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委托 吉林大学和南开大学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委托 吉林大学和南开大学

周其凤

月刊

0251-0790

cjcu@jlu.edu.cn

0431-88499216

130012

长春市吉林大学南湖校区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Journal Chemical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CSCD北大核心CSTPCDEISCI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综合性学术刊物。以研究论文、研究快报、研究简报和综合评述等栏目集中报道我国化学学科及其交叉学科、新兴演算产边缘学科等领域中新开展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中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坚持以新、快、高为办刊特色,载文学科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学术水平高,创新性强。被SCIE、SCI收录。在美国化学文摘千种表中居科技期刊前列。是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期刊源。在全国优秀科技期刊第一、第二、第三届评比中先后获二等奖、一等奖和国家期刊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多功能金属石墨纳米囊的生物医学应用进展

    朱兆田李圣凯宋明慧蔡芯琪...
    2701-27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功能金属石墨纳米囊由于其良好的稳定性和独特的理化性质,在生物医学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利用石墨烯外壳独特的拉曼散射特征峰作为拉曼标签或者内标,结合等离子体纳米核优异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和双光子发光(TPL)性能,可实现SERS生物分析以及肿瘤细胞或组织的Raman/TPL双模成像.利用表面积大的石墨烯外壳作为药物负载平台,结合等离子体纳米核的近红外光吸收能力,可实现光介导的病原菌杀灭以及肿瘤细胞或实体瘤的热疗与化疗的协同治疗.此外,利用石墨烯外壳优异的荧光猝灭性能,还实现了生物分子的荧光检测;利用磁性纳米核独特的磁学性能,可实现生物样品的分离和富集、细菌的原位磁共振成像检测以及磁靶向胃部口服药物的递送.本综述首先介绍了金属石墨纳米囊的制备、分类和性质,然后概述了它们在生物检测、生物成像和治疗3个方面的应用进展,并进一步总结了它们的发展现状包括生物毒性和生物医学应用的优缺点,最后对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发展方向做出了展望.我们期望多功能的金属石墨纳米囊能够为今后的临床生物医学应用提供可靠的纳米平台.

    金属石墨纳米囊生物检测生物成像治疗

    基于能量传递可调光色荧光粉Ca2LaTaO6:Dy3+,Sm3+的发光性质及其发光二极管器件应用

    袁博祁超超张相挺栾国颜...
    2717-2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固相反应法设计了Dy3+,Sm3+共掺杂双钙钛矿结构Ca2LaTaO6(CLTO)光色可调的白光发光二极管(LED)荧光粉.通过Rietveld精修计算,确定了Ca2LaTaO6的晶体结构参数和Dy3+,Sm3+离子的晶格占位,并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了禁带宽度.激发/发射光谱和荧光衰减行为证实了共掺杂体系中Dy3+到Sm3+的能量传递.Dy3+→Sm3+的能量传递机制为电偶极-电偶极相互作用,离子间的临界距离为1.176 nm.基于Dy3+→Sm3+的能量传递,可通过调节Dy3+/Sm3+离子的掺杂浓度比,使发光颜色从黄色转变为黄红色,并实现白光发射.利用该荧光粉与紫外芯片结合制作成白光发光二极管器件,并确定了这些LED器件的发光效率、CIE色度坐标、相关色温(CCT)和显色指数(CRI)等.结果表明,这些荧光粉在紫外激发的白光LED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Ca2LaTaO6能量传递色点调谐发光二极管器件

    新型Ce3+掺杂亚磷酸锰开放骨架材料的合成与荧光性质

    洪洋宇邢宏珠秉琦明高旭文...
    2725-2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高通量实验方法制备了一系列新型的Ce3+离子掺杂亚磷酸锰(NH4)4[Mn4-xCex(HPO3)6](简称JIS-10:xCe3+)无机开放骨架材料.通过粉末X射线衍射(PXRD)谱图、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微量元素能谱(ED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和光致发光(PL)光谱等手段对该材料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Ce3+离子掺杂浓度、反应温度和时间对晶体相变和发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波长260 nm的光激发下,Ce3+离子在500 nm处有1个绿光发射带而Mn2+离子在590 nm处有1个黄光发射带.调变JIS-10:xCe3+材料中Ce3+离子的掺杂浓度发现,当x=0.06时,即Ce3+离子的掺杂浓度较低时,样品的发射颜色为黄绿色,其CIE坐标为(0.38,0.48);当Ce3+离子的掺杂浓度增加时,绿色发光带的增长快于黄色发光带的增长,从而调整发射颜色;在x=1.33时观察到最强的发射,浓度过高发生浓度猝灭.

    高通量离子热法开放骨架材料亚磷酸锰铈掺杂荧光粉

    介孔磷钨酸铯盐的液相组装及酸性研究

    王美银黄道丰陈欣周俊夫...
    2734-27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磷钨酸(H3PW12O40)和氯化铯(CsCl)为原料,两亲型三嵌段共聚物F127为模板剂,按不同的Cs/P比制备了一系列介孔磷钨酸铯盐(CsxH3-xPW12O40,m-CsPW).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FETEM)、N2吸附-脱附测试和小角X射线散射(SAXS)等手段对所得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样品是由纳米微晶组装而成的晶态介孔材料.以三甲基膦为探针分子,通过31P魔角旋转固体核磁共振波谱(31P MAS NMR)测定了样品酸处理前后的酸密度和酸强度.以5,7-二羟基-4-甲基香豆素的Pech-mann缩合反应为模型反应,考察了样品的酸性质与催化活性之间的关系.

    介孔多酸盐31P魔角旋转固体核磁共振波谱酸性Pechmann缩合

    液相酸溶液后补钛合成Ti-MWW分子筛

    罗强强金少青孙洪敏杨为民...
    2742-27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首先在含钠体系硼酸与哌啶用量较少的条件下水热合成B-MWW分子筛前驱体,然后对其进行液相酸溶液后补钛,合成了高结晶度的Ti-MWW分子筛.利用粉末X射线衍射、氮气吸附-脱附分析、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和紫外拉曼光谱等技术考察了硅钛比、温度等后补钛参数对所合成Ti-MWW分子筛的织构性质、钛物种周围配位环境及催化1-己烯环氧化性能的影响,确定适宜液相后补钛的硅钛比为30,温度为373 K.并且发现,在后补钛体系中添加少量氟化铵可显著提高所合成Ti-MWW分子筛对1-己烯环氧化的催化活性.本研究不仅证实了酸处理Ti-MWW分子筛前驱体的脱硼补钛机制,也为Ti-MWW分子筛的合成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与思路.

    Ti-MWW分子筛B-MWW分子筛前驱体酸溶液后补钛1-己烯环氧化

    车前草中黄酮类成分结构和性质的理论研究

    黄罗仪翁约约黄旭慧王朝杰...
    2752-2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密度泛函理论中ωB97XD/6-311+G(2d,p)方法对车前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进行量化计算研究,探讨了该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首先研究了13种车前草中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1~13)和已成药的二氢杨梅素(14)的几何结构、谱学性质及电子结构,再运用概念密度泛函理论进行反应指数分析,最后利用药代动力学平台开展了成药性评价.根据几何结构的分析结果初步推测14种黄酮类化合物的抗氧化能力强弱顺序为10>12≈7>13>6>4>14≈9≈8>11>5>3≈2>1.核磁共振拟合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得到的核磁位移理论值与实验值吻合度较高(R2>0.95).分子表面静电势图显示,14种黄酮类化合物的静电势的极小值点都位于羰基氧附近,极大值点都位于羟基氢附近,且B环上对位羟基的极大值>C环和A环羟基极大值.全局反应性描述符结果显示,化合物1,2,4,11和12的化学势较低,电负性、亲电指数和硬度较高,说明这5种化合物的稳定性和反应性较好.通过局部反应性描述符进一步预测了14种黄酮类化合物的亲核/亲电反应位点.药代动力学结果显示,化合物1,3,4,6,12和13的成药性和药代动力学活性较好.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4和12最有成药潜力,可进行更深入的实验研究.

    车前草黄酮类抗氧化活性密度泛函理论

    新型异喹啉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抑菌活性

    左怀龙雷思敏张锐李玉新...
    2766-27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仿生合成的策略,通过合理的药效团拼接,将二苯醚结构单元引入3,4-二氢异喹啉母核中,设计合成了15个新型的异喹啉衍生物;经核磁共振波谱和高分辨质谱确定了其结构.离体抑菌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在50 mg/L的测试浓度下,化合物Ic,Ie和Il对苹果轮纹病菌和小麦纹枯病菌的抑制率均超过93.0%,优于血根碱并与百菌清相当.化合物Il对小麦赤霉病菌的抑菌率为83.3%,远优于血根碱(64.2%)和百菌清(57.7%).另外,化合物Il对5种病菌的抑制率高于血根碱.

    异喹啉衍生物二苯醚仿生合成抑菌活性

    Na2CO3催化的叠氮三甲基硅烷对δ-三氟甲基-δ-芳基取代对亚甲基苯醌的1,6-共轭加成:高效构建含三氟甲基和叠氮取代的二芳基甲烷化合物

    刘华铮潘小光李华万仁忠...
    2772-27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报道了一种高效的δ-三氟甲基-δ-芳基-取代对亚甲基苯醌的叠氮化芳基化反应.以Na2CO3为催化剂,叠氮三甲基硅烷与δ-三氟甲基-δ-芳基取代对亚甲基苯醌发生1,6-共轭加成反应,以优异的分离产率(90%~96%)获得了结构多样的含有三氟甲基和叠氮取代的二芳基甲烷化合物.该反应具有良好的底物适用范围和官能团兼容性.

    二芳基甲烷叠氮化合物δ-三氟甲基-δ-芳基-取代1,6-共轭加成

    由醋酸去氢表雄酮合成熊去氧胆酸

    陈旺胡代花刘格歌
    2782-27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索了用植物源商业原料合成熊去氧胆酸的新方法.以醋酸去氢表雄酮为原料,以区域选择性烯丙位氧化、Mistunbu反应和Luche还原为关键步骤,通过9步反应,以38.6%的总收率合成了熊去氧胆酸.其中,关键中间体4由化合物3经改进的烯丙位氧化反应以较高产率获得.对关键的烯丙基氧化反应的条件进行了优化,包括溶剂、氧化剂和反应温度.该方法原料易得、产率较高,并且有效地避免了动物源性原料的风险,易于实现规模化合成,因而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熊去氧胆酸醋酸去氢表雄酮Mitsunobu反应Crabtree's催化剂

    含苹果酸酯的石蒜碱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赵莹乔玲赵国锋陈莉...
    2789-27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具有生理活性的石蒜碱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合成了几种含取代苹果酸酯片段的石蒜碱衍生物.所有新化合物均通过核磁共振波谱、质谱、旋光光谱及圆二色光谱进行了结构表征.抗肿瘤活性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含取代苹果酸酯的石蒜碱类似物在保持石蒜碱抗肿瘤活性的同时,对正常细胞的毒性显著下降,此结果为新型高效、低毒石蒜碱类化合物的设计奠定了基础.

    石蒜碱苹果酸酯衍生物抗癌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