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东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东社会科学
广东社会科学

双月刊

1000-114X

gdshhkx@163.net

020-38801447

510610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北路369号

广东社会科学/Journal Social Sciences In Guangdong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其宗旨是: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学术自由民主,恪守理论联系实际,崇尚笃实严谨学风,努力探究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前沿课题和热点问题,为社会主义现化代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廖案"以"许案"作结:蒋介石崛起的预演

    张生陈志刚
    118-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廖仲恺遇刺案发生后,国民党中央决定汪精卫、许崇智、蒋介石三人组织"特别委员会"处理紧急情况.案情比较迅速地趋向清晰,但却以许崇智下台,被迫"赴沪养疴"而告一段落."廖案"甫一发生,蒋介石即指英国所为,这是因为孙中山晚年革命矛头逐步指向帝国主义,尤其是英帝国主义,"关余"斗争中双方矛盾激化,从而使蒋介石等人形成了凡遇坏事必疑英国的惯习,"商团事件"和"沙基惨案"等更强化了这种认知,蒋介石甚至准备对英备战.处理"廖案"时,鲍罗廷和共产国际认定陈炯明及其背后支持者英国对革命形成了致命威胁,但许崇智却不行动,甚至想取而代之,包庇深深卷入"廖案"的部下梁鸿楷等人.鲍罗廷等利用许崇智与胡汉民的个人恩怨先除掉梁鸿楷等人,进而以许崇智把持财政为由,由蒋介石率领黄埔学生军和第一军采取军事手段,解决了许部.鲍罗廷等以为解决许崇智,蒋介石等"左派"上台,国民革命即可顺利推进,殊不知,革命的致命威胁已经培育出来,蒋氏势力已经崛起.

    廖仲恺遇刺案蒋介石许崇智鲍罗廷英国

    以传统释革命——论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与戴季陶的传统新诠

    王锐
    132-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政治发生巨大变动的时代.社会主义思潮的广泛传播与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极大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版图.在此背景下,梁启超与戴季陶虽属不同的政治阵营,但思想上有着一定的共性,即都认为源自近代西方的社会主义学说需要用中国传统来进行一番诠释,革命活动的正当性也需建立在符合中国传统的标准之上.在他们那里,中国传统,特别是儒家学说成为回应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工具.儒家学说既能用来描述社会主义的基本旨趣,又能重新展望实现社会主义及其相关政治理想的路径.将他们二位放在一起讨论,研究他们二人在当时如何基于一定的时代感来重新诠释中国传统,挖掘二人思想当中的共性,可以比较完整地呈现国民革命运动前后运用中国传统来回应社会主义思潮的基本态势.进一步而言,还可将二人的相关言说总结为一种思想类型,分析其对之后中国学术思想与政治文化的影响.

    梁启超戴季陶中国传统社会主义革命

    "时断时续":外来推力作用下古巴华文教育的办学历史及特点

    杨新新
    147-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百余年来,古巴华文教育办学历程"时断时续",一直未能形成类似东南亚等地有规模、成体系且有较强生命力的华文教育办学传统.究其缘由,受古巴华人人口规模、经济状况、社会文化水平等自身条件限制,古巴华人社会始终缺乏开办华文教育的内在动力.无论历史上的古巴中西学堂、古巴华侨小学、古巴公教华侨学校以及基督教长老会中华学校,亦或当前仍在办学的"中国艺术与传统之家"华文补习学校、哈瓦那大学孔子学院,华文教育在古巴的历次兴废,都非主要源于古巴华人社会内部的酝酿和驱动,而是受外来推力的影响和作用.不同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下,古巴华文教育的办学形式及功能作用等或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但外来推力的跌宕起伏始终对古巴华文教育的隆替兴废起到决定性作用.

    古巴华文教育办学历史特点外来推力

    十七年时期中国作家游记中的西方形象

    赵小琪
    162-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七年时期中国作家在游记中想象的西方形象,既展现了他们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取代、驱离西方意识形态的文化理想与变革冲动,也寄寓着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作家的历史记忆、民族意识和情感倾向等多种因素.我们不否认这一时期中国作家在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影响下对于西方经济、政治及道德形象进行了他者化的处理.不过,在当今的西方国家,这一时期中国作家揭示的人的物化、阶级的不平等和对立、极端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等问题不仅没有解决,而且日趋严重.因而,这一时期书写西方的中国游记不仅不是反现代性的,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反西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现代性价值.

    十七年时期中国作家西方游记西方形象

    文化风景的现象学研究

    李莉
    178-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新文化地理学研究视角的不断丰富,现象学也为我们解读日常风景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提供新思路.现象学理论指导下的风景研究强调人的主体性活动,提出人类对所栖居的自然环境的理解和改造首先来源于日常与具身性的生活经验、感知和情感,人类与自然风景之间呈现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动态关系.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理念引导文化风景研究聚焦情感、身体、实践、操演及日常生活等话题,大大拓展了新文化地理学的开放性、实践性和整体性.

    风景现象学文化地理学体验具身性

    美国当代非裔小说中的旅行叙事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追求

    田俊武
    189-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旅行是美国主流文学中心叙事范式之一,表现美国人的困厄逃离、美国梦寻及共同体求索等多元的主题.作为美国文学的一个分支,非裔美国文学也具有表现旅行叙事的传统,尤其是在旅行和共同体追求主题表征方面.20世纪的非裔美国人,曾经通过旅行共同追求过共产主义信仰、多民族融合、非裔传统等多元的共同体范式,但是,由于美国社会存在尖锐的族裔对抗,非裔美国人的共产主义信仰和族裔融合追求大多陷入失败,他们的唯一出路,还是回归非裔社会共同体.非裔美国人的这种旅行和共同体追求,在以理查德·赖特的《土生子》(1940)、拉尔夫·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1952)和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1977)等为代表的20世纪美国非裔小说中有充分的表现.

    美国当代非裔小说《土生子》《看不见的人》《所罗门之歌》旅行叙事共同体

    自然与历史之间:孟德斯鸠论现代国家构建的"精神"

    张旭
    197-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前的国家构建研究中,历史常被视为不可或缺的变量.然而,当在历史维度下考察国家构建时,人们关心的更多是时间因素,特别是通过对比不同国家在相似的时间进程中的构建活动,得出具有普遍性的因果关系判断.与此同时,在涉及自然因素时,作为"载体"的环境是最受瞩目的部分,而西方思想传统中具有规范取向的"自然"理解遭到忽视.本文尝试探讨孟德斯鸠的国家构建思考,希望通过考察自然与历史在孟德斯鸠那里的多维意涵,阐释其眼中的现代国家构建所应坚持的"精神",以此为当下的国家构建研究提供更丰富的视野.

    孟德斯鸠自然历史国家构建精神

    不朽与人伦:从殷周鬼神观的转变看中国人的社会心态基础

    李松涛
    209-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鬼神观念在商周之际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该转变奠定了中国人的社会心态基础.殷人认为鬼神是一种有意识且能降祸福的存在,殷商社会中弥散着恐怖、祈福的氛围.经过孔子等儒家思想家的改造,鬼神成为人对生死本质、魂魄关系的一种认识,鬼神观中神秘、功利的成分被剔除殆尽,而人伦情谊则更为根本.周孔之后的鬼神观反映出中国人的社会心态基础,即亲子之间的生死相依、传续不绝形成了中国人不朽观念的重要来源,家内伦理也为社会关系的不断感通、外推提供了根基与源泉.这种社会心态使中国人从根本上与他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死者永存于生者心中,历史能够在生者的精神中重现.这也构成了中国人最基本的人生态度,即本乎心性的情感人伦、显亲扬名的德业精神是解除天年之限的唯一出路.

    殷周不朽人伦鬼神社会心态

    地域文化影响生育意愿吗?——基于方言的经验检验

    黄君洁
    221-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几年,中国人口出生率屡创新低,如何提高生育意愿成为解决人口问题的关键.欲寻低生育意愿的根源应深入到文化层面,中国多样的地域文化为研究"文化与生育"提供了理想场景.研究利用方言测度地域文化,发现地域文化与个体生育意愿相关.进一步研究显示,地域文化通过社会观念、社会压力和社会支持三个机制影响生育意愿,且不同方言区的地域文化影响各异,方言"强势"、人口流入多、宗族文化强的地区,地域文化对生育意愿的影响更显著.此研究为学界提供了新视角.解读影响中国生育意愿的非制度因素,为完善生育政策提供数据支持,也为国际学界研究生育领域的文化效应提供了来自非移民国家的新的经验证据.

    方言地域文化生育意愿

    户籍的重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成员资格确认标准释论

    温世扬刘昶
    239-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并未完全解决成员资格认定的问题.在成员资格确权时,户籍作为成员资格确认的首要标准,对于户籍仍然保留在集体经济组织的人员不需要以"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成稳定的权利义务关系""以集体所有的土地等财产为基本生活保障"作为限制条件.通过历史考察可得,虽然农村户籍的赋权功能在不同阶段有不同内涵,但是户籍作为农民在集体化政策时期为集体资产形成作出贡献的证明,以户籍赋权系尊重历史的体现,故前述两项限制条件不构成户籍赋权的前提.况且,作为相对稳定的公示方式,户籍呈现出唯一性与确定性的特征,以户籍赋权可以实现集体所有权的事实归属,并可避免成员资格标准的实质化带来的弊端.然而,以户籍作为赋权的唯一标准不仅忽视了不断变化的生产生活关系,且易误将户籍存续作为集体成员资格保留之前提,故应以成员权确权为时间节点,区分特定情形下户籍与成员资格相分离的不同标准.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户籍成员权折股量化实际生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