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委托 吉林大学和南开大学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委托 吉林大学和南开大学

周其凤

月刊

0251-0790

cjcu@jlu.edu.cn

0431-88499216

130012

长春市吉林大学南湖校区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Journal Chemical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CSCD北大核心CSTPCDEISCI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综合性学术刊物。以研究论文、研究快报、研究简报和综合评述等栏目集中报道我国化学学科及其交叉学科、新兴演算产边缘学科等领域中新开展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中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坚持以新、快、高为办刊特色,载文学科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学术水平高,创新性强。被SCIE、SCI收录。在美国化学文摘千种表中居科技期刊前列。是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期刊源。在全国优秀科技期刊第一、第二、第三届评比中先后获二等奖、一等奖和国家期刊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羧基甜菜碱型两性离子聚氨酯水凝胶的制备及水下抗原油黏附性能

    王阿强朱玉长靳健
    1246-1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4-溴丁酸乙酯和N-甲基二乙醇胺之间的亲核取代反应制备得到季铵离子型二元醇.以季铵离子型二元醇与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三聚体为基本原料,通过聚加成反应制备得到聚氨酯预聚体.进一步经碱性水解等过程后制备得到不同水解时间的羧基甜菜碱型两性离子聚氨酯水凝胶(CBPU).结果表明,水解60 min后的羧基甜菜碱型两性离子聚氨酯水凝胶不仅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而且对十六烷、煤油、石油醚、异辛烷甚至原油的水下油接触角(UOCA)均达160°以上,水下油黏附力均为0.该羧基甜菜碱型两性离子聚氨酯水凝胶在防油涂层、油水分离膜以及防污减阻等方面均具有重大的应用前景.

    羧基甜菜碱聚氨酯水凝胶超疏油性能抗原油黏附

    不同取代位置的萘衍生两亲分子在气/液界面组装膜中的螺旋结构与圆偏振发光

    孟妍王秀凤张莉刘鸣华...
    1253-1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Langmuir-Blodgett(LB)技术可在二维气/液界面上精确地控制分子之间的排列及堆积方式,构建有序超薄膜及纳米组装体.同时,界面这一不对称环境也可有效放大组装体的手性信息,实现超分子体系中的手性传递和手性放大.本文研究了萘环取代位置不同的两种手性两亲分子——N,N'-双十八烷基-α-萘-L-氨基-谷氨酸二酰胺(1NLG)和N,N'-双十八烷基-β-萘-L-氨基-谷氨酸二酰胺(2NLG)在气/液界面的铺展及组装行为,发现同分异构效应影响了两亲分子在界面的排列,1NLG组装形成了均一的纳米带状结构,而2NLG则形成了左手螺旋结构,并且2NLG薄膜表现出圆偏振发光(CPL)性质,其不对称因子(glum)比三维体相组装体(超分子凝胶)大23倍,表明界面促进了超分子手性的放大.

    Langmuir-Blodgett(LB)膜螺旋结构超分子手性圆偏振发光

    可控液体输运制备取向聚合物薄膜:面向性能增强的发光二极管

    孟利利陈琳琳张小亮解令海...
    1260-1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出了一种由锥形纤维阵列引导的定向液体输运的简单策略,实现了对聚二芳基芴(PODPF)的有序排列.通过热退火处理(~240℃),PODPF由无定形相转变为β相态,制备的PODPF薄膜具有一定的取向性并且结晶尺寸更大.在去浸润过程中,锥形纤维阵列能够精确控制三相接触线的后退,从而使得共轭高分子在产生的定向应力作用下定向排列.基于此制备了聚合物发光二极管(PLEDs)器件,与由旋涂膜制备的器件相比具有更高的电流效率(1.53 cd/A)和更稳定的电致发光.表明利用锥形纤维阵列可以制备高性能的有机发光二极管.

    锥形纤维共轭高分子取向性有机薄膜聚合物发光二极管

    高催化活性M-BHT(M=Co,Cu)电催化还原CO2为CH4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杨涛姚会影李青郝伟...
    1268-1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具有独特电子结构和丰富催化位点的二维金属有机框架材料是具有高活性的CO2还原反应的电催化剂.本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发现单层Co-BHT(BHT=benzenehexathiol,苯六硫醇)将CO2还原为CH4时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吉布斯自由能变化计算结果表明,在Co-BHT上将CO2还原成CH4的最佳反应路径为CO2→*COOH→*CO→*CHO→*CHOH→*CH→*CH2→*CH3→CH4;整个反应的速度控制步骤为*CO→*CHO;速度控制步骤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ΔGL)为0.66 eV,比在二维Cu-C3N4(ΔGL=0.75 eV)和传统的Cu(211)表面(ΔGL=0.74 eV)将CO2还原为CH4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都小.而在单层Cu-BHT表面的反应路径和速度控制步骤(CO2→*COOH)与Co-BHT均不同,且ΔGL为0.76 eV.与Cu-BHT相比,Co-BHT将CO2还原为CH4的ΔGL更低,这可能归因于Co-BHT的d能带中心高于Cu-BHT,导致Co-BHT与中间体的相互作用更强.

    二氧化碳还原反应二维电催化剂密度泛函理论电催化机理吉布斯自由能

    基于超亲水纳米通道的智能可控微反应器

    汪灿王殿宇苗伟宁田野...
    1276-1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阳极氧化铝(Anodic Alumina Oxide,AAO)多孔膜进行低温空气等离子体处理得到超亲水纳米通道.在此基础上引入油溶性铁磁流体(Ferrofluid),通过调节外磁场的方向和强度构建出智能可控微反应器.该智能微反应器具有多梯度门控、高电流门控比、长期循环稳定性的特点.将其分别用于均相和非均相反应中,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手段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不同门控状态下反应产物具有不同的产量和结构,在微反应器的可控反应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超亲水纳米通道微反应器梯度门控磁流体

    碳掺氧缺型TiO2纤维的无外碳源制备及光催化性能

    周帅王娟
    1284-129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溶胶-凝胶法,结合离心纺丝技术及水蒸气活化工艺制备了一种碳掺氧缺型TiO2(C-TiO2-n)纤维光催化剂.探究了 C-TiO2-n纤维的结构、组分、性质及碳掺杂对其光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无外碳源引入的情况下,利用TiO2前驱体中的有机组分作为碳源,可以实现对TiO2的碳掺杂,且碳掺杂明显改善了光催化剂的光捕获能力并有效抑制了光生载流子的复合.在以水中偶氮染料活性艳红(X-3B)作为目标污染物的光催化降解实验中,C-TiO2-n纤维展现了优良的光催化活性和循环稳定性.在可见光照射60 min后,其对X-3B的降解率达到96.99%,动力学常数为0.0556 min-1,是氧缺型TiO2纤维的19.86倍.

    氧缺型TiO2碳掺杂纤维光催化

    Ni5P4/g-C3N4复合光催化剂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

    李冬平李彬李长恒于薛刚...
    1292-12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使用尿素、红磷和氯化镍为原料,通过一种简单的焙烧方法合成了 Ni5P4/g-C3N4光催化剂.该催化剂形成的异质结可以降低界面电阻,有效抑制光生电子-空穴对复合率.以罗丹明B模拟污染物进行降解测试,发现3NPC的反应速率常数最高,几乎是g-C3N4的7倍,并具有最高的光催化产氢能力,制氢速率高达1013.88μmol·g-1·h-1,明显高于g-C3N4(664.38 μmol·g-1·h-1).

    非金属石墨相氮化碳磷化物光催化降解氢气

    固相烧结法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2FeP2O7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王任衡肖哲李艳孙一翎...
    1299-13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介绍了一种先冷冻干燥后固相烧结制备正极材料Li2FeP2O7的方法.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材料的组成和形态进行表征,并通过循环伏安曲线(CV)和电化学阻抗谱(EIS)研究了 Li2FeP2O7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研究发现,合成Li2FeP2O7的最佳温度为590℃,此温度下反应较完全且产物杂质较少,1.6C倍率下的放电比容量达到55 mA·h·g-1,明显高于其它温度下合成样品的放电比容量.该温度下合成的Li2FeP2O7还具有低阻抗和较大的交换电流密度,说明这种合成方式有利于提高锂离子在Li2FeP2O7中的扩散.

    锂离子电池正极Li2FeP2O7固相烧结法

    尖晶石型过渡金属硫化物CuCo2S4与MoS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催化析氢性能

    张楠韩阔李悦王春茹...
    1307-13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简单的三步水热法实现尖晶石型过渡金属硫化物CuCo2S4与MoS2的复合,以三维多孔泡沫镍(NF)为基底,制得自支撑催化电极MoS2@CuCo2S4-Ni3S2/NF.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结果表明,MoS2纳米片层密集均匀地生长在CuCo2S4-Ni3S2纳米棒表面,并形成多级核壳结构.其碱性条件下(1 mol/L KOH)的电催化析氢性能研究结果表明,MoS2与CuCo2S4的复合和特殊形貌的构筑有效提高了电化学活性面积和电子传导效率,达到10,100和300 mA/cm2电流密度分别仅需116,231和282 mV的过电位,经2000次循环伏安扫描后,100 mA/cm2电流密度所对应的过电位仅增大6%,展现出优异的电催化析氢催化活性及较好的稳定性.

    二硫化钼尖晶石型过渡金属硫化物电催化析氢反应

    表界面化学专辑

    陈晓东江林
    前插1-前插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