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东土木与建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东土木与建筑
广东土木与建筑

曹华先

月刊

1671-4563

020-87252521 87252633

510500

广州市先烈东路121号

广东土木与建筑/
查看更多>>是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与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主办,涉及土木建筑工程领域多学科的综合性技术期刊。主要刊登应用性研究和实践经验技术论文,内容包括地基基础、建筑与结构设计、设备应用、材料试验研究及应用、施工技术、工程质量分析与事故处理、工程监理、计算机应用、工程项目技术经济管理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城市排水工程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关键技术与应用

    杨凯霖罗港林远勤周新民...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的城市排水工程信息化管理具有业务分散的特点,且数据共享能力差,智能化、自动化水平低,难以满足全过程信息综合高效管理的需求.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计算机技术、GIS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等,设计和构建了城市排水工程全生命周期一体化管理平台,其技术体系由联审决策数字化管理技术、企业诚信评价及招投标数字化管理技术、安全质量巡检数字化管理技术、设施运维数字化管理技术、工程建设与竣工联合验收数字化管理技术5个部分组成,达到工程立项、建设、竣工验收、运维管理等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实现区域范围内排水工程多部门协同智慧化监管.该技术体系在广州市进行了成功应用.

    城市排水工程数字化管理全生命周期数据共享协同优化

    UHPC超高性能混凝土制备及工程应用研究进展

    仇志敏刘睿熊哲
    6-1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UHPC)是一种新型水泥基复合材料,因其拥有超高强度、高韧性、高耐久性、低孔隙率且自密实性好,与普通的混凝土材料相比,优势十分明显.UHPC的优越性能建立在完善的理论体系之上,同时合理的原材料设计也是重要因素.基于此,对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制备原理与技术手段、各组成原料的性能进行了总结,并梳理了UHPC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现状,旨在为UHPC的进一步研发与施工应用提供参考.

    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制备的原理UHPC的原材料

    竖向荷载作用下劲性复合桩承载能力研究

    张晓东程子龙包小华沈俊...
    1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劲性复合桩作为一种新型复合桩在软土地基处理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为深入研究该桩型的承载能力,对劲性复合桩进行了现场静载试验,并建立了劲性复合桩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了竖向荷载作用下劲性复合桩的Q-s曲线、芯桩轴向应变和芯桩轴向应力的分布,最后讨论了水泥土摩擦系数、桩芯截面比和芯桩混凝土弹性模量对劲性复合桩承载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加在劲性复合桩上的竖向荷载主要由侧摩阻力承担;水泥土摩擦系数对桩的承载能力影响较小,主要影响桩的轴向应力分布,是劲性复合桩由摩擦桩朝着端承摩擦桩转变;劲性复合桩存在一个最优桩芯截面比;适当地提高芯桩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可显著地提高劲性复合桩的承载力.研究成果可为劲性复合桩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劲性复合桩竖向荷载现场静载试验承载能力摩擦桩

    岩溶率深度校正及应用

    彭功勋赖胜许韬谢易...
    1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若干工程实例分析了岩溶率指标随着勘探孔入岩深度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见洞隙率和线岩溶率对于一个工程场地都并非常量,而是随着入岩深度而发生变化;一个工程场地的溶洞疏松度基本表现为一个常量;岩面以下一定深度范围内的见洞隙率随着入岩深度增加,逐渐趋近于一个极值,而线岩溶率则一般呈减小的趋势.并由此提出,具体工程充分考虑工程的特点,给出针对性的、经深度校正后的线岩溶率指标以有效指导设计和施工.

    见洞隙率线岩溶率溶洞疏松度深度校正

    土石混合料高填方边坡稳定性分析

    童艳光蔡增蛟张堃梁松鸿...
    19-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城市的不断扩张,交通道路设施的建设不断从平地向地形复杂的山林地区修建,形成大量的高填方边坡.运用Midas GTS三维数值模拟计算软件分析土石混合料高填方边坡中土工格栅、抗滑桩的锚索和浸水饱和的土石混合料对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工格栅和抗滑桩的锚索的设置有利于提升高填方边坡的稳定性;浸水饱和的土石混合料不利于高填方边坡的稳定性,边坡的设计要做好防水措施,防止雨水入渗.以实际工程作为依托,研究成果可为以后相关地质条件开展的边坡工程提供的参考.

    高填方边坡边坡稳定性土工格栅MidasGTS数值模拟

    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技术处理软土路基变形特性研究

    刘运兴杨永民杨智诚
    2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因在软土地基上修建公路时容易产生路堤失稳或沉降过大等问题,为此均要进行软基处理.介绍了采用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处理技术在南沙区某公路软土的路基处理,通过两个断面的工程现场监测,对软土地基处理后的地表沉降值、水平位移值和孔隙水压力值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试软土地基处理后的沉降量差异明显,路中沉降大于路肩沉降,侧向位移主要发生在高程为(-4)~(-7)m内,在深度大于7m时,随着深度的增加开始减小.由于塑料排水板的作用,加快了土层排水速度,孔隙水压力消散速度加快,软土地基强度也快速增加,有利于地基处理的施工安全.采用塑料排水板处理软土地基,软土地基的大部分沉降在填筑期基本完成,分层总和法计算工后沉降量少,稳定系数满足要求,能满足各项指标的规定.

    软土地基塑料排水板表沉降值路基软土

    抗震构造等级问题探讨

    徐平辉倪取佳
    2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广东省标准DBJ/T 15-92—2021》[1]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6年版):GB 50011—201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3]抗震构造等级确定原则的对比分析,指出文献[2]和文献[3]的三大原则——"设防烈度原则"、"高度原则"和"构件原则"没有一个原则是统一执行的;基于"R-m规律"进一步指出"设防烈度原则"不遵循"R-m规律"、"高度原则"与"R-m规律"背道而驰的原则缺陷,而"构件原则"相关的调整则存在双重破坏"R-m规律"、不同柱构件安全度不同及跨越"临界值"时出现不合理的突变等问题.详细介绍了文献[1]抗震构造等级方面的规定及设计思想,说明和论证了其构造等级与性能水准对应的原则基本完全遵循了"R-m规律",且在合理评估风险与投资的平衡上,有更好的灵活性.根据《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GB 55002—2021》[4]性能要求的规定精神,对文献[1]确定抗震构造等级的执行方式提出了建议解决方案.

    抗震构造等级性能目标性能水准延性R-m规律

    设置加强带的地下超长结构温度应力影响分析

    刘晓阳赵小芹李向阳薛飞...
    3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未设置伸缩缝的地下超长混凝土结构,需要进行温度应力分析和配筋设计,以避免混凝土在温度应力作用下受拉而出现严重开裂的现象.为探求降低地下超长结构温度应力、减少所需温度应力配筋量的方法,本文提出一种对地下超长隧道结构设置加强带的方式,讨论设置加强带对结构温度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横加强带的设置使得加强带处的温度应力骤降,但隧道结构的最大拉应力和平均应力分别增大29%和27%;对于设置横加强带的隧道结构模型,对加强带施加的约束越强,隧道结构整体的温度应力响应越大;在隧道横截面中部设纵向加强带,影响表现为隧道结构两端的压应力范围增大;在隧道横截面角部设纵向加强带,影响表现为隧道结构两端处角部路径的最大拉应力降低16%.

    地下超长结构加强带温度效应ABAQUS有限元分析

    车辆段、停车场大盖结构选型研究

    李琳桢
    37-39,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铁的车辆段、停车场等在轨道交通建设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为快速选出安全、经济、合理、适用的车辆段等结构形式,提高设计建设生产效率.通过计算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的方式,发现影响车辆基地大盖结构的主要因素为横向跨度、纵向柱距、上盖开发条件.研究表明,随着横向跨股道、纵向柱距及上盖开发高度的增加,柱子截面预估尺寸不断增大.当采用横向跨三股道、纵向柱距10.5 m、上盖开发高度为120 m时,柱子截面预估尺寸为2200 mm×3500 mm;混凝土、钢筋、钢材用量约为0.90 m3/m2,165 kg/m2,90 kg/m2.研究可为后续的工程建设提供结构选型依据,确保工程的结构经济合理.

    地铁车辆段大盖结构上盖开发结构选型

    狭长平面超高层结构设计及抗震性能分析

    周泽宇梁子彪林瑶明刘婉筠...
    40-43,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项目位于佛山市禅城区,采用剪力墙结构,高度超限且存在扭转不规则、凹凸不规则、抗扭刚度弱等不规则项.采用《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广东省标准DBJ/T 15-92—2021》[1],结构抗震性能目标定为C级,采用多软件多计算方法进行设防地震作用下的等效弹性分析以及罕遇地震动力弹塑性分析等,针对狭长平面进行温度应力分析;结果表明:结构整体及构件抗震性能均达到预期目标,提出合理有效加强措施,确保结构安全可行;

    超高层建筑性能设计弹塑性时程分析温度应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