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周文贵

双月刊

1672-0962

gpxb306@mail.gdufs.edu.cn

020-36204656

510420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大道北2号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主办的多学科综合性学报。本刊旨在交流涉外型科研与教学的新成果、新经验,探讨双语教学、全英教学的新途径。本刊以学术创新为目标,理论联系实际,主要为语言学、文学、经济学、法学、外交学、管理学、教育学和信息科学等学科的学术成果和学术交流提供园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俄国文学研究的中国声音——刘文飞教授访谈录

    郑晓婷刘文飞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俄国文学研究者、翻译家刘文飞教授在总结自身学术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中俄文学外交""俄国文学史研究的中国学派""俄国文学的中国阐释"等概念,主张让中国的俄国文学研究同时对接俄苏本土的文学研究传统和欧美的俄国文学研究传统,并注重对俄国文学在文化学、思想史方面的阐释.与此同时,刘文飞教授兼顾文学研究的社会性影响,他从学术、翻译、写作的三种路径出发,通过一系列著译作品和文化活动致力于推动俄国文学研究成果的大众化普及.刘文飞教授所代表的新一代俄国文学研究者们将以中国视点、中国阐释、中国特色于一身的最新研究理念融入多卷本《俄国文学通史》的撰写之中,是对中国俄国文学史书写的一次全面更新,在向世人展示中国近一个半世纪的俄国文学研究成果的同时,创建拥有我们自己民族风格和立场的斯拉夫学派,让国际斯拉夫学界听到中国的声音.

    俄国文学《俄国文学通史》中俄文学外交俄国文学的中国阐释

    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回顾与展望——程爱民教授访谈录

    唐书哲程爱民
    1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篇访谈中,程爱民教授对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阶段、创作趋势、中国叙事、批评现状等核心议题进行了回顾和展望.美国华裔文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60年代的开创阶段,20世纪70、80年代的转型和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以来的繁荣阶段.当前的美国华裔文学创作呈现出明显的去族裔化和多元化趋势.美国华裔作家经常采用空间叙事结构、章回体叙事、"说故事"等多种中国传统叙事策略和方法.今后的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可以重点关注美国华裔文学的文学性、美国华裔文学中的文化共同体思想、美国华裔文学自传和传记文学传统、美国华裔文学的宗教伦理主题和普适性主题、美国华裔文学的翻译与接受、美国华裔文学的国别性与全球性等.

    美国华裔文学发展阶段创作趋势中国叙事文学性

    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文学与科学的互补融通关系探析

    张龙海
    25-3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学与科学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二者既存在无法否认的差异,也具有千丝万缕的共同性.从文学与科学纠缠不清的"合—分—合"的关系来看,科学与文学呈现双向交叉且互相影响关系.科学丰富了文学的书写内容、创作观念、文学流派、文学类型等,而文学则为科学的发展速度提供开明的人文思想环境和不竭的想象力,也以特有的人文关怀和批判反思精神促使了科学的健康、高质量发展.正因为文学与科学有着相似的思维方式,科学文艺才能应运而生,历史上兼具作家与科学家身份的通才也才不断涌现.可以说,文学与科学从来都携手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科学文学互补融通跨学科研究

    女性主义叙事学的跨学科轨迹

    胡全生
    38-50页
    查看更多>>摘要:时至21世纪,女性主义叙事学"依旧不是一种单一或说独特的叙事学工程",而是一种跨学科叙事学工程.它的发展轨迹,是在跨学科中诞生、在跨学科中发展、在跨学科中壮大的轨迹,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跨学科中诞生阶段——性别介入,进入酷儿研究阶段——酷儿兴起,跨学科中拓展阶段——交叉性深化,跨学科中壮大阶段——具身认知拓展.它的未来,或如兰瑟所希望的,能够"随着身体以新的、挑战的方式自行介入","来点变革",或如其文的副标题所示,给女性主义叙事学来点"具身叙事学".

    女性主义叙事学发展轨迹跨学科具身认知

    河流风景的意义:哈德逊河与海河河流书写比较研究

    李莉杨艾苒
    5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河流是自然之河,更是历史之河、民族之河、精神之河.河流风景是文学地理视域下的一个重要话题,河流的地域性、流动性、媒介性使其成为独特的风景书写对象,河流的意义既是地域性的也是国家层面的.哈德逊河因其航运价值与如画风景被誉为美国的"莱茵河"或"神圣之河";海河作为京杭大运河贯通的水系之一,同样具有独特的自然风景,并具有重要的经济、文化价值.在中美两国实现国家独立与经济、文化发展的重大历史时刻,两条河流都曾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独具象征意义的国家与民族风景.中美两国的文学家与艺术家纷纷书写海河和哈德逊河河流风景,再现不同时期的沿岸风情、历史变迁、经济发展等,表达中美人民对家乡的热爱与眷恋,共同构建属于故乡的地域文化,河流成为培养地方感与地方认同的有效方式.更重要的是,作为民族共同体想象的一部分,海河与哈德逊河成为呈现国家与民族特性不可或缺的象征符号,成为国家身份、民族记忆与文化建构的重要媒介,成为强化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认同、表达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河流风景哈德逊河海河地域文化国家身份

    21世纪美国南方小说《倾斜的世界》与《拾骨》中的洪水叙事

    张鋆芸韩启群
    6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洪水叙事在21世纪美国南方文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它既是作家对南方灾难书写传统的继承,也是对当下人类世时代环境问题的回应.本论文选取近十年来最具代表性的两部以洪水为题材的南方小说,分别挖掘两部小说独特的叙事机制背后所承载的深刻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其中,汤姆·富兰克林和贝丝·安·芬内利的小说《倾斜的世界》聚焦对1927年密西西比河大洪水灾难的历史拟写,借助对洪水场景的具身呈现回溯这一重要历史事件,强化了被淡忘的集体记忆,超越了官方建构的历史叙事的局限,重构了关于大洪水的文化图景,从而唤起人类对环境灾难的重新认知;而杰斯敏·沃德的小说《拾骨》则基于沃德本人的卡特里娜飓风经历,以见证叙事的方式讲述灾难给人类带来的创伤体验.在此过程中,沃德将伤痛记忆转化为叙事记忆,最终在对环境灾难下人类建立共同纽带的构想中完成了创伤的疗愈.两部作品都通过洪水灾难叙事,将洪灾记忆与当下经验相整合,告诫读者在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当下,人类迫切需要重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树立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同时建构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当代洪水书写传达了南方作家的环境忧思与生态警示,丰富了南方灾难文学的审美价值与生态内涵.

    《倾斜的世界》《拾骨》洪水叙事历史拟写见证叙事

    《海上扁舟》中海洋环境的社会价值

    舒奇志
    73-8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斯蒂芬·克莱恩的《海上扁舟》作为一部典型的美国自然主义文学作品,以作者亲身经历的海难故事为原型,讲述了海上小舟上的四个人努力与大海抗争最终获救的过程,反映了人与自然/海洋的冲突关系.作品通过人物自身对海难事件场域的身体性体验,突显出海上"生活世界"的风险性、局限性和荒诞性与陆地生活世界的安全感和稳定感形成了鲜明对照,表现了海洋环境经验对陆地生存意义的价值启示.作品人物从听觉、视觉、触觉、味觉等多方位对海洋环境的感知影响着他们的审美心理,在他们矛盾性的生命体验中叙写出海洋环境感知的诗思意义:作品人物在"生命场域"的极限考验中体会到对生命的依恋情感和生命的意义.海洋环境经验和海洋环境感知经过感官的综合作用唤起了作品人物的海洋环境情感,他们在海上小舟这个与海洋/自然/宇宙合一的特定背景空间里体验到自我与海洋环境的对抗性情感,映衬出以忠诚和友谊为主题的人际情感蕴含着人类"爱的本能".作品通过人物对海洋环境的感知体验和观察思考,从海洋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传递了克莱恩对陆地生活世界中"生存之海"秩序意义的新认识和新理解——人类的生命秩序意义在于去征服那些敌对因素,弘扬"爱"的价值.这一思想正是海洋环境带给他及其读者们的社会价值.

    斯蒂芬·克莱恩《海上扁舟》海洋环境人海关系

    中美"移民线"地理景观书写——从《啊,拓荒者!》到《孔雀的叫喊》

    徐超超张海榕
    84-94页
    查看更多>>摘要:薇拉·凯瑟的《啊,拓荒者!)(1913)与虹影的《孔雀的叫喊》(2003)都将小说创作视角聚焦于移民群体,她们借助富含审美情感的地域景观话语,共同书写了中美迥异性的"移民线"地理景观,它们既是中美文化景观的客观载体,也影射可视的家国传统和民族精神.本文运用罗伯特·塔利的"处所意识",分析了上述作品里中美移民人地关系的演化历程,认为无论是前者美国"迁入型"内布拉斯加州移民"分界线",抑或中国"迁出型"三峡库区移民"水位线",她们都运用非自然叙事手法完成了生命共同体意识的构建,表明了移民线地理景观与国家政策间的一致性,尤其是虹影在中国传统人地关系的思考上注入中国式现代化元素,使她的移民书写成为具有科技忧思的后现代移民叙事佳作.

    移民景观《啊,拓荒者!》《孔雀的叫喊》处所意识

    阿列克谢耶维奇与奥波亚兹

    张冰
    95-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阿列克谢耶维奇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印证了俄国形式主义即奥波亚兹有关文学史演变规律的一个假说:文学的边缘文体始终在向文学的中心地带发起冲击,这种冲击完全可以称之为一种斗争或角逐.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获奖,不仅标志着文学边缘文体的一次成功"暴乱",致使其得以登堂入室,由非正宗摇身一变而为"正室",从而导致旧的文学观念的被再次刷新.阿列克谢耶维奇的成功,意味着在整个20世纪命途多舛的俄国形式主义——奥波亚兹有关文学史的观念和假说,非但没有因其代表人物的悲剧性遭遇而销声匿迹,反而得到越来越新的文学现象的印证.实践表明: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的文学史观,具有文学本体论的品质,是对文学内部规律的一种总结和归纳,应该得到文学界应有的关注和理解.

    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波亚兹诺贝尔文学奖俄国形式主义文学史观

    叙述声音、叙述聚焦与重塑女性话语权威——再论《战争中没有女性》的视听叙事艺术

    吴静之
    103-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者们大多以女性主义理论分析《战争中没有女性》的女性形象,也有批评者论述其复调艺术.但对于阿列克谢耶维奇是通过何种叙述方式来确立女性权威的问题尚未进行解读.作品通过多重叙述聚焦展示了参战女兵们对苏联卫国战争的群体记忆,而对女兵们感官世界和精神世界的"非虚构"描述,既隐晦地表达了俄苏男权社会对女性声音的遮蔽,也展现了女性的边缘身份以及重塑女性话语权威的意图.本文从叙述聚焦和叙述声音着手,深入分析作品中潜在的解构话语,即对男性话语权的解构和对女性话语权的建构,以探讨作家重构战争图景和重塑女性话语权威的创作实践.

    阿列克谢耶维奇《战争中没有女性》叙述聚焦叙述声音话语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