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东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东农业科学
广东农业科学

蒋宗勇

半月刊

1004-874X

gdnykx@vip.163.com

020-38319941/6/8

510640

广州市五山广东省农科院内

广东农业科学/Journal Guangdong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和华南农业大学合办的农业综合性科技期刊,一贯坚持“立足本省,面向基层、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办刊方针,主要报道农牧渔业科技新成果,研究报告、实用技术和科技著述等,被评为广东省第一届“十佳期刊”和等二、第三届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同时被入选中国期刊方阵。该刊读者对象为农牧业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各级农业管理干部和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非编码遗传资源在作物重要农艺性状调控中的研究进展

    于洋朱庆锋薛皦陈沛...
    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传统作物遗传研究中,蛋白质编码基因一直是研究的焦点。然而,近年来的科学进展揭示了非编码遗传资源在调控作物产量、品质和抗性等重要农艺性状中的关键作用。这些非编码遗传资源包括调控性非编码RNA、组成性非编码RNA、基因非编码区序列、核酸适配体以及由非编码序列衍生的小肽,它们在基因表达调控、细胞代谢、基因组稳定性以及生物技术应用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生物信息学和功能基因组学的快速发展,为非编码遗传资源的系统发掘和功能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在作物育种领域,非编码遗传资源的精准调控特性为提升农艺性状提供了全新手段,突破了传统编码基因研究的局限性。相关研究不仅揭示了非编码序列在作物复杂性状调控中的多样化功能与精细调控机制,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该文综合评述非编码遗传资源在作物农艺性状调控中的研究进展,系统梳理这些非编码元件的分类、起源与演化背景,详细讨论其在调控作物重要农艺性状中的作用机制和调控网络,最后探讨非编码遗传资源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潜力,并对其在未来遗传改良中的发展方向提出展望。通过系统地总结现有研究成果,可为未来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并促进非编码遗传资源在作物遗传改良中的创新应用。

    非编码调控序列农艺性状基因表达调控作用机制作物遗传改良

    利用高密度遗传图谱挖掘水稻芽期耐盐QTL

    雷蕾孙世臣曹良子丁国华...
    18-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挖掘水稻芽期耐盐新位点,为进一步开展基因功能分析和盐渍土直播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耐盐品种'龙稻 133'和盐敏品种'彩稻'衍生的 169 个RIL群体为试验材料,利用包含 1 107 个高质量多态性Bin标记的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对对照和 0。5%NaCl胁迫下的胚芽鞘长、胚根数、胚根长以及相对胚芽鞘长、相对胚根数和相对胚根长共 9 个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结果]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共覆盖水稻基因组2 957。35 cM,标记间的平均距离为 2。67 cM。12 条染色体含有的平均标记数为 92。25 个。描述性统计分析表明,亲本'龙稻 133'的耐盐性显著高于'彩稻',亲本的性状表型值位于RIL群体的极值之间,群体表现出超亲分离现象。盐胁迫严重抑制RIL群体的胚芽鞘长、胚根数和胚根长,且不同株系受胁迫影响差异较大,各性状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具有数量性状的遗传特性。连锁分析共鉴定到 19 个QTL,贡献率为 2。58%~14。83%,发现 2 个QTL区间内存在已克隆的耐盐相关基因,其中qTCL3 区间内包含DST,qRRN10 区间内包含OsMSRA4。1。此外,发现控制盐胁迫下胚芽鞘长的qTCL10、控制相对胚芽鞘长的qRCL10 以及控制相对胚根长的qRRL10 均位于同一QTL区间内;控制盐胁迫下胚根长的qTRL7 和控制相对胚根长的qRRL7 也位于同一QTL区间内。2 个共定位区间内的 25个候选基因qRT-PCR分析结果显示,盐处理后,LOC_Os07g44210、LOC_Os07g44240、LOC_Os07g44250、LOC_Os07g44350、LOC_Os10g42940 和LOC_Os10g43060 在'彩稻'或'龙稻 133'均显著上调表达。其中,LOC_Os07g44350 在盐处理后的'龙稻 133'胚芽鞘和胚根内均极显著上调表达。[结论]发掘 19 个与水稻芽期耐盐相关QTL,其中包含 2 个共定位位点qTRL7 和qTCL10,2 个共定位区间内共有 25 个候选基因。通过qRT-PCR分析发现 6 个在盐处理后表达量上调的基因,其中LOC_Os07g44350 是芽期耐盐的重要候选基因。

    高密度Bin图谱QTL重组自交系耐盐水稻芽期

    仔猪阶段使用过抗生素的陆川猪母猪肠道和乳汁中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及毒力基因分析

    区炳明王嘉仪李清青林雪...
    30-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尽管替抗减抗政策已出台多年,但为预防和治疗疾病,在仔猪早期使用抗生素仍然是集约化养殖场养殖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研究养殖场中仔猪阶段使用过抗生素的母猪体内不同部位(肠道和乳腺)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和毒力差异情况,为集约化养殖场抗生素使用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记录广东省湛江市某集约化陆川猪场母猪从仔猪出生后至约420日龄的抗生素使用情况,从同一批次约420日龄的健康母猪中收集初乳(分娩后 2 h内)、常乳(分娩后 24~72 h内)及肛门内新鲜粪便样品,通过麦康凯鉴别培养基分离出疑似大肠杆菌。通过药敏试验分析大肠杆菌耐药性和PCR检验毒力基因存在情况。[结果]通过麦康凯鉴别培养基分离出疑似大肠杆菌共 704 株,其中粪便大肠杆菌 300 株、初乳大肠杆菌 220 株、常乳大肠杆菌 184 株。药敏试验显示,粪便大肠杆菌对氨苄西林和四环素的耐药率为 96。3%(289/300),对其他常规抗生素的耐药率为 63。6%(7/11),总耐药率 98。7%(296/300);初乳大肠杆菌对氨苄西林和四环素的耐药率为 99。5%(219/220),对其他常规抗生素的耐药率为100%(1/1),总耐药率100%(220/220);常乳大肠杆菌对氨苄西林和四环素的耐药率为40。8%(75/184),对其他常规抗生素耐药率为 67。9%(74/109),总耐药率 81。0%(149/184)。最终鉴定出 39 株无耐药性的大肠杆菌。PCR检测显示,39 株无耐药性的大肠杆菌中大多数不含猪致病性大肠杆菌常见毒力基因(占比 89。74%,35/39)。此外,无耐药性常乳大肠杆菌中含毒力基因的菌株占比仅为 2。86%(1/35),无耐药性粪便大肠杆菌中含毒力基因的菌株高达 75。0%(3/4)。[结论]仔猪阶段使用过抗生素防控病害的陆川猪,到生长成初产母猪后,从其肛门和乳腺中分离的大肠杆菌菌株中仍存在少数无耐药性且无毒力基因的大肠杆菌菌株。其中,粪便中的无耐药性且无毒力基因大肠杆菌占比极少,仅为 0。33%(1/300);分娩 2 h内的初乳中未能分离出无耐药性且无毒力基因的大肠杆菌,占比 0%(0/220);但分娩后 24~72 h内的常乳中仍存在较高比例的无耐药性且无毒力基因的大肠杆菌,占比 18。48%(34/184)。

    母猪肠道乳汁大肠杆菌耐药性毒力基因

    主销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以广东博罗县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例

    方伟张禄祥彭丹丽李欢欢...
    4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战略选择,也是建设现代化农业强国的必然要求。稳定和提高主销区粮食自给率、推进主销区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对国家粮食安全总体战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该文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丝苗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为例,通过构建粮食产业"产品体系、产业链和业态"空间拓展新理论,详细分析这 3 种空间拓展在博罗县丝苗米产业发展中的具体实践。深度思考并凝练出"良好资源基础+有责任的政府+有情怀的企业+长期的科技支撑"粮食生产与主销区经济协调发展的模式,提升主销区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自给水平。该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达的主销区内仍存在保持良好粮食生产条件和能力的地区,应充分发掘其粮食生产的资源基础,重视种业振兴,延长粮食产业链条,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强化政府推进土地、资金等要素的政策制度创新;加强与科研院所及科研团队合作,注重科技创新,促进粮食生产提质增效,可为主销区实现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及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粮食安全主销区拓展空间产品体系空间产业链空间产业业态空间高质量发展路径

    热带气旋对南方水稻产量影响的实证检验——基于广东水稻种植户的调研数据分析

    陈风波张梨靖
    5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量化因热带气旋导致的水稻产量损失,认识热带气旋灾害对农户生计和粮食安全的影响,为减少热带气旋灾害对水稻生产影响和提升热带气旋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提供数据支撑与政策依据。[方法]运用2020-2022 年广东省水稻种植户的混合截面数据,利用Tobit模型和 2SLS模型,基于农户地块数据,从微观层次分析热带气旋导致水稻倒伏的影响和水稻倒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热带气旋灾害在 1%显著水平上导致水稻倒伏,即当热带气旋过境时水稻倒伏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从广东2020、2021、2022年连续3年农户调查数据来看,由热带气旋引起的倒伏率占全部倒伏率的 22。9%;水稻倒伏率每增加 10%,水稻产量大约下降 2。9%。热带气旋对同一地区不同农户及不同地块上的水稻倒伏及产量的影响存在差异,对沿海地区水稻生产的影响要强于内陆地区。[结论]广东热带气旋灾害导致水稻倒伏,进而对水稻产量产生显著影响,危及粮食安全。为减少热带气旋灾害对广东水稻产量的负面影响,提出如下政策启示: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确保因热带气旋导致的洪水能迅速排除;培育耐淹或抗倒伏的水稻品种,并在沿海地区进行推广;做好灾害性气候信息传达,加强热带气旋灾害预警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粮食生产保险政策,提高赔付标准和赔付力度。

    粮食安全热带气旋灾害Tobit模型工具变量法农户

    新时期我国主销区粮食安全的认识维度、矛盾诊断和破解路径

    张磊冯珊珊周灿芳周斐...
    66-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升重大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下主销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厘清产销区省域粮食生产能力与空间变迁情况,进一步提升新时期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国家粮食安全治理能力和长效机制。利用ArcGIS技术结合统计分析方法,以全国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为研究对象,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粮食产量和面积进行空间演化分析,并对 2011-2023 年主产区粮食调出率进行计算。结果发现,全国粮食净调出地更加集中于黑龙江、河南、山东、安徽四省,而作为传统粮食调出大省的四川、江苏、湖北、湖南粮食调出率却不断下降,甚至出现"销区化"倾向。我国粮食安全局面存在"区域非均衡加强""产销错配""粮饲错配"等结构性问题,产销跨省域运距过长及常态化成本较高,物流通道之间基本相互独立、互通性和连接性较差。鉴于此,提出应在大食物观下,进一步压实主销区保障一定自给率要求,重点提高主销区粮食生产和应急储备能力,建立粮食"产销"跨区域协作长效保障机制;提升主销区粮食主体内生积极性,规避"运动式"的生产方式。

    粮食安全空间非均衡粮食主销区产需平衡粮食流通粮食储备

    粮食安全视域下农业数字化对粮食供应链韧性的影响研究

    刘慧玉徐礼志
    79-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粮食安全日益受到全球和区域性外部冲击威胁的背景下,提升粮食供应链韧性显得尤为重要。旨在探讨农业数字化能否显著增强粮食供应链的韧性,并深入分析其背后的作用机制,为政府和农业相关主体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基于 2013-2022 年我国 31 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基准回归和面板门槛模型,研究农业数字化对粮食供应链韧性的影响。以替换解释变量、剔除直辖市样本和工具变量进行稳健性、内生性检验。通过区域异质性分析,考察不同地区的差异,并检验涉农财政补贴的门槛效应。[结果]农业数字化显著提升了粮食供应链的韧性,特别是交易数字化在提升韧性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农业数字化对粮食供应链韧性的提升系数为 0。108(P<0。01),通过稳健性检验得到进一步验证。区域异质性分析显示,西部地区农业数字化对粮食供应链韧性的提升最为显著(P<0。05),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影响不显著。涉农财政补贴显示出门槛效应,当涉农补贴水平超过特定门槛值(0。8996)时,农业数字化对供应链韧性的正向作用大幅提升(P<0。01)。[结论]农业数字化是提升粮食供应链韧性的重要途径,交易数字化加速信息流通和市场透明度。针对不同地区的差异,应充分利用其门槛效应,调整涉农财政补贴政策,推动区域性数字化交易平台的发展,从而全方位增强粮食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确保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供应链韧性农业数字化涉农财政补贴区域异质性交易数字化面板门槛效应

    广东省粮食供应链风险评估实证分析及控制策略研究

    张婷李书曼伏开放王瑾梵...
    91-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广东省作为全国最大的粮食主销区,其粮食安全问题在全国粮食安全大局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该研究对广东省粮食供应链风险进行评估并提出控制策略。[方法]以国家统计局 2003-2021 年的数据为基础,采用SPSS进行因子分析构建包含自然灾害受灾面积、突发环境事件次数、粮食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 12 个指标的粮食供应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运用Stata进行熵权法-TOPSIS,对样本数据进行粮食供应链风险评估分析,运用Python进行灰色关联法分析变化原因。[结果]广东省粮食供应链风险具体可总结为3个阶段:风险较高阶段(2003-2007 年),2004 年风险贴合度为 0。62,达到近 20 年峰值;风险波动阶段(2008-2012 年),粮食供应链风险相比于上一阶段有所下降,在平均风险上下起伏;风险稳定阶段(2013-2021年),这一阶段的风险贴合度处于0。3~0。4,维持在平均水平左右。[结论]2003 年以来广东省粮食供应链风险整体呈下降趋势;外部风险较低,能够有效保障粮食的外部供给,但粮食产量和储备不足;内部供给风险仍然较高,其中粮食产量、粮食企业抗风险能力、粮食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影响粮食供应链风险的主要因素,其灰色关联度分别为 0。831、0。824 和 0。805。该研究提出改善粮食生产条件、转型粮企经营思维、优化粮食物流体系、拓宽粮食进口渠道等 4 个策略,以提高广东省粮食生产并增加自给率、降低粮食供应链风险。

    粮食安全粮食供应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风险控制策略因子分析熵权法-TOPSIS灰色关联分析

    多环境下的稻谷粒厚QTL定位分析

    徐海峰彭强陈重远吴娴...
    103-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粒厚性状是影响水稻产量和稻米食味品质的控制因子之一,运用籼爪交(V20B/CPSLO17)遗传背景的重组自交系(RIL)开展稻谷粒厚QTL定位分析,获得粒厚性状主效QTL,为新的粒厚基因挖掘和开发功能分子标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水稻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和籼爪交遗传背景的RIL群体基础上,结合 3 种不同生态环境(2020 年贵州贵阳、2021 年贵州贵定、2021 年海南三亚)下RIL群体的稻谷粒厚性表型数据,运用IciMapping 4。0 软件的 ICIM-ADD 方法进行粒厚QTL定位及其遗传效应分析。[结果]稻谷粒厚性状在 3 种生态环境下均呈现连续单峰分布,其受种植环境因子影响不显著。3 种不同生态环境的水稻中共检测到分布在第 3、5、8和 10 号染色体上的 5 个稻谷粒厚QTL(qGT3-1、qGT5-1、qGT5-2、qGT8-1和qGT10-1),它们的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亲本V20B,LOD 值在 3。431~14。081,表型贡献率变幅为 5。479%~26。483%。2 个QTL(qGT5-1 和qGT5-2)的表型贡献率超过10%,其中qGT5-2是唯一在2种生态环境(2020年贵州贵阳、2021年海南三亚)下被反复检测到的,分别解释群体表型变异率的 26。483%和 14。933%。QTL qGT5-2位点在染色体上的物理距离约为 3。9 kb,仅有 1 个候选基因(LOC_Os05g07920);qGT8-1位点的物理距离约为2。3 kb,仅有1个候选基因(LOC_Os08g10360)。[结论]稻谷粒厚性状呈现出受多基因调控的数量性状遗传特性。qGT5-2 是 1 个稳定遗传且贡献率高的稻谷粒厚主效QTL,对粒厚调控基因挖掘和优质丰产稻新品种培育具有重要的应用潜力。

    稻谷粒厚重组自交系连锁图谱多环境QTL遗传效应

    节瓜果肉叶绿素含量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

    高银彭家柱汪国平乔燕春...
    11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节瓜果肉叶绿素含量进行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研究果肉颜色与叶绿素含量的关系及遗传机理,为选育优质节瓜品种奠定基础。[方法]该研究利用节瓜自交系J16(白肉)和FJ5(绿肉)形成P1、P2、F1、F2 4 个世代群体,通过肉眼观察节瓜果肉颜色并测量其叶绿素含量,利用遗传模型分析软件包对果肉叶绿素含量进行遗传模型的分析,得出极大似然函数值和最小赤池信息量准则(AIC)值。随后选择 3 个AIC值最小的模型作为备用模型并进行适合性检验。最后计算出最优遗传模型的一、二阶遗传参数,并对主基因、多基因等遗传效应值进行分析。[结果]叶绿素含量是节瓜绿色果肉形成的关键因素,节瓜F1 代果肉颜色和叶绿素含量介于亲本之间且稍偏向于白肉亲本(P1),F2 代果肉颜色和叶绿素含量表现为数量性状特征。果肉叶绿素含量最适遗传模型为MX2-ADI-ADI,即 2 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在一阶遗传参数中,2 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绝对值之和(da+db)大于 2 对显性效应绝对值之和(ha+hb),且da>db,表明第 1 对主基因的负向加性效应为主。在上位性遗传效应中,以基因加性-加性互作正向效应为主。二阶遗传参数表明,主基因遗传方差为 32。1590,多基因遗传方差为 1。1540,同时主基因和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 93。69%和 3。36%。[结论]节瓜果肉颜色性状的主基因遗传率均远大于多基因遗传率,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因此,在节瓜果肉颜色育种过程中要重视利用主基因,可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以及采用组合育种的途径对节瓜进行改良。

    节瓜果肉颜色叶绿素含量遗传模型主基因遗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