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吴普特

双月刊

1000-7601

ghbjb@nwsuaf.edu.cn

029-87082121

712100

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1-14号信箱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Jour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 The Arid Area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的国内唯一集中反映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综合研究新成果、新理论、新技术的学术性刊物。现已发展成为我国“农学”、“农作物学”、“肥料学”核心期刊,被国内外多家重要数据库及文摘刊物收录。本刊在全国科技期刊排名中居第276位。刊物多次受到上级主管部门及专业学会的表彰,其中获国家科委、国家新闻出版署“优秀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玉米秸秆还田下深松年限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胡敏酸结构特征的影响

    高盼王宇先蔡姗姗徐莹莹...
    205-2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不同秸秆还田结合耕作措施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特征,基于6 a秸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对CK(不深松+不秸秆还田)、NFG(不深松+每年秸秆还田)、EFG(隔一年深松+每年秸秆还田)、TFG(隔两年深松+每年秸秆还田)和SFG(连年深松+每年秸秆还田)处理下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及胡敏酸(HA)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CK相比,EFG处理0~10 cm 土层的SOC、HA含量和PQ值分别显著增加25.23%、16.19%和 4.27%,FA 含量降低 4.55%.10~20 cm 土层,EFG 处理的 SOC 含量最高,较 CK 增加 13.18%;SFG处理的HA和FA含量较CK提高最多,增幅分别为13.27%和32.74%.通过HA三维荧光图谱发现,与CK(Ex/Em=270/455,270/460)相比,EFG(Ex/Em=280/455,270/465)处理下 0~10 cm 和 10~20 cm 土层中的 HA 荧光峰波长均有红移现象.土壤胡敏酸中包含两个组分,C1(Ex/Em=270/280)和C2(Ex/Em=440/515)同为类腐殖酸物质,胡敏酸整体腐殖化程度较高,结构较为复杂;其中EFG和TFG处理的C2组分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28.59%和31.38%.各处理的C1和C2组分Fmax值均较CK有所增加,即腐殖化程度增加.综上所述,EFG处理(隔一年深松+每年秸秆还田)通过提升土壤有机碳及腐殖酸类物质含量,增加腐殖化程度,加强了土壤的供肥能力,为黑龙江黑土区较佳的耕作技术措施.

    玉米秸秆还田深松土壤有机碳胡敏酸三维荧光光谱

    间作及减量灌溉对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互作效应

    殷民兴赵财葛丽丽程宝钰...
    214-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4年在甘肃省武威市设置的不同灌水水平与种植模式定位试验,设置两种灌水水平,即减量灌水(495 mm,I1)和传统灌水(540 mm,I2);3种种植模式,即玉米||豌豆(M || P)、单作豌豆(P)、单作玉米(M),测定土壤呼吸速率和N2O排放速率,并计算农田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全球增温潜势(GWP)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2021-2022两年结果表明:(1)I1和M || P处理均可显著降低土壤呼吸速率、N2O排放速率、CO2排放总量和N2O排放总量(P<0.05),且减量灌水与间作种植模式交互效应显著(P<0.05);与MPI2处理相比,MPI1处理使土壤呼吸速率、N2O排放速率、土壤CO2排放总量和N2O排放总量分别降低8.39%、33.12%、8.75%和32.84%.(2)I2处理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I1处理(P<0.05);不同种植模式下,整个生育期土壤温度整体表现为M>M || P>P;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呼吸速率和N20排放速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灌水水平对作物产量无显著影响(P>0.05),种植模式对作物产量影响显著(P<0.01),表现为M||P处理产量最高;减量灌水与种植模式交互效应对GWP和GHGI影响显著(P<0.05),MPI1处理较MPI2处理的GWP和GHGI分别降低9.45%和10.00%.在绿洲灌区,减量灌水结合玉米||豌豆种植模式能够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可作为河西灌区推广应用的种植模式.

    间作减量灌水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玉米豌豆

    秸秆还田对东北黑土水分特征及物理性质的影响

    郑洪兵罗洋隋鹏祥李瑞平...
    226-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秸秆还田对东北黑土水分特征及物理性质的影响,设置秸秆覆盖还田(FG)、秸秆翻埋还田(FM)和秸秆不还田翻耕(FD)3个处理,测定土壤含水量、水分特征曲线、容重、硬度、土壤三相比及结构稳定性等参数.结果表明:(1)秸秆覆盖还田可显著提高春季耕层(0~30 cm)土壤含水量,较秸秆不还田翻耕处理增幅为11.17%~150.84%;不同处理耕层土壤在水吸力中吸力段土壤含水量变化曲线平滑,秸秆覆盖还田处理具有较高的土壤持水性.(2)秸秆还田能显著提高土壤水分有效性,与秸秆不还田翻耕处理相比,秸秆覆盖还田处理0~10 cm 土层土壤田间持水量提高4.85%~11.03%,土壤凋萎系数提高10.85%~18.00%;秸秆翻埋还田处理0~10 cm 土层土壤重力水增加9.65%~80.73%.秸秆翻埋还田提升了 土壤供水能力,土壤比水容量较秸秆不还田翻耕处理增加4.8%~10.0%.(3)与秸秆不还田翻耕处理相比,秸秆还田降低了收获后土壤紧实度,降低幅度为0.18~0.31 MPa;秸秆覆盖还田增加表层土壤容重,降低土壤孔隙度,促进三相结构趋于合理,显著增加土壤结构稳定性.(4)皮尔森相关分析表明,三相比R值与结构距离(r=0.73*)、土壤容重(r=0.70*)相关性显著,在一定范围内三相比R值的增加有利于改善并促进土壤结构稳定.综上可知,东北黑土农田实施秸秆还田是提高春季土壤含水量、增强土壤持水性、提升土壤供水能力、调节土壤紧实性、调控土壤三相比、改善土壤结构和提高土壤宜耕性的有效措施.

    秸秆还田黑土水分特征土壤结构三相比R值

    附球属真菌DT-014对杂草的致病性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朱海霞
    237-241,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鹞子沟自然发病的大刺儿菜叶片中分离出的附球属真菌DT-014为研究对象,通过发酵喷雾法接种测定其对4种盆栽杂草猪秧秧(Galium spurium L.)、藜(Chenopodium album L.)、冬葵(Malva ver-ticillate L.var.crispa)、密花香薷(Elsholtzia densa Benth.)的致病性和 5 种作物蚕豆(Vicia faba L.)、豌豆(Pisum sativum L.)、青稞(Hordeum vulgare L.)、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油菜(Brassica napus L.)的安全性,并通过单因素试验,以菌落直径和其孢子悬浮液OD600值为测量标准,探究菌株DT-014的最适生长培养基、碳源、氮源、固态发酵基质.结果表明,DT-014对藜(C.album)和猪秧秧(G.spurium)致病力较强,其次为密花香薷(E.densa),对冬葵(M.crispa)致病力最低.DT-014 对于小麦(T.aestivum)、蚕豆(P.sativum)、青稞(H.vulgare)、豌豆(P.sativum)相对安全,对油菜(B.napus)有轻微影响.DT-014的最适培养基为蛋白肺培养基,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酵母膏,最适固态发酵基质为大豆粉.

    微生物除草剂附球属真菌杂草致病性作物安全性最适培养基

    基于简单气象因子的干旱指数计算及其适用性分析

    刘爽范兴科
    242-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建立可对短期干旱进行合理监测表征的气象干旱指数,从气象干旱发生的机制——水分供需矛盾(主要为降水量与蒸散量两大因素)出发,以旬尺度的蒸散缺水量占需水量的比值定义一个气象干旱指数——缺水度指数(WSI),潜在蒸散量(PET)采用气温(T,℃)及相对湿度(RH,%)两大极易获取的气象因子计算,同时利用陕西省30个气象站点2000-2020年的逐日气象观测资料分析WSI的适用性特征.结果表明:在不考虑风和大气压的影响条件下,相对于Penman-Monteith方程,基于T和RH估算PET误差较小,均方根误差(R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AE)均值分别为1.17 mm和0.82 mm,但62.1%的数据计算结果偏小,部分站点80%以上数据偏小.对陕西省不同区域近年来旱情发展变化的研究表明,WSI能够识别出陕西省旱情易发区域及时段,同时对于短期干旱事件具有较强的识别能力,较MCI指数能够更快地捕捉旱情发生,同时更加灵活简便,可以应用于气象干旱的监测预报和评估.

    气象干旱气温相对湿度缺水度指数(WSI)陕西省

    基于TVDI的攀西地区干旱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邓锦山李卓蔓陈尚书陈玥...
    252-260,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MODIS地表温度数据(LST)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构建Ts-NDVI特征空间,通过计算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详细分析了攀西地区2001-2020年干旱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从时间角度来看,20年间攀西地区TVDI年均值介于0.5481~0.5820,以-0.0001·a-1速率缓慢减小,且在2001年和2009年出现大范围中旱.季节性干旱特点表现为冬干春旱,各季TVDI均值分别为冬季0.5618、春季0.6058、夏季0.5590、秋季0.5365,表明冬、春两季较夏、秋两季更容易形成干旱.TVDI月均最大值出现在5月份,为0.6089;最小值出现在9月份,为0.5204;每年2-6月以中旱为主;7月起旱情减轻,转为轻旱;10月起旱情逐渐加重.(2)从空间角度来看,攀西地区旱情变化趋势南北差异明显,南部干旱发生的频率和范围大于北部地区,呈现出中部、南部及西南部高,北部、西北部及东北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3)从典型干旱年份来看,攀西地区2001年、2006年和2011年春旱耕地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其中,受中旱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攀西北部和中部;而受重旱的耕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攀西西南部.研究结果表明,2001-2020年攀西地区旱情稍有缓解,不同季节间干旱差异性较大,干旱范围以攀西中部和南部为主.

    干旱遥感监测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时空变化攀西地区

    基于介电频谱特征参数的红壤干旱指标评价研究

    王海军徐兴倩屈新赵熹...
    261-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获取红壤含水量对电磁波介电频谱的响应特征,探讨介电频谱特征参数作为红壤干旱评价指标的可行性,以红壤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体积含水量红壤的频域介电谱(FDS)试验,提取介电谱特征曲线积分值,分析介电频谱特征参数与体积含水量的相关性,结合国家《农业干旱等级》标准提出基于介电频谱特征参数的红壤干旱评价指标.结果表明:红壤介电常数实部和虚部均随着介电频谱频率的增大而逐渐减小,两者与体积含水量均呈正相关关系;介电损耗因数随频率变化具有波动性,且体积含水量越小波动性越强,总体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通过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介电频谱特征参数与体积含水量的量化关系,采用细菌觅食算法确定最优的模型系数,拟合精度均大于0.95;基于介电谱特征参数建立红壤干旱指标评价模型,预测值与标准值之间的误差均为±1%左右.该模型能有效地评价红壤干旱程度,可为红壤区域性农业干旱调查、评估及预警提供参考指标.

    红壤频域介电谱特征参数体积含水量干旱指标

    分叉角与回转半径对双向流道灌水器水力性能影响模拟研究

    王亚林符剑平吕从聪钟韵...
    270-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双向流道灌水器水力性能,将其结构单元作为研究对象,以分叉角和回转半径两个结构参数为影响因素,采用正交试验设计16种结构参数组合方案,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Ansysfluent对流道内部流体的流动状态进行数值模拟,通过量纲分析建立流道结构参数与流道单元局部水头损失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双向流道单元局部水头损失与分叉角、回转半径和流道流速有关,分叉角与局部水头损失呈负相关关系,回转半径和速度与局部水头损失呈正相关关系;当入口流速为固定值时,分叉角为32.4°、回转半径为1.72 mm,流道单元局部水头损失最大;当设置10个流道单元时,交叉排列方式组合的灌水器流态指数较优.

    滴灌灌水器双向流道局部水头损失数值模拟量纲分析

    巴旦木分级破壳机设计与试验

    刘旋峰周欣张丽杨会民...
    278-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巴旦木破壳机械生产效率低、破壳率低和核仁损伤量大等问题,通过研究坚果破壳原理,选用适宜机械加工的大巴旦木('莎车3号')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巴旦木分级破壳机,同时进行巴旦木尺寸、破壳力加载方向及加载速度、巴旦木含水率的物料特性分析.结果表明:破壳机破壳辊间隙和含水率对巴旦木破壳力和变形量影响显著.使用试验法优化了巴旦木分级破壳机构工作参数,当两轧辊间距离调整为Ⅰ级14 mm、Ⅱ级13 mm和Ⅲ级12 mm,含水率控制在9.8%~10.5%范围内,转速为1 000 r·min-1时,测得平均破壳率为95.57%,平均破损率为3.37%,满足实际生产需求.

    巴旦木分级破壳力学特性破壳率破损率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24新年寄语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