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高等建筑教育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高等建筑教育
重庆大学 中国建设教育协会普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
高等建筑教育

重庆大学 中国建设教育协会普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

刘东燕

双月刊

1005-2909

gdjzjy@yahoo.com.cn

023-65112294

400044

重庆市沙坪坝正街174号

高等建筑教育/Journal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查看更多>>本刊于1983年创刊,于1992年对外公开发行。本刊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办刊宗旨,以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振兴建筑类高等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建筑类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己任,对发展我国高等建筑教育的理论、思想,对办学方针、体制,对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等进行了广泛深入探讨,提出新的理论、观点、主张和重要的决策性建议。本刊导向正确,科学精炼,编排合理,指导性、学术性、实用性和可读性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信息技术大赛为例

    潘毅赖馨粤林拥军郭瑞...
    85-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工科背景下,对土木工程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有了更高要求,而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根据新工科对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要求,针对目前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不足,依托学科竞赛,提出"以竞赋能,以赛促教"的教学方法.以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信息技术大赛为例,从模型建立、模型深化、模型分析3个阶段,以竞赋能,探索学科竞赛对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学生通过参加学科竞赛,在竞赛中对课堂上学到的内容进行应用和延伸,提升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从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两个方面,以赛促教,分析学科竞赛对教师专业实践教学的促进作用和实现途径.学科竞赛与教学融合,结合专业课程教学,基于竞赛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组建教学团队;结合实践课程教学,将竞赛与生产实习、教学试验、毕业设计进行融合,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教学水平.依托西南交通大学教学平台,将"以竞赋能,以赛促教"的教学方法应用于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为土木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实践能力新工科学科竞赛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融入人工智能的土木水利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马帅鸽张平
    94-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的重要部署,积极探讨人工智能背景下,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先发优势及当前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迫切需要建筑类教育与时俱进.以实现人工智能与土木水利硕士专业建设交叉融合、协同创新为目标,选取土木水利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将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融入土木水利硕士专业建设中,针对土木水利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不健全、师资队伍匮乏等现状,设计出契合人工智能发展的土木水利硕士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方案,规划了人工智能和土木水利硕士专业建设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及实践平台,提出了"人工智能+"背景下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探索和实践了人工智能与土木水利硕士专业建设交叉融合的教学新模式、新方法.通过学科建设的"融合发展",课程体系建设的"精密耦合",以期形成"人工智能+X"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以组合创新着力提升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生培养水平.结合人工智能前沿知识,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将人工智能与专业课程交叉融合的能力,通过建立长期的持续的能力提升计划,为人工智能与土木水利硕士专业的交叉融合与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我国抢占世界科技前沿提供更加充分的人才支撑.

    土木水利硕士高校人工智能学科建设培养模式

    基于教育与研究双重属性的"三位一体"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王博吴涛
    102-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程学习是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备环节,在研究生成长成才中具有全面、综合和基础性作用.针对高校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与本科课程同质化、部分内容与本科课程重复、与课程相关的前沿理论或技术介绍较为零散、授课模式单一、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锻炼不够、课程思政缺少系统设计等问题,以土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核心专业课程高等混凝土结构理论为例,具体分析了课程内容设置与授课模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围绕授课内容、教学方法与课程思政三个方面确定了教学模式改革目标;基于教育与研究双重属性,提出了研究生专业课程内容建设原则,按照课前自学内容、课堂教师主讲内容、补充内容三部分重构课程内容体系,明确了课堂授课重点与难点内容,提出了课程思政的切入点与目标,并建议了每部分内容的授课学时;为锻炼与提高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目标,提出了"学生主讲+集中讨论+教师指导"模式、课题探究式教学模式、课堂内外深度融合教学模式,以及以"学术情怀与科研精神"为核心的课程思政方法,形成了多样化的课堂授课模式,并给出了相应的示例或方法;最终,构建了"理论知识-科研能力-价值追求""三位一体"课程教学模式,以期为同类工科专业研究生相关专业课程参考.

    研究生课程内容授课方法课程思政高等混凝土结构理论

    城市设计一流本科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

    李敏稚刘奕宏
    109-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成为培养优质人才和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城市设计学科具有整合与协同的特点,在指导高品质人居环境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城市设计专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面临发展目标不清、体系混杂和标准不一等问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城市设计教学立足于传统建筑学科优势,坚持以全面培养学生的思政素养、国际视野、专业知识、创新能力为目标,历经二十余年的建设和改革,创立了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体系.建筑设计(五-六)(城市设计专门化方向)作为其中的核心课程,以拓宽专业基础和深化实践研究为改革路径,构建了"高阶国际合作+多学科协同+学研产一体"的设计教学模式,在城市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取得良好成效.通过介绍华南理工大学城市设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目标、课程建设及应用情况、课程特色与创新、课程建设计划与建设效果等,以期为城市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城市设计一流本科课程创新人才开放协同学研互动

    "建筑技能大师工作室"赋能乡村振兴模式实践探索

    周彝馨
    119-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之一.德国包豪斯工作坊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影响了其可持续发展,而高校的"建筑技能大师工作室"针对"工作坊"的不可持续性问题,提出了多方面的改进意见,成为包豪斯工作坊2.0模式.以华南农业大学"广府古建筑技能大师工作室"为案例,结合该工作室在乡村振兴领域的研究实践,探索"建筑技能大师工作室"与乡村振兴相互促进的特色之路.工作室在包豪斯"工作坊"体系的基础上改进,突出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贯彻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运用"以行促学,学科融合,扎根乡建"的教学方法,与教学体系高度结合,促进建立特色教学体系;开拓本校建筑学专业多学科交叉的新研究领域;通过不断实践培养熟悉乡村振兴的创新型人才.教学达到了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回馈社会的教学效果,建立起高校学科与外部系统的联系,培养多学科交叉型人才,学院式研究与科普公益工作相结合.

    乡村振兴建筑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坊2.0模式以行促学学科融合系统性思维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中国建筑简史教学实践与思考——以中国古代地方城市空间认知与解析虚拟仿真实验为例

    彭鹏
    127-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传统建筑教学模式下,学生难以沉浸式感受古代城市空间的真实状态.传统教学主要依靠板书和数字媒体,认知主体永远处于媒介之外,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相对间接.虚拟仿真技术是以现存实物为骨架,虚拟古代建筑格局的原貌、改变过程和缺失之处,将虚拟实验与传统课程相结合,能够做到教学的"虚实结合",实现"沟通古今".以虚拟仿真实验在中国建筑简史教学上的探索性实践为例,阐述了虚拟仿真技术在建筑史专业课程中的重要价值,评估了其相对于传统教育手段的优越性,反思了在当前课程中使用虚拟仿真技术的若干问题.

    虚拟仿真教学中国建筑简史混合教学

    土建类专业非技术能力培养的全过程场景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以重庆大学为例

    向鹏成李泓霖
    135-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以来,各大院校积极投入对学生非技术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同时,随着我国从"工程大国"逐步迈向"工程强国",建筑行业对土建类专业高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毕业生的非技术能力已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评价指标,但由于非技术能力具有实践性强、灵活性高等特点,各高校对学生非技术能力的培养缺乏适应的教学模式.为响应我国"工程强国"的复合型工程人才需求,在分析土建类专业非技术能力实践教学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重庆大学实践经验,对土建类专业学生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与研究,提出基于全过程场景的教学模式,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建立学生的创新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非技术能力,培养复合型工程人才,满足"工程强国"的要求.

    工程教育非技术能力成果导向教育全过程场景式教学

    岩石力学公共实验课程教学项目的建设与思考

    王智德江俐敏胡静夏元友...
    142-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岩石力学实验课是一门为补充岩石力学理论而开设的实践性课程.结合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计划,以岩石力学公共实验课程教学项目为例,从该课程开设背景和目的出发,阐述实验课程教学体系、课程内容建设过程,以及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并构建了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对实验课程教学建设模式进行总结和思考,提出课程教学后期建设需完善的几个要点.结果表明,该实验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可行,建设成果能较好地应用于研究生课程的具体实践,能较好地提升岩土工程专业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

    岩石力学实验教学课程建设课程体系研究生培养

    建筑环境学自主研究进阶与能力培养提升

    张雪研陈滨汪靖凯吕阳...
    149-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筑环境学课程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占据重要地位.大连理工大学建筑环境学课程以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从"以教为中心"向"学以致用"转变.通过归纳近20年学生自主选题情况、研究对象类型、相应研究方法、实验仪器分配与更新变化等,评估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提升情况,发现随着实验仪器测试参数及记录功能的完善,自主实验研究的选题范围逐渐扩大,50%以上的学生选择探究不同使用功能建筑的综合环境变化特征,并给出原因解析;100%的学生采用非单一研究方法开展课程自主研究.该研究过程有助于学生深度学习室内外环境调控的机理、目的和手段,培养了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从事工程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需深度挖掘课程内容,突破习惯性认知模式,优化各章课堂教学设计,提升自主实践研究过程考核的挑战度,继续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深度融合,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坚持知识、能力、专业素养的有机融合,使学生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协作精神和社会担当的合格人才.

    建筑环境学自主研究实验研究教学改革

    以学生为中心的材料力学课程教学创新改革

    杨晶白雨邓美林刘宏...
    155-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大多数工科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材料力学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力学知识,具备将基础力学知识与工程问题相结合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新时代对掌握坚实力学基础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传统课堂吸引力不佳、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等问题存在于当下材料力学课堂中.因此,开展材料力学课程教学改革和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在以工程教育认证为目标且基于OBE理念的课程体系改革背景下,以土木工程专业为例,通过对该专业材料力学课程知识模块重组,将实际问题与工程案例引入材料力学的课堂教学,探索材料力学课程教学新模式.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中心和主体,实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突出的新型人才培养目的.

    土木工程材料力学课堂教学OBE理念改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