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古地理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古地理学报
中国石油大学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古地理学报

中国石油大学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冯增昭

双月刊

1671-1505

jpalaeo1999@163.com

010-62396246 62341089

100083

北京市学院路20号石油大学

古地理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古地理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中国石油大学和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共同主办的地球科学类期刊,1999年创刊;主要刊登国内外古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或相关学术领域的文章,以及以这些学科或学术领域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论述石油、天然气、煤炭、水、化工材料、建筑材料、其他金属与非金属矿产资源的预测、勘探、开发以及环境等方面的论文;主要栏目有岩相古地理学及沉积学、生物古地理学及古生态学、构造古地理学及古构造学、第四纪古地理学、人类历史时期古地理学、地球化学及沉积环境、古气候、古水文、古土壤、古岩溶、古今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古地理及矿产资源、新技术及新方法等;为古地理学的持续发展和创新、更有效地为生产建设服务和为维护及改善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作出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江西上湖旧石器遗址沉积地层记录的环境演化及古人类行为适应研究

    贾雅娜李三灵赵文杰朱艳...
    153-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遗址沉积过程与古环境背景对于全面了解古人类生存行为信息具有重要意义.江西上湖遗址是中国南方地区新近发掘的一处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遗址均质红土 B层中出土了丰富的石制品,表现出小型化特点,年代始于距今约2.6万年前.本研究对上湖旧石器遗址沉积地层开展了野外考察和室内土壤微形态、磁化率、粒度和地球化学元素分析,同时对出土的石制品进行了考古埋藏学分析.地学和考古学方法二者相互印证,明确揭示出该遗址区均质红土 B层仅受到了低能坡面流水作用,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古人类技术行为信息.推测古人类在MIS2阶段频繁占据和使用上湖遗址等区域,可能与拥有小型石片石器技术的华北地区人群难以忍受该时段北方极端寒冷干燥的气候条件被迫向南迁徙、从而到达了气候相对干凉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进行生产活动有关.并且上湖遗址古人类采取了偏后勤式流动策略,以应对异常极端气候带来的资源分布不均和可预测性降低等风险.

    上湖旧石器遗址地质考古人类行为适应小型石片石器MIS2阶段

    淮河上游出山店库区桥头遗址存续前后的古环境背景

    马玉凤武志江李双权刘洪妍...
    167-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淮河是一条对华夏文明具有重大意义的河流.但相较于黄河与长江流域,淮河流域的考古及古环境研究较为滞后.桥头遗址是淮河上游一处以石家河文化为主的重要遗址.本研究通过对桥头遗址区及其临近区域的地层调查和室内样品的测试分析,对该遗址生成前后的环境变化以及古洪水事件与遗址的存续关系等展开了研究.研究发现:桥头遗址生成前大约在8.1~4.6 kaBP(9.1~5.4 cal.ka BP),遗址所在至少方圆2 km的范围区一直被湖沼所覆盖;4.6 kaBP(5.4 cal.kaBP)以后,温暖湿润的气候、地势较高的湖沼相沉积高地以及紧邻作为遗址水源地的母子河等优越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先民来桥头区域生活;4.0kaBP的气候异常事件、3.5 ka BP(3.9 cal.ka BP)的气候波动所带来的洪水灾害和3.2 ka BP(3.6 cal.ka BP)的淮河改道等自然环境的频繁变动,使得石家河文化以后的1000年时间内遗址区不适宜人类居住.3 kaBP(3.3 cal.ka BP)之后,桥头遗址所在区域的气温逐渐升高变暖,先人再次在此定居;2.5 kaBP(1.8 cal.kaBP)后,气候的剧烈波动、洪水的频繁泛滥再次威胁到人类在桥头遗址区域生产生活,先人从此地再次迁徙.

    淮河上游桥头遗址古环境古洪水

    太湖梅堰孔沉积记录揭示的全新世以来环境演变

    罗文菁吴立马春梅朱诚...
    184-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太湖东南岸梅堰孔湖相沉积岩心为研究对象,在AMS 14C测年数据建立可靠年代序列的基础上,利用元素地球化学指标重建太湖地区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并进行盐度与有孔虫分析以探究太湖东南岸是否受到海侵影响.结果表明:11-9.1 cal.ka BP太湖地区气候由湿润逐渐转向干旱;9.1-6.1 cal.ka BP气候整体湿润,其中8.8-7.1 cal.ka BP阶段是最湿润时期;6.1-2.0 cal.ka BP降水最少,气候偏干;2.0-0 cal.ka BP降水逐渐增多,气候湿润.整个全新世阶段太湖东南岸受海侵影响的可能性较低.区域对比结果表明,中晚全新世太湖流域沉积记录与邻近地区其他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具体表现为中全新世气候趋于干旱,2.0 cal.ka BP以来气候湿润.进一步将太湖流域环境代用指标与太阳辐射和厄尔尼诺频次记录综合分析,发现研究区气候受控于太阳辐射和厄尔尼诺频次变化,且二者存在不同的主导和耦合阶段.太阳辐射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影响着太湖地区早中全新世气候,2.0 cal.ka BP以来气候呈现厄尔尼诺态,厄尔尼诺频次增强平衡了太阳辐射减弱对季风区降水的影响,成为太湖地区气候的主控因子.

    太湖全新世Rb/Sr气候变化太阳辐射厄尔尼诺

    征稿启事

    194,255,封3页

    古气候模拟中古地理边界条件重建的不确定性研究

    朱广坤张彧瑞覃国金
    195-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气候模式在古气候研究中的应用越发广泛,更加准确的古地理边界条件重建成为研究深时气候变化机制的关键,而古地理边界条件重建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却少有人关注.本研究基于古海陆分布、古海深、古地形重建方法及资料选择,研究古地理边界条件重建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以及其对气候模式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重建过程中板块运动模型的选择、海陆分布的修正、海洋洋壳年龄数据的更新、大洋深度—洋壳年龄关系模型选择、沉积物模型选择以及古地形高度代用指标的选择都会导致不同的古地理边界条件重建结果.更重要的是,这种古地理边界条件的差异会进一步影响模式模拟结果中的温度、盐度以及洋流等重要的气候环境变量.这表明重建气候模式中古地理边界条件时需根据具体需求合理选择重建资料,同时也需基于密集和可靠的代用指标进一步优化重建资料,从而减少古地理边界条件对古气候模式结果可靠性的影响.

    古气候气候模式古地理重建古气候边界条件古气候模拟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旬探1井奥陶系天文旋回信号提取及三级层序的判识

    李阳
    209-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下古生界奥陶系尚未开展旋回地层学分析,识别奥陶系的天文轨道周期信号,以此建立高精度地质年代标尺,并合理划分三级层序,对该区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旋回地层学理论和信号分解技术,对旬探1井下古生界奥陶系进行了旋回地层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层段的沉积速率存在差异,旬探1井冶里期—亮甲山期沉积速率分布在4.2~5.6cm/ka之间,马家沟期沉积速率在2.2~5.5cm/ka之间变化,平凉期—背锅山期沉积速率变大,在4.3~9.3cm/ka之间变化;旬探1井奥陶系中存在显著的米兰科维奇旋回信号,记录了偏心率和斜率天文轨道周期,使用405 ka长偏心率周期建立年龄模型,进行天文调谐,以此建立旬探1井奥陶系浮动天文年代标尺,冶里期—亮甲山组沉积时限~3.25 Ma,马家沟组—背锅山组沉积时限~27.4Ma;结合小波变换,综合分析奥陶系三级层序频率主要分布在0.011 cycles/m左右,并据此将旬探1井奥陶系划分为13个三级层序.本研究为奥陶系层序划分及其天文旋回研究提供了新的定量方法和科学依据,有助于提升地层沉积过程的精细认识和时间尺度的准确性.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旋回地层学天文旋回三级层序小波变换

    深层超深层钻井地质信息测井拾取与评价

    苏洋赖锦别康李栋...
    225-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顺应国家深海、深地、深空和深蓝战略部署,陆地钻井不断向深层超深层进军,但深部极端环境测井资料获取困难,采集新技术(核磁共振、成像测井和阵列声波)测井少,导致测井资料多解性强,亟需利用有限的地球物理测井信息挖掘深层超深层钻井蕴含的地质信息.经过大量的文献调研,论述了深层超深层测井评价的重点,通过对典型研究案例的分析,系统地梳理测井地质学在深层超深层领域的应用,包括利用测井资料实现对井旁构造地质现象解读、沉积学信息拾取、储集层评价与预测、储集层裂缝评价和对地应力评价.最后探讨了深层超深层领域发展趋势:重视多角度数据的融合(岩心、实验资料和地震资料等数据),并根据深层超深层环境的差异,发展适应深层超深层环境因素的先进岩石物理模型.同时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背景下,利用新技术测井的优势,推进深层超深层领域测井地质学突破技术瓶颈.

    深层超深层地球物理测井地质信息拾取与刻画测井地质学人工智能

    复杂碎屑岩粒度测井反演方法及在岩性精细识别中的应用

    任昱霏闫建平王敏宋东江...
    240-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海西部Y盆地L地区中新统地层呈高温、超高压特征,钻井难度大、取心资料少,岩屑录井反映岩性的精度较低,难以满足岩性精细识别的要求.以Y盆地L地区黄流组二段深层复杂碎屑岩为例,首先,利用有限的壁心粒度分析、录井、测井等资料,优选出表征岩性的粒度参数:粒度中值Md和对粒度变化敏感的自然伽马、密度、中子、声波时差、电阻率5条测井曲线,构建粒度中值Md-测井5变量数据集;其次,采用K-MEANS聚类方法,将数据集根据"误差平方和与聚类数"最优关系划分成了 4类(简称"粒度分类"),分类后优化了粒度中值Md与测井响应的相关性,且获得不同类别的测井响应特征和相应岩性类型;然后,在实际井资料处理过程中,应用Fisher判别方程来判别未知深度点所属的粒度分类类型;最后,建立粒度分类下基于XGBoost算法的粒度中值测井智能计算模型,依据不同岩性对应粒度中值的数值范围,实现了井筒剖面上根据测井反演粒度中值Md曲线进而达到岩性精细识别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L地区黄流组二段考虑粒径的差异将砂岩岩性划分为:粉砂岩、细砂岩、中砂岩、粗砂岩,其中细砂岩和中砂岩是最主体发育的岩性,粒度中值Md与不同粒径岩性的关系最密切,是最能反映不同粒径岩性的粒度参数;粒度分类后基于XGBoost算法的粒度中值测井智能计算模型预测效果优于多元回归预测模型,计算粒度中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达0.9397,平均绝对误差MAE为0.0195 mm,平均相对误差MRE为17.52%.该模型是一种有效实现深层复杂碎屑岩岩性精细识别的方法,也为纵向剖面上沉积粒序分析和储层构型精细解释、有效性评价奠定了基础.

    南海中新统复杂岩性粒度中值测井反演机器学习XGBoost算法

    桂中坳陷下石炭统鹿寨组一段页岩类型划分与测井识别

    黄玉越王贵文匡立春覃英伦...
    256-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桂中坳陷柳城北区块下石炭统鹿寨组页岩气取得突破,有望成为四川盆地以外海相页岩气的接替领域.但受地层非均质性及纵横向相变频繁的制约,开展页岩类型识别和储集层评价存在困难.文中建立了基于"矿物组分+TOC含量"的页岩类型划分方案,利用元素—矿物转换最优化方程和BP神经网络模型分别实现页岩成分和TOC含量的测井识别与预测,并采用成像测井动态切片和纽扣电极视电导率图像2种方法识别表征页岩纹层.通过精细刻画不同页岩类型的纹层发育程度和含气性特征,阐明了研究区有利页岩类型及分布特征.研究表明:鹿寨组一段发育5种典型页岩类型.受沉积古环境控制,页岩分布呈现出较强的纵向非均质性.鹿寨组一段整体处于下斜坡相沉积环境,纵向上①至⑦小层沉积水体逐渐变浅,灰质含量减少而陆源碎屑供给增多,总有机碳含量也逐渐降低,页岩类型由富有机质硅质混合页岩、富有机质黏土质混合页岩逐渐相变为含有机质硅质混合页岩.其中③小层中富有机质硅质混合页岩与富有机质黏土质混合页岩的页岩组合类型有机质丰度高,纹层组合类型及发育程度较优,整体含气量和脆性均较高,为研究区的有利页岩类型.

    页岩类型测井识别纹层BP神经网络鹿寨组下石炭统桂中坳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