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东青年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东青年研究
广东青年研究

谭建光

季刊

2096-9325

gdyoung@21cn.com

020-37251134

510507

广州市沙太南路66号

广东青年研究/Journal The Youth Studies of GuangDong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87年,1999年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以“坚持双百方针,突出青年研究,加强高职探索,创办品牌刊物”为办刊宗旨,是广大青年和青少年工作者,研究者理想的理论读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研究报告——纪念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实施30周年

    刘俊彦何土凤
    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实施30年来,其发展历程可划分为发起实施、发展建设、深化推进、持续发展、改革创新五个阶段.在此过程中,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持续强化品牌项目,其感召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30年来,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引领文明建设新风尚;形成规模宏大的青年志愿者队伍,为青年健康成长构建新平台;加强规范化、法治化建设,推动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制度实现新发展;健全工作体系和创新组织动员方式,为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探索新道路;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更加进取有为,为全球发展贡献青春新能量,取得伟大成就.新时代,青年志愿者行动要融入"国之大者",汲取成功经验,强化数字赋能,聚焦文化育人,引领广大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青年发展志愿服务行动实施

    全球治理转型与青年组织国际影响力

    张华
    16-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青年在全球治理中的活跃度日益提高,国际影响力越来越成为青年组织建设的重要战略选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但人类发展进步的大方向不会改变,世界历史曲折前进的大逻辑不会改变,国际社会命运与共的大趋势不会改变.统筹两个大局、树立国际视野是全球治理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也是新时代加强青年组织建设的重要遵循.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青年组织应凝聚各国青年力量,从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互动中探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方案和智慧.只有坚持胸怀天下、守正创新,高举多边主义旗帜,遵循国际青年领域的发展规律以及国际影响力的生成逻辑,培养全球责任意识,加强国际社会团结,抓住青年共同关切,提供国际公共产品,找到各国青年发展的最大公约数,才能稳步提升引领力、塑造力和感召力,在高质量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以及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中展现新时代的使命与担当.

    全球治理青年发展青年组织国际影响力

    也谈回到马赫列尔:"青年学"的未来发展——罗马尼亚青年研究中心代表团首次访华实录与沉思

    苏颂兴
    28-40页
    查看更多>>摘要:1983年10月罗马尼亚青年研究中心代表团首次来华访问,团长马赫列尔专题介绍了东欧"青年学"研究现状及其著作《青年问题和青年学》,这一访问推动了中国"青年学"的诞生和发展.历经40年后,中国"青年学"研究成果丰硕,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年学"也写进共青团正式文件.这种学术氛围造就的英语新词youthology,出现在了"网易有道词典"上."青年学""青春学"的英译正式面世,这无疑是对我国"青年学"研究成果的肯定和回报.如今为进一步追求"青年学"的科学性而又提出"回到马赫列尔",是基于科学本身在其深层性质上具有的"可争论性"为出发点的.本文结合东西方不同"青年观"以及苏联东欧当年的历史背景,着重对"青年学"学术史和概念史进行了追踪考察和梳理,以期完整地理解马赫列尔乃至东欧的"青年学"思想.对"青年学"的未来发展要充分认识在工业革命后的300年里青年生存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有些青年社会问题虽然依然存在,但人类社会的进步、联合国青年发展指标和各国青年政策的制定,决定了当代世界青年的整体呈现健康发展趋势.因此"青年学"应具有不同特色而非单一"模具"制作,在青年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双向"奔赴"进程中实现.

    罗马尼亚马赫列尔青年学青年研究未来发展

    我国青年工作与党的战略性工作的多维逻辑关系分析

    吴学凡吴佩佩
    4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提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的新命题值得多维度关注.从价值逻辑探索青年工作作为党的战略性工作,对确立新时代党的青年工作方向、丰富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增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回答青年工作的重大课题、为世界青年工作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全面把握青年工作作为党的战略性工作的理路逻辑,需要从党的青年工作战略性定位的逻辑起点、逻辑基础、理论支撑和重要原则来考量.贯彻落实青年工作作为党的战略性工作,要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青年工作的理论武装、共青团组织建设、青年工作主线、弘扬历史主动精神以及与国际青年工作联动等视域展开.

    中国共产党青年工作党的战略性多维逻辑

    以大历史观深刻把握中国青年发展的基本规律和长期趋势

    邓希泉
    53-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和社会现象去把握历史本质的科学方法.现代意义上中国青年群体的生成壮大,是在外部力量的推动下更多地源于内部质变的历史必然,并且在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赋予了中国青年独特的本质规定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青年工作为中国青年发展提供了最可靠的支持,有效克服了西方青年发展模式的固有缺陷,已经并将持续为中国青年发展开辟了全新的社会时空和发展路径.中国青年世代的有序更替与接续奋斗是中国青年和中国青年运动顺应历史大势的历史主动,是展现中国青年的历史作用、时代责任、未来使命的必然要求.中国青年发展模式的核心要义表现为青年群体的整体发展和优先发展,以健康和教育为核心内容的劳动实践能力是青年发展的最核心目标和优先发展理念的最鲜明体现.

    大历史观中国青年发展基本规律长期趋势

    国际青年就业与中国青年就业发展

    李家华
    64页

    国际青年就业问题研究述评

    徐明陈斯洁刘亚迪
    65-79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年高质量就业是国家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石,在全球经济持续发展和技术不断革新的背景下,解决青年就业问题至关重要.新兴技术和经济形态为青年就业带来新机遇,但劳动力市场竞争、技能更新和工作不稳定性等挑战亦并存.本文梳理了Web of Science外文期刊数据库中收录的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知名期刊所发表的文献5272篇,通过系统研究分析发现国际青年就业问题的主要研究视角包括青年就业现状、青年就业行为及其影响因素、青年公共就业服务政策体系三个方面.此外,现有研究还关注到了数字经济、零工经济和人工智能技术为青年就业带来的新趋势、新机遇与新挑战.尽管国内外学者对青年就业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但仍在交叉学科研究、跨文化和跨国比较研究、长期跟踪和动态分析、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等方面存在研究缺口,需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以更全面、深入地理解青年就业问题的多维性和复杂性.

    国际青年就业研究视角外文数据库就业机遇

    国外大学生实习模式及对中国的借鉴作用

    黎淑秀
    80-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习在发达国家已经走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被视为提供技能和胜任资质以及毕业后就业的核心途径,正迅速成为从学校到工作过渡的组成部分.加拿大、德国、英国和美国等高收入国家的实习模式为我国实施实习促进策略带来启示.本研究基于对安徽省本科大学生的实习调查,获取大学生实习资源供需现状信息,结合对大学生实习国际先进经验的合理借鉴.在政府层面,建立省级大学生实习数据库,促进高校和企业积极投入大学生实习,探索开展创新型实习活动;在高校层面,建立"实习实践与就业能力发展中心",独立考核实习与就业工作业绩,把握好实习教学各环节,提供全程式实习教育服务;在企业层面,提高政治站位,积极规划实习安排,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共建共管实习基地;在其他层面,探索开发市场化第三方中介机构,开展实习质量评估与服务.

    国外大学生实习模式实习资源供给实习资源需求促进策略经验借鉴

    国际青年就业以及对国内青年就业的影响

    聂云蕊郭磊刘雅函
    92-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其就业状况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和经济发展.本文梳理介绍了国际促进青年就业的有益经验,并结合当前我国青年就业的新特点、新问题,提出了我国促进青年就业的启示.研究发现,面对全球范围内青年失业率高、青年就业质量有待提升的挑战,各国采取了扩大就业需求量、增加有效供给量和提高就业质量的政策来促进经济总量提升,帮助青年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提升青年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当前,我国青年就业呈现新就业形态规模扩大、"慢就业""稳就业"心态加剧、"高学历低就业"现象较多等特点.针对我国青年就业的新特征,应进一步制定综合性政策框架,增加就业需求,提升就业容量;注重青年人才培养和就业权益保障,促进青年就业技能与产业需求匹配.同时,进一步发挥新技术在青年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作用,完善青年失业风险预警与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国际青年青年就业高质量就业国内青年就业

    青年志愿服务助推共同富裕的机制与路径

    谭竹希
    106-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分配制度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志愿服务是第三次分配的重要方式及实现精神富裕的重要载体,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以青年特质为底色,将青春梦融入中国梦和世界梦,对稳步推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青年志愿服务助推共同富裕的主要机制,包括供给机制、创生机制、分享机制.要从同构青年志愿服务助推共同富裕的公共思想基础、建立青年志愿服务助推共同富裕的能动回应机制、完善青年志愿服务助推共同富裕的协同运行体制着力,让青年志愿服务成为新时代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道德实践.

    青年志愿服务共同富裕新时代青年分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