转变,治理目标从服务工业建设向支撑产业升级的转变,治理格局由自上而下向多元协同的转变,治理意蕴日益凸显,并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成效.但我国工程教育仍存在治理理念待更新、协同治理机制不健全、监督评价机制缺失等治理困境,有待于通过优化流程、健全规范和反馈评估等途径进一步改进治理机制,提高治理效能.

    工程教育改革政策治理机制多元治理

    新型举国体制下卓越工程师自主培育的发展成效、关键挑战与协同治理

    胡德鑫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强卓越工程师自主培育在响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赋能原始工程科技创新、建设工程教育强国等领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简述卓越工程师自主培育的战略意义基础上,从政策设计、改革实践、工程教育研究和质量保障论述卓越工程师自主培育的历史成效.进一步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教师评价和协同治理等角度指出卓越工程师培育面临的关键问题与挑战.最后,在协同育人治理共同体统筹下,从学生工程实践、工科教师激励、质量评价设计、注册工程师等方面指出新型举国体制下未来推进卓越工程师自主培育的革新路径.

    卓越工程师工程教育新工科协同治理专业认证

    高校创新能力对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探究——基于30个区域创新指数

    滕佳颖王红亚
    18-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30个地区高校创新能力和人才创新指数,运用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法,明确了高校创新能力对人才创新指数的25个关键影响因素.通过对25个关键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提取了3个共性因子,分别为f1研发资源、f2创新平台建设、f3创新主体.采用多元回归法,探究3个共性因子对人才创新指数的显著性影响.研究发现,地区高校的研发资源是重要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基于此,提出了三条建议:重点优化地区高校研发资源;完善高校创新平台;不断提高创新主体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研究成果为高校提高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提供一定理论指导.

    高校创新双变量相关分析因子分析多元回归

    项目驱动下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欧美高校的实践与启示

    李正良余辰龙董凌燕
    25-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正肩负重要使命并迫切需要深化改革.项目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其影响力和应用范围正不断扩大.本文通过遴选三所工程教育具有传统优势并走在工程教育改革前沿的代表性欧美高校:麻省理工学院、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和欧林工学院,从工程教育改革历程、人才培养理念和课程体系设置三个方面系统分析了三所高校的项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总结和分析了该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在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工程技能、增强团队协作、体现人文素养等方面的特点,以及对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启示.

    人才培养模式工程教育项目驱动欧美高校

    基于"专创交叉融合"的机械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

    刘凯王怀宇刘小冬高国华...
    3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对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与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面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创新高校人才自主培养体制机制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多样化、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培养更具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人才,进而推动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北京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科积极探索并构建了以"专创交叉融合"为基础的人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从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师资培养、评价机制等方面,着力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加强知识运用能力,以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该体系对促进中国高校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专创交叉融合人才培养项目式教学

    基于乡村振兴教育的跨学科社会实践——研究导向型融合式教学模式初探

    陈冰熊媛陆文何璘...
    4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教育教学服务乡村振兴的目标,贵州民族大学和西交利物浦大学成立了"贵州报京侗寨乡村振兴联合工作营",在乡村实景中探索相关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和推进建筑类学科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实践中发现,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与多资源融合的教学平台是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有效方法.针对乡村振兴的教学改革核心应变"知识积累"为"思想价值引领"."联合工作营"设计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型融合式教学模式,开展了在乡村学习、向乡村学习、为乡村学习、让乡村学习等多维度教学活动,为乡村振兴培养和储备人才.

    研究导向型教学融合式教学乡村振兴以学习者为中心跨学科

    数字信息化教学方式的精细化应用实践与效果对比

    柳志军王迎超刘书奎王其昂...
    5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互联网+"的新型数字信息化教学方式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实现数字信息化赋能教育.以中国矿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交通规划与道路勘测设计为例,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难易程度进行分类,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对教学对象进行分组.在此基础上,依托课程团队建设的在线教学平台资源,采用4种代表性的教学方式,针对各类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分别开展教学实践,通过对比分析教学效果,最终确定各类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优势、特点、适用性,据此精细化选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优势互补、因材施教的效果.

    数字信息化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精细化应用

    地方高校土木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郝小礼孙洪鑫李寿科谢献忠...
    59-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针对地方高校土木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存在培养目标不清晰、培养模式不合理、实践能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构建了以"产教协同、项目驱动、开放融合"为特色的"一目标、二协同、三递进、五保障"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简称"1235"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围绕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核心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产教协同的二元人才培养机制,实施了"理论—实践—创新"三阶递进式的人才培养方式,构建了以"教学礼拜"为载体,导师、学科方向、学院、学校、政府"五位一体"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与改进机制.经过多年实践与完善,该模式取得了较好的人才培养成效,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工程教育产教融合项目驱动

    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与思考

    高皖扬谢文剑李若凡
    66-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卓越人才,因此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成为教育领域的首要任务.在新工科背景下,土木工程领域亟须思考培养何种类型的人才,以及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满足行业变革的需求,这已成为当前土木工程教育的核心议题.通过引入复合型人才的概念,明确定义人才的特质,涵盖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这种全面素质要求不仅符合新工科背景下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而且要与土木工程产业的发展需求相契合.部分高校已在新工科背景下,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优势,紧密结合国家战略、产业需求及未来发展,制定了土木工程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为此,从加强跨学科合作专业教育、基于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和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师资队伍三个方面,提出了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措施.

    新工科土木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复合交叉定位

    新工科背景下材料力学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以土木交通大类专业为例

    陈磊磊李嘉琪顾成军姜益军...
    7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工科背景下,工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方式不断发生变革,高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的使命,课程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落脚点.材料力学作为工科专业的基础课程,在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其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教学团队分析了材料力学课程的教学现状,针对课程强理论性、逻辑性、工程实践性等特征,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枯燥、推导过程抽象、评价体系生硬等问题,以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理念为基础,充分利用信息化资源优势,在课程教学内容、讲授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探索,提出了"Interest+Understand+Application"的创新教学体系(简称为"IUA"创新教学体系),旨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内容理解、强化学生知识应用.东南大学土木交通大类专业对该教学体系进行了实践,包括引入工程案例、利用校内及在线资源丰富课堂形式、改进课程评价方式等.通过评估学生课堂满意度调查、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学生课外实践成果等,证明了该教学体系改革成效显著.

    材料力学课程教学课程评价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