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东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东社会科学
广东社会科学

双月刊

1000-114X

gdshhkx@163.net

020-38801447

510610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北路369号

广东社会科学/Journal Social Sciences In Guangdong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其宗旨是: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学术自由民主,恪守理论联系实际,崇尚笃实严谨学风,努力探究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沿课题和热点问题,为社会主义现化代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质生产力与新型举国体制

    周文李吉良
    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作为新质态的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而新型举国体制彰显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资源配置的创新形式,是新型生产关系的体现,二者共同助推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创新变革.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在资源配置、创新主体、支撑载体上的协同创新作用.因此,要更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应从组织创新、研发创新、产业创新出发,以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技术革命性突破、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

    新质生产力新型举国体制现代化产业体系科技创新协作

    大国技术创新规模优势的测度、区域差异及时空演变

    欧阳峣袁礼
    1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庞大的市场规模能通过市场需求、供给和供需互动对技术创新形成积极影响,从而塑造大国技术创新的规模优势.基于大国技术创新规模优势的理论内涵,本文从创新要素投入、市场需求驱动、创新资源流动和创新集聚能力四个维度,构建大国技术创新规模优势的指标体系,以中国为研究样本,采用熵值法测算2005-2021年大国技术创新的规模优势指数,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分解法,从区域内和区域间视角揭示其区域差异及来源.研究发现:大国技术创新规模优势指数呈稳步上升趋势,创新要素投入和市场需求驱动是形成大国技术创新规模优势的重要动因,而创新资源流动和创新集聚能力则是进一步释放大国技术创新规模优势的掣肘.大国技术创新的规模优势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且主要来源于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在区域间,东高西低的规模优势差异稳定,与东北地区相比,中部地区的规模优势进一步扩大;在区域内,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区域内部差异较大,但东部地区区域内差异呈下降趋势,而西部地区区域内差异呈上升趋势.本文提出打破技术市场区域性分割,以超大规模国内市场驱动高质量创新的政策建议.

    规模优势市场需求创新要素创新集聚技术市场

    产业升级的"第三种机会窗口":逻辑理路与典型化事实

    邓久根田亚彩
    3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业升级是人类发展的永恒话题,也是国家赶超的核心内容.不同学者对判断和选择用于解释产业升级的理论依据有不同的看法.通过批判主流经济学以比较优势为理论基础的"第一种机会窗口",如雁阵发展模式,分析"第二种机会窗口"的弊端,并且梳理领先市场嵌入"机会窗口"的逻辑理路,从而提出"第三种机会窗口"的内涵.运用比较方法,论证国内外典型案例,为"第三种机会窗口"的理论提供实践依据.为此,产业升级要抓住领先市场嵌入"机会窗口",从价值链高端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

    比较优势理论领先市场第三种机会窗口价值链高端战略

    外需视角下扩大消费的国际循环路径研究

    刘金山杜林
    4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辩证处理内需与外需的关系.消费既可能是经济活动的起点,也可能是经济活动的终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在畅通双循环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基于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构造以要素与产品市场为载体、生产与消费互动的以消费需求为核心的经济循环模型,从外需视角厘清扩大消费的16条国际循环路径及其资本循环过程,基于国际循环路径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构造四象限图研判循环路径的发展优先序,提出多元化拓展国际消费市场与要素市场、优化消费环境以吸引国际消费需求、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以高品质吸引外需、多渠道运用金融工具对冲通胀风险等路径建议,以期加速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高质量发展.

    新发展格局外需消费需求经济循环模型国际循环路径

    如何做哲学:进路与思考

    杨国荣
    5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做哲学与理解何为哲学相关.按其本义,哲学的特点在于通过跨域知识的界限而求其通,以把握世界的真实形态.哲学的这一品格,决定了做哲学的方式.具体而言,首先需要体现"史"与"思"的统一,也就是融合哲学史的考察与哲学理论的思考.其次,应该形成"学无中西"的视域,亦即将中国传统所积累的成果与西学所提供的思想资源,都视为人类文明的产物,以此为今天思考的智慧之源.其三,需要基于现实问题,即不仅关注哲学之"流",而且注重哲学之"源".对何为哲学和做哲学的理解,同时关乎哲学与科学、知识智慧等关系,并涉及价值领域的问题.从更具体的层面看,如何做的问题与虚与实、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语言与哲学等关系具有相关性.

    何为哲学史与思中与西现实形态

    现代语境中的传统功夫论

    倪培民
    63-65页

    儒家传统功夫论的继往与开新(笔谈)

    63页

    理学功夫论的反思

    杨儒宾
    66-69页

    在"责任的落寞"时代如何对"自己"负责?

    陈立胜
    69-71页

    我们为什么还要"思"与"做"功夫

    王正
    72-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