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故宫博物院院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故宫博物院院刊
故宫博物院院刊

李文儒

双月刊

0452-7402

010-85117377 85117941

100009

北京景山前街故宫博物院内

故宫博物院院刊/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文物考古类学术性刊物。主要发表有关故宫藏品研究的论文及研究成果,报道考古新发现及学术动态。介绍历代画名家的书画作品和各种古玩、玉器、雕刻、瓷器作品及古建筑等。辟有书画研究、明清历史、古代工艺、古文字研究、古代建筑、古代陶瓷、古籍版本、帖文献、佛教造像、文物保护等栏目。读者对象为文物考古工作者、历史研究人员、博物馆工作人员及广在文物爱好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两周莒国重要铜器辑遗与相关史地疏证

    陈絜孙慎鹏
    4-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考古发掘所得的传世铜器,其分域分国研究是金文资料史料化与商周古史重建的重要基础,须以精准的史地考证为前提.通过铭文史地信息的梳理可知,西周吕仲仆爵、繁卣、(龞)方尊、鼂簋及东周莒大史申鼎等,悉属鲁东赢姓莒国礼器,可补两周莒国历史复原的史料之阙,亦有助于姜姓吕国传世铜器的有效甄别.

    周代莒国铜器铭文地理

    班簋铭文补论——与清华简《四告》对读

    刁俊豪
    1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合清华简《四告》"不(證)(淑)昊天,不卒屯(纯)允,陟兹武王"句,班簋铭文"(旻)天畏否畀屯陟公告厥事于上唯民亡(悄)才彝(未心)天令故亡允才显唯苟德亡卣违",当断读为:"(旻)天畏(威),否(不)畀屯(纯),陟公,告厥事于上.唯民亡(悄)(造)才(哉)!彝(未心)天令,故亡.允才(哉)!显唯苟(敬)德,亡卣(攸)违."意谓上天不降予纯福,夺去毛公性命,班将毛公东征前后事及其死亡告诉在上位的祖先,然后紧承上文,又陈述㾶戎败绩之因和"敬德"类政治表述.全篇至此为第一部分,其中(趙)字当为表施、舍义的动词,"(遣)命曰"句为周王对班的发命.铭文第二部分称颂毛公为"文王孙"楷模.铭文由穆王赐胙肉而起,全篇丰富了我们对周代天和德的认识.

    班簋陟公四告敬德

    晏鼎铭文与西周绎祭

    刘婧妍
    22-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甲骨卜辞习见肜祭,"殷曰肜,周曰绎",但周代的绎祭于出土文献中却长期隐没未显.本文通过解读晏鼎铭文揭示出绎祭由绎哀而来,因绵延寻绎亲丧之哀思而绎祭,绎祭的意义便在于在以吉祭易丧祭之际表明礼虽有变,但孝子之哀思绵续不绝.将这一宗旨仪节化呈现,绎祭便广泛施行于需设神尸的正祭之后,成为礼仪定制.另外,妟鼎铭文表明,绎祭作为相对于正祭存在的复祭应由小宗主持,这对于探讨西周早期的宗法制度而言也十分关键.

    西周妟鼎绎祭宾尸

    殷墟卜甲首甲形态初探——以左首甲为例图示

    李延彦
    34-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简要描述了殷墟卜用龟腹甲首甲齿缝片的形态特征,从钻凿角度探究了齿缝片残片的形态,并初步分析了其具体成因.

    殷墟龟腹甲首甲形态

    固原汉墓出土附耳陶罐的研究

    李云河
    4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宁夏固原地区汉墓随葬的单耳罐和双耳罐与中原地区陶器区别明显,与当地战国陶器也有较大差异.扩大对比范围后可知,固原汉代的附耳罐主要和关中西部至陇山一带的发现最为接近,应当存在区域间的文化交流.此外,在陕西中北部也存在类似的战国陶器,被称为"辛庄类遗存".结合历史背景,推测秦人很可能在扩张的过程中吸收了北方民族具有"辛庄类遗存"特征的附耳罐,而后将其带入固原地区,当地战国时期的文化因素随之消亡.类似的文化交融持续至西汉,最终呈现出固原墓葬的文化因素与中原高度一致的局面.

    固原秦汉墓戎人陶器

    五代十国时期广州梅县水车窑瓷器考述——以南汉昭陵、德陵出土青瓷为线索

    彭晓云
    6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五代十国时期,梅县水车窑延续唐代窑业发展,其产品除供应一般民用市场,南汉政权还参考唐制,将其所产青瓷纳入"土贡"之列,并借鉴了部分器物刻"官"字款的实物税监管方式.同时,水车窑还数次为南汉帝陵批量生产随葬青瓷,使其在当时南汉辖域的窑业中具有特殊地位.南汉政权对水车窑瓷器的使用和监管方式,暴露出统治阶级对王朝政权合法性、正统性的重视与强调,是南汉国中央集权意识的侧面体现.

    五代十国水车窑青瓷南汉昭陵南汉德陵

    《雁塔圣教序》的诞生——一件书法经典的政治性与物质性

    李丹婕
    7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圣教序》全名《大唐三藏圣教序》,是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八月为高僧玄奘(600-664)所译佛经撰写的序言,太子李治阅读《圣教序》后,随即撰成《述圣记》一文.两篇文章的出现,对于当时的佛教团体和京师社会而言,意义非凡.不仅被反复抄录于玄奘所译诸经卷首,也被刊刻成碑.其中最早的制作,是永徽四年(653)褚遂良亲书的两方石碑,并立于大雁塔基南的东西两边,后世称为《雁塔圣教序》.对于《雁塔圣教序》的认识,长久以来多囿于艺术层面的欣赏,本文则将其还原至所诞生的历史语境之中,尝试从历史学角度重构这件书法经典出现的政治背景和物质环境.

    雁塔圣教序褚遂良玄奘佛教

    关中本《争座位帖》的早拓本、精拓本和涂描本

    王祎
    85-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中本《争座位帖》由于摹刻精好,传世拓本众多,故很有必要对这些拓本之时代进行甄别.本文从存世的三本"出"字未损本入手,对关中本《争座位帖》的历代拓本进行排列、比对,辨析前人记录不一致的考据字,尝试厘清历代拓本的考据特征.明清之际,基于关中本帖石的笔画基本保存完好,人们运用浓墨精细的拓法来得到艺术价值不逊于宋拓的精拓本.与此同时,也有人在捶拓时将关中本早期的考据字进行涂描,将拓本充作早期的宋、明旧拓,在涂描过程中,有的还运用了精拓本的拓法,因此进一步增加了对关中本的鉴别难度.

    关中本"出"字未损戏鸿堂本精拓涂描

    明代金银器文人意趣的式微

    张燕芬
    97-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金银器以富丽华贵为主流风貌,含蓄优美的文人意趣作为支流日渐式微.究其原因,虽有时代潮流的浸染,但更重要的却是官府的引导与制约,以及文人审美多元化的影响.相较宋元的清新典雅,明代金银器的材料色彩、装饰题材、品位格调,由质而华,由敛而放,最终雅俗合流,并影响了后世的金银器设计.

    明代金银器文人趣味

    清宫旧藏莳绘漆壶与雍正朝仿制壶探析

    邢娜
    106-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几件特点鲜明的日本莳绘漆壶,以及与之相关的造于清宫的铜胎画珐琅壶和银壶.本文以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中的记录为引线,通过对几件清宫旧藏小型器物造型、装饰的考察,分析了壶的用途以及来历,并引出中日两国工艺美术的相互影响.

    莳绘雍正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