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双月刊

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Journal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Policy ReviewCSSCI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情景应对-知识整合"的中国应急管理跨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逻辑研究

    詹承豫徐明婧
    3-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的知识体系,是当前理论研究热点和学科发展重点.应急管理学科具有典型的跨学科特征,该基于什么逻辑构建中国特色应急管理跨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其构建过程会面临哪些关键内容和挑战?论文在对应急管理跨学科知识体系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现状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情景应对-知识整合"的应急管理跨学科知识体系构建逻辑,认为其构建过程包括情景导向、知识整合、融合传播三个关键点:情景导向指引了知识来源的方向;知识整合是知识结构化的必备基础;融合传播是知识传播的现实需求.论文结合应急管理跨学科教材课程和教学软件开发等方面的探索,分析了跨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过程中的学科差异与知识背景冲突、团队合作机制欠缺、人才培养能力不足等挑战,同时对中国应急管理跨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完善提出了展望.

    应急管理跨学科知识体系情景应对知识整合融合传播

    专题引论:让财政超越经济

    刘太刚
    17页

    财政的基础逻辑及其现代操作原则——基于公共管理学视角和需求溢出理论的财政本质论

    刘太刚
    18-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贯通或适用于财政实践的全部领域、用以衡量财政活动是否符合财政最终目的的实质性应然行为准则或行动逻辑,财政基础逻辑既是财政本质的体现和操作性表达,也是公共权力的应然逻辑在财政领域的延伸和呈现.基于需求溢出理论的财政本质论——公权保障论,财政的基础逻辑也就是如何通过财政资源的开发和配置来保障公共权力(财政事权)实现其应然目标的行动逻辑.而现代财政的基础逻辑则是现代国家主权在民的权力逻辑在财政领域的延伸和呈现,也就是循义利他的公共性逻辑在财政领域的延伸和呈现,即根据需求正义来开发和配置财政资源,以保障公共权力实现其根据需求正义来解决人的需求溢出的最终目标.从这种意义上说,财政以公共管理的基础逻辑(公共权力逻辑)为基础逻辑,是以公共管理之道(循义利他)统御理财(包括生财用财)之术的公共管理领域.

    公共财政需求溢出财政本质财政逻辑财政事权

    财政省直管县对县级财政收支平衡的改革效应——对地方财政安全的一种解释

    叶杰
    3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财政安全是经济安全的基础和保障.财政省直管县改革是构筑县级财政安全防线的重要屏障,是解释中国地方政府财政安全的重要途径.本文选取山西省作为典型案例,以财政省直管县为准自然实验,考察了财政分权改革对县级财政收支平衡度的政策效应.采取倾向得分匹配与双重差分法相结合(PSM+DID)的方式,识别出改革对县级财政收支比的因果处置效应,并从社会资源整合能力机制、内部动力机制和外部压力机制三个角度验证了因果处置效应的内在机理.研究表明,财政省直管县改革显著提升试点县6个百分比的财政收支比,且政策效应具有滞后性和持续性.这一结论在通过改变计量方法、更换样本以及安慰剂检验后依然成立.本文从财政体制改革角度为认识地方财政安全提供了解释路径,为持续推进和深化财政省直管县改革提供了学理依据.

    财政安全财政分权省直管县财政收支平衡

    治理结构与基层政府财政重整行为

    李青庞伟
    48-63页
    查看更多>>摘要:财政重整是各国政府债务风险应急管理的主要措施,在债务风险超标或出现债务违约事件的情况下启动.2016年我国对地方政府推出了财政重整政策.本文基于"控制权"模型提出了四种类型的治理结构,考察了在不同的治理结构下,我国基层政府的财政重整行为及其差异.应用DSO范式的多案例研究方法,对四个债务风险超标县(区)的研究发现,当债务风险指标超标而需要降低时,处于高度关联型和激励关联型治理结构下的县级政府会采用政策规定的举措进行财政重整,属于"程式性应对".处于行政发包制和松散关联型治理结构下的县级政府,则会进行"变通性应对".此外,在财政重整终止后,部分县(区)的债务负担率、土地出让金和从市级政府获得的转移支付规模不降反增,说明财政重整并未能有效控制地方债务风险和促进地方财政可持续性.本文丰富了组织学视角下的地方财政管理研究,也为完善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控提供了有价值的政策建议.

    委托代理治理结构财政重整债务风险

    专题引论

    刘鑫
    64页

    政治动能:基层试点方案进入中央决策议程的机制分析

    刘鑫李雪王路昊
    6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层试点方案进入中央决策议程并非是自然而然的,而是经过基层精心策划和不断努力的结果,基层能动性的发挥具有驱动政策创设、局部政策试点和影响中央决策议程的作用.本文按照"概念构建—案例实证—框架生成"的逻辑,分析了试点方案通过基层自主助推,最终进入中央决策议程的完整过程机制,将个案分析辅以影子案例开展过程剖析与机制挖掘,归纳了政治动能概念的类型化及其现实表征.基于"科技界的小岗村"的知识产权权属改革个案分析,挖掘归纳出共识式动能、宣传式动能、结盟式动能、决策影响式动能四种政治动能的类型、特点和功能,剖析了基层试点政策方案之所以能够进入中央决策议程的关键内在能动性机制.研究发现,蕴含在基层自主创设政策行为和政策试点中的多种类型的政治动能以凝聚共识、扩大影响、获得认同和触发势能的方式影响基层试点政策方案进入中央决策议程.本文构建了政治动能作用于基层自主政策创设与试点行为的理论框架,提炼并丰富了中国公共政策研究的本土化表达.

    基层能动性试点方案政策创设政治动能知识产权

    积极抑或消极:基层治理中的干部污名、公共服务动机和行政绩效

    任兵陈志霞陈诚邓琼...
    82-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层干部素质关系到党的先进性引领和政府行为的合法性,进而影响到基层社会治理的成效.干部污名对基层干部素质的威胁在学界已达成基本共识,因而基层干部的"去污名化"理应成为实践界和学术界面临的共同命题.当前学界对干部污名的影响机理及其化解策略的探讨主要集中于宏观理论层次,而这一系列理论是否成立仍有待验证.综合"压力-应对"理论和自我认知评价理论,基于520名基层干部及其直接上级的两阶段匹配数据,本文得出如下结论:干部污名感会使基层干部的公共服务动机受损,致使其行政绩效受到影响;积极型干部污名化解策略会降低干部污名感对公共服务动机的负向影响,消极型干部污名化解策略则会增强这一负向影响.本研究从污名化解的策略视角丰富了干部污名的作用机理研究,进而夯实了干部污名研究的理论基础.另外,本研究结果对被污名化的基层干部选择何种化解策略、提升化解能力有重要的实践启发.

    干部污名干部污名化解策略公共服务动机行政绩效

    监督下乡、分责秩序与乡村关系重构

    卢丛丛
    10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转型背景下,监督下乡不断重塑基层治理的实践样态.伴随监督体系的层级扩大,监督的泛化、精细化以及问责强化,基于考核、督查与问责三位一体的监督机制高度强化,导致乡镇治理陷入"责能失衡"困境.为此,乡镇依托"分责"机制,也即通过党政统合的总体责任配置、行政包干的横向责任压实以及监督下沉的纵向责任下移,展开对此困境的应对实践治理.乡镇的分责实践塑造了以"分责秩序"为核心的乡村治理秩序,"分责秩序"的生成本质上是乡镇在监督问责的压力型体制下积极避责的结果.在此分责秩序下乡村组成紧密的"责任共同体",其区别于分利秩序所塑造的乡村利益共同体,成为新型乡村关系形态.乡村责任共同体相对有效地应对高压问责的多中心工作,但也造成了乡镇体制过热与村级组织行政化等意外后果.

    监督下乡责能失衡分责秩序避责乡村责任共同体

    医保差异化补偿政策能否推动社会就医格局秩序化?——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实证分析

    党秀云李霖
    117-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就医格局秩序化既是分级诊疗愿景的现实呈现,也是健康中国战略的焦点目标.作为引导居民就医行为的重要政策工具,医保差异化补偿政策的实际效果如何以及是否存在服务类型上的差异还缺乏足够的文献支持.通过对CHARLS数据的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医保差异化补偿政策推动了门诊而非住院就医格局的秩序化,且总体影响程度有限;政策设定的医保补偿标准与社会就医格局秩序化目标的结构性失配是限制政策效果的重要原因;政策对社会就医格局秩序化的推动作用在特定医疗服务类型中受到医疗服务能力的调节作用,政策效果的发挥还应考虑医保补偿标准与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匹配程度.研究结论为医保差异化补偿政策的完善和社会就医格局秩序化的实现提供了参考.

    医保差异化补偿社会就医格局就医机构选择分级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