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干旱区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干旱区研究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中国土壤学会
干旱区研究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中国土壤学会

李彦

双月刊

1001-4675

azr@ms.xjb.ac.cn

0991-7885364

830011

新疆乌鲁木齐市北京南路818号

干旱区研究/Journal Arid Zone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刊载我国干旱区的水、土、生物、气候四种可再生资源的原始创新的学术论文、研究成果、考察报告、学术动态等文章为主要内容。几十年来,对我国干旱区气候、生态与环境的本底情况、利用、保护作出了贡献。可供与干旱区有关的科技人员、大专院校生物系、地理系、资源环境系等的师生阅读,也可供我国干旱区各级党政决策部门参考。已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为统计源;被清华大学主持的全国高校系统对全国科技期刊评比中评为核心期刊;并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在新疆科技期刊评比中多次获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科尔沁沙地油松固沙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功能

    高海燕张胜男杨制国张雷...
    118-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不同林龄油松固沙林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功能与土壤化学性质、酶活性的关系,为油松固沙林合理经营和管护提供理论依据。以科尔沁沙地流动沙地为对照(0 a),选择固沙18 a、34 a、48 a、56 a油松林地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类群差异。结果表明:(1)从油松固沙林土壤中获得2517个OTU,隶属于真菌的14个门、48个纲、127个目、286个科、579个属;优势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47。91%~67。34%)、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18。45%~43。70%)和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1。41%~8。36%);优势属为Biap-pendiculispora、硬皮马勃属Scleroderma、棉革菌属Tomentella、Knufia、糙缘腺革菌属Amphinema。(2)由韦恩图和NMDS分析表明,造林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影响较大,各林龄土壤真菌丰富度(ace指数、chao指数)显著增加(P<0。05),且与有机质、全氮、全磷、脲酶、脱氢酶、过氧化氢酶、中性磷酸酶、蔗糖酶、中性蛋白酶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3)真菌群落主要以共生营养型和腐生营养型为主,造林后共生营养型相对丰度均较对照增加,腐生营养型相对丰度较为稳定。造林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功能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丰富了固沙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研究内容,为科尔沁沙地油松固沙林土壤健康评价提供依据。

    科尔沁沙地油松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生态功能林龄

    荒漠-绿洲过渡带典型固沙植物根区土壤优先流特征

    杨鹏华胡广录李昊辰樊亚仑...
    127-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以荒漠-绿洲过渡带3种典型固沙植物泡泡刺、梭梭和沙拐枣作为研究对象,在入渗水量分别为10 L、15 L和20L条件下(模拟小雨、中雨和大雨),采用野外染色示踪方法与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分析染色图像垂直和水平剖面优先流分布规律和特征参数,选取特征参数作为评价指标,通过均方决策法探明典型固沙植物根区土壤优先流发育程度,为荒漠-绿洲过渡带固沙植被恢复及水资源有效利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1)荒漠绿洲过渡带固沙植物根区存在土壤优先流现象,且主要类型为孔隙流,固沙植物种类不同,其根区优先流的垂直和水平分布特征也不同,但随着入渗水量的增加,优先流均发生侧向入渗。(2)在不同入渗水量条件下,3种固沙植物根区土壤染色面积比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非线性减小趋势,梭梭和沙拐枣根区土壤染色面积比曲线变化呈"S"型,且水分呈非均匀下渗现象。(3)优先流评价指数PFI由大到小为梭梭(0。685)、泡泡刺(0。543)、沙拐枣(0。502),梭梭根区土壤优先流发育程度最高。

    荒漠-绿洲过渡带固沙植物土壤优先流染色示踪实验

    基于高光谱反射特征的荒漠类型可分性评价

    刘志飞杨雪梅王景瑞黄轲盼...
    141-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采用裸土高光谱反射曲线细节所提取的特征变量评价不同荒漠类型可分性,选择石羊河下游盐漠、砾漠、泥漠和沙漠为研究对象,运用累积差值、一阶微分、包络线去除、植被指数计算、主成分分析法等,辨别不同荒漠类型的高光谱反射特征,提取关键分类变量,量化不同荒漠类型区分度。结果表明:(1)各荒漠类型在446~600 nm和2150~2285 nm处存在差异明显的吸收谷。(2)Carter指数1、绿度指数(GI)、绿色归一化植被指数(GND-VIh2)等在不同荒漠类型间存在显著差异。(3)改进叶绿素吸收指数(MCARI)、土壤调整植被指数(SAVI)、2265 nm与1790~1810 nm反射率在主成分指标构建中的权重值较大。(4)各荒漠类型区分度:沙漠&盐漠>沙漠&泥漠>泥漠&盐漠>砾漠&盐漠>沙漠&砾漠>泥漠&砾漠。研究结果可为西北干旱区荒漠遥感监测提供地面验证和数据支持。

    荒漠土壤高光谱特征波段特征提取主成分分析类别可分性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境质量时空演变与情景模拟

    张莹赵媛媛刘如龙王岳...
    154-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脆弱区生境质量变化过程及未来情景格局对于研究区生态环境科学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土地利用数据、FLUS-InVEST模型及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2000-2020年生境质量时空格局,并对2040年生境质量进行多情景模拟。结果表明:(1)草地是研究区的主要土地类型,占比超过41%。2000-2020年研究区耕地变化最为显著,面积减少10157 km2,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有所增加。(2)研究区东南边界生境质量相对较高;2000-2020年平均生境质量变化不大,但生境质量较低等级和较高等级的面积分别增加2281 km2和1375 km2,退化度较高的研究区则呈现为点状集中分布在部分建设用地上。(3)2040年各情景下生境质量呈现出向好趋势,但生态保护情景下生境质量提升最为显著,较高等级面积较2020年增加2514 km2。建议未来土地利用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需重点关注内蒙古东南部、河北北部等生境质量低的区域。

    生境质量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时空格局

    WOFOST伴随率定三温模型的玉米农田遥感蒸散发估算方法

    冯克鹏许德浩庄淏然
    166-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遥感蒸散发模型估算实际蒸散发量的方法已被广泛使用,但精度提升仍是研究热点。作物生长模型在模拟作物蒸腾方面具有良好的机理性和精度。本文结合WOFOST作物生长模型和三温遥感蒸散发模型,提出了一种新的玉米农田遥感蒸散发估算方法。核心思路是本地化WOFOST模型,在验证其模拟精度后,利用其模拟的作物蒸腾数据,构造伴随率定函数,率定三温模型的蒸腾组分,然后合并率定后的土壤蒸发组分,得到玉米农田实际蒸散发估算值。以涡度相关系统观测的实际蒸散发量为参照,评估了该方法的估算精度和适用性。结果表明,未经率定的三温模型蒸散发、作物蒸腾和土壤蒸发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1、0。71、0。12,均方根误差为1。76 mm·d-1、1。91 mm·d-1、3。02 mm·d-1,纳什效率系数均为负。仅率定土壤蒸发后,相关系数提高至0。77,但误差仍然较大(1。91 mm·d-1),纳什效率系数为-0。74。利用WOFOST模拟的作物蒸腾率定三温模型后,估算值与实际观测的相关系数显著提高至0。89,均方根误差降至0。65 mm·d-1,纳什效率系数达到0。79,表明该方法有效提高了三温遥感蒸散发模型的估算精度,并对其他遥感蒸散发模型的精度提升具有参考意义。

    时间序列谐波伴随率定函数k-means++聚类作物生长模型蒸散发

    新疆耕地利用碳源/汇效应时空演变特征及其贡献因子

    吕宁国语彭琴尹飞虎...
    179-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新疆耕地利用碳效应的长周期时空变化特征,准确评估其固碳增汇潜力,本文通过收集1991-2021年的新疆农业数据,采用碳吸收和排放系数法,测度分析新疆耕地利用过程碳排放量、碳吸收量、碳汇量的时序动态,并利用莫兰指数、标准差椭圆和重心迁移分析耕地碳效应的空间分异、自相关性和演变特征,并揭示了其主要贡献因子。结果表明:(1)新疆耕地的碳吸收量远超碳排放量,总体表现为强的碳汇效应,且随时间推移碳汇能力呈增强态势,由1991年的830×104 t增长至2021年的3429×104 t。(2)强碳汇区域主要分布在耕地面积大且以种植玉米、小麦、棉花为主的生产区。(3)在县域尺度上耕地净碳汇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过去30a耕地碳汇的重心总体上呈现由西南向东北迁移趋势,但仍集中于南疆的阿克苏地区。(4)施用化肥、机械作业、灌溉和农膜是主要的碳排放来源,其中,化肥和农膜投入对耕地碳排放贡献呈增加趋势。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可通过适度增加耕地面积、扩大南疆棉花和粮油作物种植布局、因地制宜推广麦后复播玉米、大豆、棉花提高复种指数、加大绿色农资物品投入等措施,在提高耕地产能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增强新疆耕地利用的碳汇效应。

    新疆耕地碳源/汇效应莫兰指数标准差椭圆重心迁移轨迹模型时空演变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