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委托 吉林大学和南开大学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委托 吉林大学和南开大学

周其凤

月刊

0251-0790

cjcu@jlu.edu.cn

0431-88499216

130012

长春市吉林大学南湖校区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Journal Chemical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CSCD北大核心CSTPCDEISCI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综合性学术刊物。以研究论文、研究快报、研究简报和综合评述等栏目集中报道我国化学学科及其交叉学科、新兴演算产边缘学科等领域中新开展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中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坚持以新、快、高为办刊特色,载文学科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学术水平高,创新性强。被SCIE、SCI收录。在美国化学文摘千种表中居科技期刊前列。是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期刊源。在全国优秀科技期刊第一、第二、第三届评比中先后获二等奖、一等奖和国家期刊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核酸等温扩增技术在病毒检测中的应用

    肖航王小燕邓兆佳廖文静...
    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病毒是引发人类疾病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传统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虽然被广泛应用于病毒分子诊断,但其对温度的要求较为严格,限制了其在现场诊断中的应用.为了满足现场快速诊断的需求,核酸等温扩增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其无需热循环,可以在恒定温度下实现核酸扩增,可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本文综合评述了等温扩增技术在病毒检测领域的最新进展,从病毒样本采集、核酸提取、等温扩增检测等几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探讨了酶辅助等温扩增技术、无酶等温扩增技术以及与多体系串联的级联扩增技术的原理、关键参数及其病毒检测应用,并对比了市场上相关试剂盒的特点.此外,讨论了当前核酸等温扩增技术在病原体检测应用中面临的一些难题,如提取效率、稳定性和成本等,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为进一步改善现场诊断效率提供了新的思路.

    等温扩增技术CRISPR检测核酸扩增环境病毒病毒提取

    银盐低共熔萃取剂的制备及在长链烯烃/烷烃分离中的应用

    狄亚明刘世卿周海强余韦鹏...
    1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低共熔溶剂(DES)具有制备简单、价格低廉和毒性低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共沸物的分离,但在分离长链α-烯烃方面的应用鲜有报道.利用银离子与烯烃双键的络合作用可实现烯烃/烷烃的有效分离.本文以3种常见银盐为氢键受体(HBA),3种酰胺有机物和丙三醇为氢键供体(HBD),合成了6种银盐低共熔溶剂(Ag-DES),并应用于长链α-烯烃(C8和C10)的分离,研究了萃取温度和银离子浓度对α-烯烃分离效果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分析、量子化学几何构型优化及静电势分析对Ag-DES进行了表征.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测试结果表明,大部分DES可有效分离烯烃,对1-辛烯的选择性为5.86~31.40,对1-癸烯的选择性为4.78~15.81.实验结果表明,银盐的晶格能越低且Ag-DES中银离子与羰基络合程度越弱,越有利于银离子络合烯烃,Ag-DES分离烯烃的效果越好.同时,烯烃链越长,其双键性越弱,分离效果越差.

    烯烃分离低共熔溶剂络合萃取

    N,N,N-三齿席夫碱铜(Ⅱ)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儿茶酚酶活性

    白一泽刘睿端鲁秋然赵海燕...
    27-3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用N,N,N-三齿席夫碱化合物2-氨基乙基苯并咪唑缩吡啶-2-甲醛(L1)和2-氨基丙基苯并咪唑缩吡啶-2-甲醛(L2)为配体,与过渡金属Cu(Ⅱ)盐反应合成了 4 个单核铜配合物:[Cu(L1)Cl2](1),[Cu(L1)(SCN)2](2),[Cu(L1)bpy](ClO4)2·CH3OH(3)和[Cu(L2)bpy](ClO4)2(4)(bpy=2,2′-联吡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粉末X射线衍射、单晶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和循环伏安分析等手段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固体状态下,配合物1~4均为单核Cu(Ⅱ)配合物,中心Cu(Ⅱ)均为畸变四方锥构型,结构参数τ=0.088~0.340.以3,5-二叔丁基邻苯二酚为底物,研究了配合物1~4模拟儿茶酚氧化酶的催化活性,采用Michaelis-Menten模型和Lineweaver-Burk图法计算了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配合物均具有儿茶酚氧化酶活性,催化活性顺序为2>3≈4>1,氧化速率取决于Cu(Ⅱ)配位环境的畸变程度、离去基团与中心Cu(Ⅱ)的键长和配合物的空间位阻.

    席夫碱Cu(Ⅱ)配合物晶体结构儿茶酚氧化酶活性

    基于低共熔策略合成碳纳米聚合物用于多种生物小分子的同时电化学检测

    韦朝鲜李南盛庞元昊张云...
    37-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基于低共熔策略合成的导电聚合材料聚3,4-乙烯二氧噻吩(PEDOT)与金纳米颗粒(Au NPs)结合,构建了一种新型的电化学传感平台,用于生物小分子抗坏血酸(AA)、多巴胺(DA)和尿酸(UA)的同时测定.对PEDOT和Au NPs复合修饰的玻碳电极(PEDOT-Au/GCE)进行了形貌、性能和有效面积表征.结果表明,该电极可实现对AA,DA和UA高灵敏、高稳定性的同时检测,证明PEDOT-Au NPs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活性.在最优实验条件下,混合溶液中AA,DA和UA的浓度分别在100~1000,50~500和22.5~225 μmol/L范围内与峰电流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分别为21,0.38和0.016 μmol/L.在血清中存在其它活性小分子时,该电化学传感平台对AA,DA和UA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且对血清样本中AA,DA和UA的加标回收测定具有较好的回收率.

    低共熔策略聚3,4-乙烯二氧噻吩(PEDOT)电化学传感器生物小分子

    含硫多孔芳香框架材料的制备及超灵敏检测同步去除汞的双重性能

    刘星雨张晓晶向婷婷陈士欣...
    47-56页
    查看更多>>摘要:Hg/Hg(Ⅱ)被认为是对人体毒性较大的重金属,制备能超灵敏检测同步高效去除有毒Hg2+的新材料对治理汞污染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Suzuki偶联反应合成了一种含硫多孔芳香框架材料(LNU-19),共轭结构和灵活的噻吩连接片段显著增强了其发光能力,该材料具有良好的孔隙率、比表面积及高亲和力螯合位点(噻吩基团),可实现对Hg2+的双重功能应用.LNU-19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可视性好及实时响应等优良的传感性能,同时对Hg2+的吸附容量为121.3 mg/g.通过引入噻吩位点和调控骨架结构,为优化提升多孔芳香框架制备策略提供了新途径.

    Suzuki偶联多孔芳香框架荧光检测汞吸附

    四聚型季铵类多金属氧酸盐相转移催化甲苯氧化合成苯甲醛

    钱澍于凤丽顾雪袁冰...
    57-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甲苯氧化制备苯甲醛在工业应用中通常涉及有毒试剂或产生多种难以分离的副产物.本文采用乙二胺、环氧氯丙烷和N,N-二甲基丁基叔胺等作为初始原料,合成了四聚型季铵盐氯化物,然后与Keggin型钨钒磷杂多酸发生阴离子交换反应,制备了一系列四聚型季胺类多金属氧酸盐;并通过在乙腈中使用H2O2(质量分数30%)将甲苯氧化为苯甲醛作为模型反应,评价了这些新型的多金属氧酸盐的催化性能.四核阳离子的引入不仅可以调节杂多阴离子的氧化还原性质,还可以使催化剂具有密集的协同催化活性位点.另外,优选出的催化剂具有良好的两亲性相转移催化能力,不仅显著提高了反应速率,而且实现了催化剂的简便回收和重复使用.在经过7次重复使用后,催化剂的性能几乎没有下降,并且实现了可接受的甲苯转化率(40%)和苯甲醛选择性(75%).本研究开发了一条与工业相关的碳氢化合物催化氧化的环境友好型工艺,为实际工业应用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甲苯氧化苯甲醛季铵盐两亲性相转移催化剂多金属氧酸盐

    含(杂)芳磺酰基哌嗪的蛇床子素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菌活性

    杨家强吴学姣卢子聪陈阳密...
    68-77页
    查看更多>>摘要:设计合成了25个含(杂)芳磺酰基哌嗪的蛇床子素衍生物,经核磁共振波谱(1H NMR和13C NMR)及元素分析确证了其结构.抗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4q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大肠杆菌(E.coli)、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氟喹诺酮大肠杆菌(FREC)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5,1,2和2 µg/mL,化合物4s对S.aureus,E.coli,MRSA和FREC的MIC分别为0.25,0.5,1和2 µg/mL,化合物4u对S.aureus,E.coli,MRSA和FREC的MIC分别为0.5,2,1和4 µg/mL,3个化合物的抗S.aureu活性与对照药苯唑西林相似,且优于诺氟沙星;抗E.coli,MRSA和FREC活性优于对照药苯唑西林和诺氟沙星.研究结果表明,(杂)芳磺酰基哌嗪的引入能有效提高抗菌活性,扩大抗菌谱.

    蛇床子素衍生物哌嗪磺酰胺抗菌活性

    桥联氟代四苯基乙烯化合物的合成、发光和刺激响应性质

    董一然李凤姣苗金玲聂永...
    78-9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四苯基乙烯甲醛与乙二胺的缩合反应及进一步还原和酸化,合成了桥联氟代双四苯基乙烯化合物,桥联基团分别为亚胺(化合物1和2)、相应的胺(化合物3和4)和季铵盐(化合物5和6)基团.氟代及不同的桥联基团和取代位置对产物的发光性质具有调控作用.亚胺桥联产物(化合物1和2)固体的发光波长与四苯基乙烯(TPE)母体基本相同,化合物2的发光量子产率(38%)比TPE(23%)高,表明桥联结合氟代策略可以精确保持TPE的发光波长并提高发光强度.研究了化合物1,2,5和6的力致发光变色性质以及化合物3和4的酸致发光变色性质.使用化合物3制作的试纸可以便捷地利用发光颜色区分盐酸、乙酸和三氟乙酸.本文结果表明,氟代-桥联策略可以通过参与分子内和分子间相互作用来调节TPE分子堆积和苯环的旋转,协同精确调控此类化合物的发光和刺激响应性质.

    聚集诱导发光氟代桥联四苯基乙烯刺激响应

    利用脂溶性硅基载体连续流动液相合成维洛斯肽

    刘豪刘冬梅孙浩田夏超...
    92-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出了一种新型脂溶性硅基载体4,4-二(叔丁基二苯基硅氧基)二苯甲胺(BPPM),可在微反应器中连续流动条件下快速液相合成多肽.所设计的连续流动装置由偶联单元(微通道反应器)、脱保护单元(填充床反应器)和水洗单元(微通道混合器)组成.该过程中使用绿色溶剂(以乙酸乙酯代替N,N-二甲基甲酰胺)和Cbz保护氨基酸(清洁的脱保护代替哌啶脱Fmoc保护),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合成了高纯度(粗品>95%)的维洛斯肽,合成效率高(每偶联一个氨基酸<5 min).该研究成果易于工业化放大生产,为大规模绿色高效合成多肽提供了新方案.

    脂溶性硅基载体连续流动液相多肽合成

    石墨烯负载单原子Mo上合成气催化转化机理:碳组分和Mo-C作用的影响

    孔雪张海平夏文生张庆红...
    101-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属在合成气转化反应中的催化性能与其在反应中的碳化密切相关,然而所形成的金属碳化物的组成和结构十分复杂,使得催化剂活性相的鉴定变得极为困难,因而催化剂中碳组分的作用具有研究意义.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研究了单原子Mo负载在无缺陷石墨烯(Mo/pri-graphene)和单碳空位石墨烯(Mo/sv-graphene)上合成气转化制醇的反应机理,以探究碳组分对钼基催化剂上C—O活化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具有较弱Mo-C作用的Mo/pri-graphene和具有较强Mo-C作用的Mo/sv-graphene上的合成气转化机理存在明显差别.Mo/pri-graphene上最优途径为CO→HCO→CH2O→CH3O→CH3/CH4,物种CH3O因转化为CH3/CH4的活化自由能垒偏高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Mo/sv-graphene上最优途径则为CO→HCO→CH2O→CH2OH→CH3OH/CH3(CH4),共存的产物CH3OH和CH3(CH4)为后续的碳链增长提供了可能.Mo/sv-graphene上CO加氢反应的各基元步骤的活化自由能垒总体低于Mo/pri-graphene,其原因是Mo/sv-graphene与反应底物分子间的作用强度低于Mo/pri-graphene与底物分子的作用,Mo/sv-graphene中碳组分可以参与底物分子的活化与转化.因此,催化剂中的碳组分可以调控(和/或参与)底物分子与催化剂间的作用,继而改变反应的活性和选择性.

    单原子钼/石墨烯合成气转化反应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