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干旱区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干旱区研究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中国土壤学会
干旱区研究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中国土壤学会

李彦

双月刊

1001-4675

azr@ms.xjb.ac.cn

0991-7885364

830011

新疆乌鲁木齐市北京南路818号

干旱区研究/Journal Arid Zone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刊载我国干旱区的水、土、生物、气候四种可再生资源的原始创新的学术论文、研究成果、考察报告、学术动态等文章为主要内容。几十年来,对我国干旱区气候、生态与环境的本底情况、利用、保护作出了贡献。可供与干旱区有关的科技人员、大专院校生物系、地理系、资源环境系等的师生阅读,也可供我国干旱区各级党政决策部门参考。已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为统计源;被清华大学主持的全国高校系统对全国科技期刊评比中评为核心期刊;并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在新疆科技期刊评比中多次获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疆野苹果幼苗生长及生物量分配对降水量和降水间隔时间的响应

    张宗芳徐将师小军
    102-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不同降水量和降水间隔时间对新疆野苹果幼苗生长的影响,根据试验地多年年均降水量和降水间隔时间,设置3个降水量梯度[W(月平均降水量)、W-(月平均降水量减少15%)和W+(月平均降水量增加15%)]和2个降水间隔时间[T(降水间隔时间为4d)和T+(降水间隔时间为8d)]进行野外控制性试验.研究表明:(1)相同降水间隔时间处理下,幼苗基径、叶片数、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随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2)相同降水量处理下,T+处理能促进主根生长,增加根冠比;(3)与W处理相比,W+处理的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相对生长速率分别平均提高了55.42%、20.75%和34.43%.延长降水间隔时间促进新疆野苹果幼苗根的生长和地下生物量的积累,在一定降水范围内增加降水量可促进其幼苗的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

    新疆野苹果降水量降水间隔时间幼苗生长

    山西省林地扩展优先区识别

    孟娜张颖
    111-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过去70 a我国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展开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并取得显著成效,由于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影响,导致局部地区造林失败.虽然在干旱地区造林的潜力被得到认可,但是造林具体应集中在哪些微观地区尚未可知.本文以黄土高原典型区域山西省为例,构建宜林地识别框架,利用PLUS模型和马尔可夫链模拟2030年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林地扩张、林分内部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当前山西省林地增长空间为5.38%,且东南部为主要潜在增长区,中西部林地边缘存在有林地退化的可能,而北部林地破碎化程度较高;林分内部互相转换频率较高;按扩张潜力,依次为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其他林地.本研究可为山西省植树造林有效管理和森林固碳水平提升提供参考.

    PLUS模型马尔可夫链植树造林场景模拟优先区识别干旱半干旱地区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的黄土高原草地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格局及未来演变趋势模拟

    刘欢欢陈印刘悦刚成诚...
    123-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确估算草地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是了解草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和科学评估草地对气候变化响应与适应机制的关键.以黄土高原草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基于1788个草地生物量数据及19个环境因子数据(包含气候、植被、土壤和地形因子),利用随机森林模型模拟了2002—2020年黄土高原草地NPP的时空动态,并估算了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hared Socioeconomic Pathway,SSPs)4个未来气候情景下,黄土高原草地NPP的未来演变趋势.结果表明:(1)随机森林模型的模拟精度较好,可用于黄土高原草地NPP估算;(2)黄土高原草地NPP在空间上整体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年均值为276.55 g C·m-2,其中陕西关中地区草地NPP最高;(3)2002—2020年,黄土高原草地NPP总体呈现增加趋势,其中55.01%的区域草地NPP增加,主要集中在陕西关中地区、甘肃西部地区以及山西北部地区;(4)在气候暖湿化背景下,到本世纪末,黄土高原草地NPP均呈增加趋势,其中SSP585情景下草地NPP增加最多,SSP126情景下增加最少.利用随机森林模型能够较好模拟黄土高原草地NPP时空格局及未来演变趋势,为黄土高原草地生态系统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草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随机森林共享社会经济路径黄土高原

    山西黄河流域"三生"空间重构和降水变化对产水服务的影响

    姬倩倩潘换换吴树荣武志涛...
    132-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西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与化工基地,近年来,一直面临着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等问题,研究该区域的产水服务可以为黄河流域能源化工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本文从降水变化和"三生"空间重构的视角出发,基于InVEST模型和情景模拟法,分析了2000—2020年"三生"空间变化和降水变化对流域产水服务的影响.结果表明:山西黄河流域"三生"空间整体呈现出生态>生产>生活的空间格局,生态空间面积略有减少,农业生产用地缩减明显,工矿生产、城镇生活及乡村生活用地面积增幅明显.2000年山西黄河流域的平均产水量为89.57 mm,2020年平均产水量为138.01 mm,2000—2020年产水量有所增加;通过不同情景分析表明降水变化对产水量变化的贡献率为80.4%,"三生"空间变化对产水量的贡献率为19.6%.

    三生空间产水服务黄河流域山西

    林分密度和种植点配置对梭梭人工林防风效应的影响

    牛丹妮韩蓉马瑞王振亭...
    143-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不同密度和种植点配置对梭梭人工林防风效应的影响,为优化干旱区防风固沙林结构提供科学依据.以梭梭为原型,利用仿真植物设计了3种密度、4种种植点配置的品字形林带,编号与对应植株的株行距分别为A:17 cm×17 cm,B1:34 cm×17 cm,B2:17 cm×34 cm,C:34 cm×34 cm,通过风洞模拟试验,对林带在密度和种植点位发生变化时的流场和防风效应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A、B1、B2、C林带的风速减速区(U/U0<1)的面积分别占流场总面积的78.06%、70.41%、74.36%和82.80%;弱风区(U/U0<0.4)的面积分别占流场总面积的22.46%、0.73%、5.91%和0;(2)林分密度越大,冠下平均风速越小,但林带后近地层风速恢复越快,A、B1、B2、C林带的最小风速点分别在带后的11H、15H、15H和20H处(H为树高);(3)4个林带防风效应从大到小的排序为A>B2>B1>C,林带防风效应与林分密度间为非线性关系,林带在带后近地层风速降幅的比例关系为A:B:C≈6:3:2.具体造林时,应根据土壤水分承载力确定造林密度,在此基础上,优先选用"小株距,大行距"的种植点配置方式.

    防风固沙林梭梭密度种植点配置流场防风效应风洞模拟

    干旱区绿洲膜下滴灌棉田蒸散发

    刘延雪乔长录
    152-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蒸散发是干旱区农田水循环过程中水分消耗的主要途径,对研究气候变化下干旱区农田耗水规律和制定科学的灌溉制度有重要作用.连续3a利用大型称重式蒸渗仪监测滴灌棉田蒸散发,设置覆膜与不覆膜对比试验,研究蒸散发过程,分析覆膜和气象因素对蒸散发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棉花整个生育期内,覆膜与不覆膜滴灌棉田的平均蒸散量分别为292.15 mm和429.22 mm,膜下滴灌的种植方式可以降低31.93%的蒸散量.(2)蒸散量和蒸散强度在不同生育阶段的大小关系:花铃期>蕾期>吐絮期>苗期.(3)滴灌棉田在00:00—08:00进行凝结,在08:00—23:00进行蒸散发,蒸散量在午后达到最大值,苗期最大值出现最早,花铃期最大值出现最晚.(4)蒸散发与风速、辐射、气温呈正相关;与湿度和气压呈负相关.(5)降雨会促进滴灌棉田蒸散发.总体而言,覆膜可以减少水分蒸散发,有助于提升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水分利用效率.

    蒸散发滴灌棉田蒸渗仪干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