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干旱气象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干旱气象
干旱气象

张书余

季刊

1006-7639

GSQX@chinajournal.net.cn

0931-4670216-2270

730020

兰州市东岗东路2070号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

干旱气象/Journal Journal of Arid Meteorolog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有关干旱气象的最新研究成果、发展动向和趋势;气象科学各学科具有创造性的论文;有推广价值的技术经验;综合评述国内外气象科技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有关气象科技等方面的短论和技术报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干旱灾害的时空变化及其与直接经济损失的关联性研究

    陈逸骁岳思妤夏雯雯
    485-4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灾害对我国社会经济造成重大影响,且干旱强度和致灾性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研究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关联的经济损失对未来旱灾损失预估、区域干旱灾害风险管理和抗旱资源配置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61-2022年中国(港、澳、台地区除外)及不同省(市、区)气象干旱综合指数和2001-2022年干旱灾害损失数据,分析干旱的时空变化及其周期性特征,并探究干旱灾害与经济损失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我国干旱强度具有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趋势,年平均干旱强度存在2 a周期性振荡特征,季风期干旱强度存在9 a和19 a的显著周期变化;干旱强度具有"南强北弱"的分布特征,南方3个干旱强中心分别位于西南地区、黄淮中部以及华南东南部.进入21世纪后,我国农作物干旱受灾面积、绝收面积、受灾人口及直接经济损失整体呈减少态势,但东北和西南地区干旱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较突出.不同省(市、区)干旱灾害与直接经济损失的关联程度不同,南方地区受干旱灾害影响更大,尤其是长江流域中部,干旱强度与经济损失关系紧密.此外,不同地区因干旱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不仅受干旱强度和干旱频次影响,也与农作物种植面积、抗旱能力以及人口和环境等因素相关.

    中国干旱灾害时空变化直接经济损失关联性

    2023年《干旱气象》优秀审稿专家(排名不分先后,按姓氏字母排序)

    497页

    吉林省玉米干旱风险对产量的影响分析

    穆佳吴迪刘洋王冬妮...
    498-5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候增暖背景下,干旱对吉林省玉米生产影响最大,准确评估玉米干旱风险,能够为保障吉林玉米生产安全提供科学参考.基于吉林省1961-2020年逐日气象数据、玉米发育期和产量资料,构建干旱风险指数,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探讨其与相对气象产量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吉林省玉米各发育阶段干旱风险指数由西北向东南递减,播种至出苗期干旱风险最高,乳熟至成熟期干旱风险最低.干旱风险指数与相对气象产量呈负相关关系,且在抽雄至乳熟期相关系数绝对值最大.吉林西部最大综合干旱风险指数普遍在2.5以上,能够造成7成玉米减产;吉林中部最大综合干旱风险指数在2.0左右,灾损率可达5成.在吉林省西部和中部,抽雄至乳熟期干旱风险指数、综合干旱风险指数与相对气象产量均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关系.当综合干旱风险指数较小(0.0~2.0)时,相对气象产量正负值不确定性较大.当综合干旱风险指数较大(2.0~4.0)时,相对气象产量呈明显下降趋势,玉米灾损率明显增大.

    干旱风险指数相对气象产量灾损率玉米吉林

    《干旱气象》2021、2022、2023年度优秀论文

    506页

    2024年4-6月我国区域性高温干旱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颜鹏程李忆平曾鼎文王丽娟...
    507-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气候变暖的严峻形势下,区域性高温干旱事件愈发频繁,对生态环境、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生命健康构成重大威胁.2024年4-6月,我国华北、西北及西南地区再度遭遇高温干旱侵袭,农业生产遭受明显损失.本研究综合多种数据资料剖析上述3个区域高温干旱事件的演变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干旱主要发生在4月,而华北和西北地区自4月起旱情显现、5-6月旱情逐渐加剧(强度增强、范围扩大).伴随旱情加剧,区域最高气温异常范围明显扩展,西北地区高温日数创历史新高,5月最高气温达到峰值,较旱情最为严重的6月提前一个月;西南和华北地区高温接近历史极值.进一步分析表明,华北地区干旱主要受太平洋地区环流调控,而高温则主要受低纬度太平洋环流及西太平洋暖池影响;西北地区的干旱主要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北半球极涡密切相关,高温则主要来自北大西洋的影响;西南地区高温干旱的成因更为复杂,但主要聚焦于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和低纬度太平洋、印度洋.从大气环流和水汽输送的角度审视,华北和西北旱情的主导因素为大陆高压的发展和维持,而西南地区的干旱则受偏北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引导,致使来自印度大陆的干热气流控制这一区域,造成水汽辐散,进而引发高温干旱灾害.

    2024年春夏高温干旱气候指数环流异常

    我国干旱半干旱区近60a气象干旱气候特征分析

    李春华朱飙杨金虎黄鹏程...
    519-526,5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我国干旱半干旱区连续无雨日气候特征的变化趋势,利用该区域74个气象站1961-2022年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对研究区连续无雨日变化特征及其在1961-1990年和1991-2020年前后两个时段的差异等进行分析,重点关注16 d及以上连续无雨日,并将16~25 d、26~40 d、41~60 d、60 d以上连续无雨日分别定义为轻旱、中旱、重旱和特旱.结果表明:我国干旱半干旱气候区16 d及以上连续无雨日的发生次数和日数存在明显差异,尤其是重旱、特旱对应的连续无雨日发生次数和日数,干旱区分别是半干旱区的2.0倍与6.0倍左右;1991-2020年与1961-1990年相比,研究区西部不同等级气象干旱发生次数明显减少,而中东部有所增加;研究区西部不同等级干旱发生日数同样减少明显,中部轻旱和中旱发生日数减少,而重旱和特旱发生日数有所增加;研究时段内,该区域绝大部分气象站点不同等级干旱发生次数和日数均未发生突变.

    干旱半干旱区长历时气象干旱气候特征突变分析

    基于CWSI的广东省干湿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王敏陈晓旸刘艳群梁健...
    527-5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广东省的干湿演变规律对加强水资源利用和维持生态环境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1-2021年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卫星蒸散遥感数据和86个国家气象站气温等观测数据,以作物缺水指数(Crop Water Stress Index,CWSI)为指标,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贡献度分析方法,探讨广东省干湿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主导气象因素.结果表明,广东省年CWSI呈显著下降趋势(-2.8×10-3 a-1),四季中冬季下降趋势最明显(-7.0×10-3 a-1),其次为秋季和春季,夏季最弱.空间分布上,年CWSI东南高(干)、西北低(湿).广东北部、珠三角和西部部分地区的CWSI变异程度较低,肇庆和广东东部沿海地区则较高.四季中,广东西部CWSI值的变异程度普遍较低.相对湿度的变化是广东省CWSI趋势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影响了44.19%的站点,其次是风速(22.09%)、气温(18.61%)和日照时数(15.11%).

    MODIS作物缺水指数干湿变化广东省

    近60a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趋势及2023年特征分析

    张存杰张思齐宁惠芳
    536-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不同区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变化规律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我国防灾减灾能力和有效应对气候变化风险.利用我国均一化的2 254个气象观测站逐日观测资料,分析评估近60 a和2023年我国及其各区域(未包含港澳台地区)发生的极端高温、极端低温、极端干旱、极端降水和极端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简称"极端事件")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961年以来,我国极端事件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1970-1990年代初下降趋势明显,1990年代后期以来增加趋势明显;极端高温事件呈显著增加趋势,进入21世纪后增加趋势更加明显;极端低温事件呈减少趋势;极端降水事件总体呈增加趋势;极端干旱事件呈下降趋势且阶段性特征明显;近60 a来受台风影响出现的极端风速和降水事件呈减少趋势,主要由极端台风风速事件减少造成,而极端台风降水事件呈缓慢上升趋势.2023年我国极端事件每站平均发生139次,比气候平均值偏多28.3%.其中,极端高温事件平均发生79次(偏多76.8%),为1961年以来历史最多年;极端低温事件平均发生20次(偏少23.8%);极端降水事件平均发生14次,极端干旱事件平均发生26次,都接近常年平均值;极端台风事件平均发生0.41次(偏多4.2%),主要以极端台风降水事件为主.2023年极端事件主要出现在西南地区、江南西部、华南西部、西北地区中部和北部、内蒙西部、京津冀等地,其中四川东部、贵州南部、甘肃西部、内蒙西部等地超过200次.极端事件增多的主要原因是极端高温事件和极端干旱事件增多.综合等级指数分析表明,极端事件高危险区域主要位于南方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近60 a综合等级指数增加的区域主要位于西南地区到东北地区南部这个过渡带上.2023年高危险区域主要出现在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中北部.

    近60a2023年中国区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长江中游夏季高温异常的大气环流和海温特征

    陈笑笑黄治勇秦鹏程夏智宏...
    553-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变暖加剧了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性和极端天气的频发,"热岛效应"和高温热浪的叠加,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和经济生产造成巨大损失,本文利用1971-2022年长江中游234个站点日降水量和最高气温数据、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海表温度(简称"海温")资料,分析夏季高温异常年的大气环流特征及其与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近52 a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长江中游夏季高温日呈显著增加趋势,年均高温日为19 d.其中,2022年高温日数最多达74 d,与近30 a气候态平均相比,距平百分率高出163%,1987年高温日最少仅5 d.夏季高温日偏多年,在副极地波导的遥相关波列影响下,东亚大陆高压增强,反气旋性环流控制长江中游地区,同时东亚夏季西风急流位置偏北,促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强烈的下沉运动抑制低层对流发展,辐射增温作用明显.高温日数与赤道北印度洋、北大西洋和中低纬西太平洋海温,尤其是夏季海温呈正相关关系,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呈负相关.从前冬开始赤道北印度洋和北大西洋海温持续偏高,中低纬西太平洋海温逐渐开始升高,同时夏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呈异常La Niña状态,有利于长江中游夏季高温日异常偏多.

    高温日数长江中游大气环流海温异常

    汉江流域2021年伏秋连汛降水季内差异特征及成因分析

    肖莺高雅琦杜良敏任永建...
    563-5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江流域是中国重要的调水水源区,研究其降水特征对防涝抗旱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汉江流域62个国家气象站降水资料及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百分位数、相关分析和T-N波作用通量,探讨了2021年伏秋(8-10月)连汛期间汉江降水的季内差异特征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2021年伏秋期间,汉江上游流域出现破纪录降水,极端性强、总量大.降水在伏夏和秋季两个时段均偏多,但秋季的多雨区位置更偏北.伏夏期间,北大西洋经西伯利亚向东频散的Rossby波使得欧亚上空维持"两槽两脊",冷空气较强,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强势西伸,通过西南和偏东两支通道向北输送暖湿水汽;冷暖空气在高空急流南侧对峙并辐合上升,导致降水异常偏多.秋季,北太平洋频散的Rossby波使得欧亚上空维持"两槽一脊",冷空气较弱;副高断裂导致水汽通道偏南,高空急流北抬使冷暖空气辐合上升位置偏北,造成雨区偏北.2021年汉江流域伏夏降水异常受热带东大西洋海温正异常影响,秋季受赤道中太平洋冷海温影响.

    伏秋连汛季内差异T-N波作用通量热带海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