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高等建筑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高等建筑教育
重庆大学 中国建设教育协会普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
高等建筑教育

重庆大学 中国建设教育协会普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

刘东燕

双月刊

1005-2909

gdjzjy@yahoo.com.cn

023-65112294

400044

重庆市沙坪坝正街174号

高等建筑教育/Journal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查看更多>>本刊于1983年创刊,于1992年对外公开发行。本刊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办刊宗旨,以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振兴建筑类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建筑类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己任,对发展我国高等建筑教育的理论、思想,对办学方针、体制,对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等进行了广泛深入探讨,提出新的理论、观点、主张和重要的决策性建议。本刊导向正确,科学精炼,编排合理,指导性、学术性、实用性和可读性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城乡规划本科人才培养智慧赋能课程体系设计与地方实践路径探索

    马世发吴玲玲
    84-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土空间规划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空间治理工具.作为支撑国土空间规划事业发展的核心专业,城乡规划本科人才培养急需结合新时代国土空间治理需求进行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提升.针对传统建筑类城乡规划专业重空间规划设计训练轻数字智慧维度知识体系和业务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国土空间规划行业技术变革趋势,以及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对数字智慧赋能的实践需求,以广东工业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创办"国土空间规划创新班"为例,提出改革内容:一是基于"广度-深度"课程体系重构法则,对知识矩阵的广度和深度进行变换,形成倒"T"字课程体系,即宽口径夯基础和窄方向促拔尖.二是围绕倒"T"字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程增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及"人工智能概论:科学与工程"等课程;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中强化现代人地关系时空统筹原理支持,增设"测量与地图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科学""土地资源管理与空间政策"等课程;在规划实践课程中加重"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分析""空间数据分析及规划应用"等专题分析.研究建构的智慧赋能课程群可为地方院校革新国土空间规划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团队组建提供决策参考.

    国土空间规划教学改革智慧赋能新工科城乡规划专业

    基于数字技术创建交互式实验教学资源的实践与探索

    杨黎黎黄海静刘蕴仪刘昱彤...
    92-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数字化展览馆正成为一种文化趋势.作为建筑大类教学的重点实践环节,建筑模型的制作、展示和存储具备艺术价值和学习交流的双重意义.为了打破时空界限,整合教学资源,基于三维扫描、网络交互等数字技术,领先于国内建筑类高校,创建了学生数字化虚拟建筑模型展览馆,探讨并实践了实体建筑模型数据采集、数字化建模数据匹配、全数据处理流程、虚拟平台全息展示、在线网络交互等一系列现实资料虚拟化应用的技术,提出了一套系统完整的数字化建筑模型在线展示的流程.

    数字技术实验教学三维可视化数字交互

    基于BOPPPRS研究型教学模式的混合式课程改革探索及拔尖人才培养——以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为例

    于清亮陈宇轩王子潇李少华...
    100-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工科的背景下,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大学生对于更高层次知识的需求,本科教学对研究型教学内容的需求愈发强烈.因此,提出一种基于BOPPPRS的新型教学理念,将部分具有深度和广度的研究元素(R-research)融入课堂中,为未来研究型拔尖人才的培养提供有效思路.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板书教学无法满足当代学生的需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学习需求.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探讨基于BOPPPRS新理念和线上线下混合式的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及拔尖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对BOPPPRS理念进行优化设计.最后,通过研究型教学模式与思政的融合,将土木工程材料科学研究中涉及的环保、"双碳"政策等内容有机地结合到教学中,提高拔尖型人才思政水平.

    土木工程材料混合式教学BOPPPRS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拔尖人才培养思政融合

    构建"四个融合"助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以硅酸盐水泥热工设备课程为例

    赵蔚琳段广彬杨长红师瑞霞...
    11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据一流本科课程"两性一度"的建设标准,对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硅酸盐水泥热工设备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过程进行了介绍,构建了专业知识点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教学内容深度与广度相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相融合、多维度考核机制相融合的四种教学模式.将融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内容之中,强化立德树人思想,通过建设智慧课堂,让课堂"动起来".硅酸盐水泥热工设备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对于强化学生正确世界观、培养学生高级思维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勇于创新能力和个性化探究学习能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硅酸盐水泥热工设备一流本科课程两性一度四个融合

    建筑技术类课程教学现状调研与教学方法探讨

    姚胜袁景玉李美孙周寅...
    118-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我国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艺术轻技术、学生学习建筑技术类课程动力不足等问题,综合运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开展了建筑技术类课程现状调研与教学方法探讨工作.对河北工业大学63名建筑学专业本科生所有建筑技术类课程、设计类课程的单门课程成绩和学年课程模块成绩进行了统计,结合问卷调查,分析了建筑技术类课程和设计类课程的相关性、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的薄弱环节.基于教学现状,着重探讨了与课程各环节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提出要积极引进课程思政教育、人文化教学方法和实践性教学模式,以期实现建筑学专业学生的总体培养目标.

    建筑技术类课程教学现状教学方法人文化实践性

    成果导向模式的传热学教学改革及实践研究

    王义江冯伟高蓬辉周扬...
    129-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热学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类课程.根据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和成果导向理念,以传热学课程为研究对象,结合近几年课程教学效果及现状,研究了传热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和目标达成度计算方法;从工程知识、问题分析和研究能力分别开展相应的教学方法改革,注重理论教学联系工程实际,以及学生团队协作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对课程产出效果进行了分析,发现工程知识、问题分析和研究能力课程目标的达成度分别为0.77、0.68和0.8;建立持续改进机制,确保教学改革始终与毕业要求密切结合.研究成果为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传热学课程教学改革和课程质量标准修订提供参考.

    成果导向教育传热学目标达成度教学改革

    基于学习迁移理论的结构力学课程双语教学设计

    朱海清刘章军徐丰
    138-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向国家建设交通强国的发展目标,交通事业对人才的国际化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广结构力学双语教学是高等教育培养高水平国际化交通人才的有力措施.首先,概述了华中地区某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开展结构力学双语教学的可行性;其次,基于学习迁移理论介绍了英语能力和专业基础能力的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再次,分析了结构力学课程内部知识点的纵向迁移;最后,以"叠加法作弯矩图"为例,说明了结构力学双语教学的设计.实践证明:通过采用结构力学双语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了学生专业能力方面的国际化水平.

    双语教学结构力学学习迁移弯矩图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劳动教育路径探索

    张铁坚张立勇乔孟涛魏燕群...
    147-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分析新时代给排水专业劳动教育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企业-家庭-社会"多方协同的劳动育人模式与实施途径.具体而言,通过高校劳动育人平台训练大学生从事专业劳动的技能;通过生产劳动实践引导大学生感受劳动创造的价值;通过家庭日常生活劳动锻炼大学生处理生活事务的能力;通过社会公益劳动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上述劳动育人模式在河北农业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中,体现了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显著的实践性,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步促进了相应行业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劳动教育学校-企业-家庭-社会协同育人

    虚拟仿真实验在无障碍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以无障碍通用标识环境设计实验为例

    贾巍杨冯天仪赵伟曲翠萃...
    153-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际上建筑学无障碍设计理论已进化到通用设计等人性化设计思潮,我国部分高校也建立了无障碍设计教学体系.专业课程中实验教学让学生体会无障碍设计的重要性,但传统无障碍模拟体验难以满足所有学生开展综合性设计实践学习的需求.无障碍通用标识环境设计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引用"循证设计"的教学模型理念,将基本原理与实际操作体验互动结合,通过6大系统、3个层次,引导学生按层级深化学习.虚拟仿真实验手段的引入,实现了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从课堂教学和实验报告的反馈结果看,虚拟仿真实验融入无障碍设计教学能提升学生专业素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综合能力和培养社会责任感,是促进无障碍设计建筑教育升级的有效路径.

    虚拟仿真实验无障碍设计标识建筑教育

    新时代青年奋斗精神熔铸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进路

    张东肖仕娟李杨
    161-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奋斗精神是中国精神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青年是中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广大青年要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新时代青年的奋斗精神熔铸有着丰富的理论逻辑、文化逻辑和现实逻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新时代青年拥有最大的创造空间,处于最有作为的时期,正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外形势日趋复杂,大量知识迅速升级换代,世界不确定性增强,青年奋斗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围绕青年成长规律和时代特征,须从坚定信仰信念、坚持多元协作和提升青年能力等三个维度熔铸奋斗精神,引导和助力广大青年从奋斗认知、情感认同到行动自觉,用青春的能动力和创造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奋斗精神青年实践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