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歌海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歌海
歌海

廖明君

双月刊

1007-4910

gxgh_0771@sina.com;miusic@163.com

0771-5621145

530023

广西南宁市思贤路38号

歌海/Journal Songs Bimonthly
查看更多>>《歌海》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主管主办的一本优秀期刊。《歌海》为双月刊,16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007-4910,国内统一刊号为CN45-1228/J,邮发代号为48-88。《歌海》主要刊发以音乐研究为核心的综合艺术类研究文章,提倡学术性、艺术性、民族性,需要材料丰富、方法新颖、视野开阔、有理论深度的跨学科综合性研究文稿,尤其欢迎在音乐人类学田野考察基础上完成的民族民间音乐类研究文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生命的故乡——漓江画派画家韦俊平创作风格漫谈

    冯凤举
    4-10,41页

    "本土母题"与民族情结——常剑钧戏剧创作浅析

    杨智
    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常剑钧是广西戏剧的领军人物之一.在其近50年的戏剧创作历程中,乡土文化的执著开掘,民族情愫的不懈书写与地方戏曲的不断创新,一直是他坚持不懈的命题,尤其是后者.这主要表现为其戏剧结构的多样化、戏剧人物的整体性审美追求和山歌、调子的创新运用,以及在剧作内涵上长期一以贯之的注重人性观照和人文关怀,从而使他笔下的戏剧之根深植于八桂大地,彰显出地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深度融合.

    常剑钧戏剧本土母题山歌调子地方戏剧

    时代话语与审美自觉:现代彩调剧《新刘三姐》的艺术探索

    谭银
    21-3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彩调剧《新刘三姐》以彩调剧《刘三姐》为对话对象,从话语语境、主题表达、艺术呈现等多个维度塑造"新时代的新刘三姐",这是对彩调剧《刘三姐》的一次当代重塑,也是对刘三姐文化符号的一次转化,还是对彩调艺术的一次探索.创作者以高度的审美自觉,回应来自彩调剧《刘三姐》的"影响的焦虑",其艺术探索同时也反映出彩调剧创作所面临的传承与创新的问题,即"创造性地转化"应着重从深挖主题内核和自觉追求戏剧艺术相统一上做文章.

    《新刘三姐》《刘三姐》时代话语审美自觉创造性转化

    戏剧人生的建构与突围——常剑钧前期戏剧创作刍议

    任梦琪
    3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广西本土剧作家的杰出代表,常剑钧将他前期的戏剧创作定格在新世纪之前.这些戏剧以质朴的生活感为底色,细腻描绘民族的智慧与情感.他在浪漫的诗意中表达,不张扬却动人心弦.他作品中的民族意识如同磐石般坚定,用文字筑起了民族精神的堡垒,用艺术传承了民族文化的血脉,虽不张扬,却坚不可摧.

    常剑钧前期戏剧诗意书写民族文化民族情怀

    新的飞跃 新的跨越——新世纪常剑钧戏剧创作管窥

    杨肇欣苏恬
    4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世纪以来,常剑钧戏剧创作逐步进入新的成熟阶段.这一阶段较之他的前期戏剧,一个显著的创作特征是,他在仍然坚持民族戏剧构建的同时,不断探索广西本土传统文化书写,坚持深度开掘广西民族文化,并通过优化人物形象塑造和对主题内涵的理性思考,将戏剧创作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常剑钧戏剧创作彩调剧《哪嗬咿嗬嗨》彩调剧《新刘三姐》广西地方戏曲

    艺术赋能夜间旅游供给的动力机制与优化路径

    刘锦懿
    50-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夜间旅游是影响经济发展活力与旅游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变量,如何系统地扩大夜间旅游有效供给是亟待破解的难题.借助研究构建艺术赋能夜间旅游供给的"驱动力—压力—状态—响应—影响—响应"动力机制模型,在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和产业体系转型升级、发展环境友好型经济的驱动下,夜间旅游供给产生供需错位、科技创新、市场竞争、文化保护的压力,刺激夜间旅游供给端做出艺术赋能的初级响应,带来供给场景单一化、供给内容同质化、供给方式固定化、供给机制分散化等影响.需要再次响应以强化艺术对夜间旅游的空间赋能、叙事赋能、平台赋能、机制赋能,使作为外部支持的艺术充分转化为夜间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

    高质量发展夜间旅游夜间经济艺术赋能动力机制

    京族文化与边关风情旅游的融合发展策略——以京族独弦琴的传承和发展为例

    曾小媛
    6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独弦琴是京族独有的乐器,201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一种不可多得的民族传统文化和音乐艺术,独弦琴本应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发挥更大的作用,然而,却在与边关风情旅游的结合中存在融合不均衡、步调不一致、重此轻彼等问题.传承和发展京族独弦琴,可将民族传统文化与边关风情旅游深度融合,多举措、多维度探索二者融合发展策略.

    独弦琴京族文化边关风情旅游文旅融合

    近代以前辽东半岛影戏流传境况考略

    韩宝宁
    70-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滦州影戏传播到东北之前,东北本土演唱的是一种被称为"关东老影"的土皮影.辽金时期,战争导致辽东半岛出现大规模人口迁移现象,客观上改变了这一地区的民族分布格局.民族混居与文化交融是影戏在辽中南地区传播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基础,移民则是影戏传播的载体.金人掳掠艺人北上时将影戏带入东北,其传播路径是从开封经由河北再传入东北.蒙元时期,辽东半岛作为边徼襟喉要地多有军队镇守,民户垦荒,为影戏开辟了广大的乡村市场.但到了明末清初,辽东一带兵燹频仍,城市丘墟,后又有封禁政令掣肘,导致当地经济文化发展滞后,阻碍了本土影戏的演化进程.因此直至清末民初,辽东半岛的土影戏依然保留着"流口影"的早期形态,是为白山黑水之间最早出现的古影戏.

    影戏辽东半岛传播人口迁移

    从乞讨表演到"非遗"艺术——对四川省宜宾市底蓬打莲枪的考察

    周伶
    80-87,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打莲枪主要流行于四川西南部地区,是由民间的乞讨表演逐渐发展为集舞蹈、歌唱于一体的歌舞艺术形式.它反映了蜀中地区曾遭遇祸乱而形成的独特乞讨艺术的现象.四川省宜宾市的底蓬打莲枪舞蹈优美,唱腔婉转动听,表演不受场地限制,其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地域性的唱词特色、兼具程式化与即兴的音乐形态、以及原生态的舞蹈动作与表演形式上.作为"非遗"艺术的打莲枪表演强化了当地人们的文化认同,增强了文化自信.

    打莲枪乞讨艺术传承现状文化认同

    "神圣"与"世俗"的融合——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艺术民俗学研究

    张倩倩
    88-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杨家埠木版年画是一种流行于民间的艺术形式,其中承载着民众的情感寄托,是民众精神世界的真实反映.民间信俗作为年画艺术的"神圣本源",尤其是其中所蕴含的祖先崇拜、神祇信仰等,在年俗仪式中更加凸显了它的神圣性.然而,民间信俗神圣性背后却蕴藏着民众最本真的世俗文化心理.神圣与世俗这种看似对立的关系,内部却是二者之间所达成的某种融合,这种融合既是中国民间信俗区别于西方宗教文化的根本特征,也是杨家埠木版年画能够传承至今的重要原因.

    年画木版画杨家埠民间信仰民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