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东园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东园林
广东园林

吴敏

双月刊

1671-2641

gdla2000@tom.com

020-36377332

510070

广州市先烈中路120号

广东园林/Journal Guangdong Landscape Architecture
查看更多>>本刊力争为广大风景园林及相关行业专业人士和院校师生提供及时、真实、权威的科技信息服务。2006年我刊将增设“名园赏析”和“华南园林树木”两个专栏。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刊首语:对谁友好的城市绿地

    林广思
    1页

    可持续场地倡议(SITES)评价体系在中国城市绿地建设中的研究进展及适用性讨论

    林广思朱欣贺肖淇
    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可持续的城市绿地是风景园林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中国目前缺乏指导可持续景观建设的标准体系.可持续场地倡议(SITES)体系的提出和引入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以SITES评价体系为研究对象,概述其起源、主要内容等,明确其在城市绿地项目建设中的应用价值,全面总结了SITES评价体系在国内研究与应用方面的进展,同时深入探讨了其在中国城市绿地建设中的适用性和局限性.SITES在关注"场地"尺度、覆盖全生命周期、设置"门槛"条件以及全球统一标准等方面展现了较强的适用性,然而,在实际应用于中国城市绿地项目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包括SITES标准与国内标准规范的不匹配,分值权重的失衡,缺乏政府相关福利政策支持和推广受限制等问题.

    城市绿地可持续景观可持续场地倡议(SITES)景观绩效

    基于实测车速的中小城镇公园交通可达性研究

    甄杰沛邱韵烨郭洪旭
    7-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更准确反映出实际交通状况对我国中小城镇公园可达性的影响,以佛山市高明区为研究区,应用GIS网络分析法,分析研究区内主要公园在交通高峰期和平峰期各类出行方式的可达性特征与差异.结果表明:1)研究区公园可达性整体不佳,东部西江地区公园可达性较高,可达性沿路网向西递减,这与公园绿地和道路网络的分布密切相关;2)小汽车和公交车的公园可达服务范围和人口均优于步行和自行车;3)无论何种出行方式,研究区内仍有超过60%的区域处于公园服务盲区,约20%的居民无法享受较好的公园服务;4)交通拥堵直接影响了小汽车和公交车的实际运行速度,导致2种出行方式的公园服务范围和服务人口明显减少,尤其是在高峰期.因此,中小城镇公园交通可达性应兼顾各类出行方式,尤其要重视提升慢行交通系统的可达性.

    实测车速可达性城镇公园佛山市

    基于SEM与IPA的桂林主城区公园绿地适老性研究

    胡安妮胡金龙
    1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公园绿地是改善城市生态、为居民提供游憩场所的开放空间.我国老龄化已成为必然趋势,满足多元需求的健康养老是重要社会议题,探索适老性是优化城市公园绿地规划建设的重要方向.以桂林市主城区5处公园为例,构建适老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结构方程模型(SEM)测算其不同潜变量与观测变量对适老性影响的权重系数,利用重要性-表现程度分析法(IPA)构建诊断坐标模型.结果表明:在老年人对桂林市城市公园绿地的各指标满意度中,可达性和安全性为一般,趣味性、健康性、可选择性和舒适性为满意;桂林市城市公园绿地适老性主要需要改善的是景观小品、方位可知性和方向导向性,次要需要改善的是植物种植、防护设施、铺装设计和夜间照明.基于研究结果,从健康性、可达性、趣味性、可选择性、安全性、舒适性提出桂林市城市公园绿地适老性的优化策略.

    公园绿地适老性评价指标体系满意度桂林

    基于协同治理理论的深圳市社区共建花园发展策略

    郑雨李婕
    2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区共建花园是深圳为促进社区营造与社区共治,通过多方参与社会治理,打造的一个全龄友好、多样活力、亲自然的绿色公共空间.基于协同治理理论,建立协同治理机制的分析框架,选取协同共建效果较好的海月社区共建花园为对象,研究其共建过程,提出社区共建花园的发展策略:细化协同共建制度,制定多元化资金参与规则;加大宣传力度,优化参与激励制度;拓宽多元主体参与渠道,建立协同信息平台;健全监督反馈制度,培育全流程专业执行机构.

    社区花园协同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社区营造

    基于不同行为能力老年人需求的城市公共空间更新策略研究——以海口世纪公园为例

    王欢欢陈红旭陈展川
    2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营造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城市公共空间成为提升养老水平的重要一环.以海口世纪公园为研究对象,基于不同行为能力老年人需求的视角,构建了满意度、重要性2个评价因子集成的评价模型,分析海口世纪公园目前存在的影响老年人日常行为活动的突出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问等方式,对海口世纪公园中不同行为能力老年人的需求进行分析和总结,从道路交通空间、休闲活动空间、健身运动空间、公共设施空间、植物绿化空间5个方面提出适应不同行为能力老年人需求的城市公共空间优化策略.

    主体行为能力老年人城市公共空间空间需求适老化设计

    城市行道树安全性评估与管理提升建议——以深圳市深南大道为例

    李志雄唐立鸿叶少萍
    3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行道树作为道路绿化的骨干树种,在美化城市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城市环境的复杂性和行道树的生长特点,行道树的安全性面临诸多挑战.为科学评估深圳市深南大道行道树安全性,运用树木视觉诊断法(VTA)、仪器检测法测定深南大道行道树树木外观、树种、主干内部受损率、立地环境和根系生长情况等安全性指标,进行分项评价和整体评估.结果表明:1)行道树主干存在不同程度的空腐,部分树木立地生境较差和根系生长情况不良;2)胸径与内部受损程度、外部受损程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树高与内部受损程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树高与外部受损程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冠幅只与外部受损程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最后提出选择适宜树种、定期修剪和修整、加强土壤水分和养分管理、防治病虫害等管护建议,以提高城市防范和抵御树木倒伏、折断等安全风险的能力.

    行道树树木风险因子树木安全性评估植物养护

    不同类型校园景观对大学生恢复性效益的影响研究

    夏宇郭静潘建非
    4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校园是师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为充分发挥校园景观的健康效益,需要对校园景观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及其机制开展更深入的研究.选择华南农业大学人工湿地、广场、林地3类景观环境为研究区域,以3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生理测量与心理评测结合的方式调查校园景观恢复性效益.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校园景观的恢复性效益具有显著差异,林地景观可显著降低皮肤电导水平和提高积极情绪,但人工湿地的恢复效果并不理想;生理和心理恢复性效益在短时间的环境感知中并不完全同步变化;专业背景对大学生的生理恢复性效益具有显著影响;特定环境特征与环境健康效益认知显著正相关.

    恢复性效益健康效益认知环境偏好校园景观大学生

    比较视野下的中日废弃矿山修复与绿色转型研究

    秦晴熊家乐康煦沈校宇...
    49-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背景下,景观生态规划设计逐渐成为推动生态转型和打造绿色美丽宜居环境的核心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也面临矿产资源开发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如何通过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实现废弃地的修复与绿色转型,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以绿色城市理念为指导,聚焦中日两国的理论与案例,深入探究废弃矿山布局特征与时代变化规律;结合国情,探讨市郊及乡村废弃矿山修复与更新模式.运用"两山理论"解决市郊及乡村问题,以期实现景观美化与经济创收的双赢;并促使成果走向应用,提升生态系统与人居环境质量;最终推动科学可行的废弃矿山微更新理论体系的构筑,为工业场地修复与更新提供科学依据.

    绿色转型废弃矿山矿山修复与再利用景观资源活化更新模式

    红色文化遗产数字图谱理论构建

    陈晓刚陈韩
    5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色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团结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而奋勇拼搏的历史.通过创新性地结合系列数字化平台与地学信息图谱理论,提出了红色文化遗产数字图谱理论的学术概念和基本框架,并进一步阐释了该理论框架的内涵与思维框架,确立了数字图谱的4大类型:征兆信息图谱、诊断信息图谱、实施信息图谱和时序信息图谱,并结合赣州市红色文化遗产说明了图谱构建实操步骤.

    红色文化遗产地学信息图谱数字图谱理论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