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干旱区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干旱区研究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中国土壤学会
干旱区研究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中国土壤学会

李彦

双月刊

1001-4675

azr@ms.xjb.ac.cn

0991-7885364

830011

新疆乌鲁木齐市北京南路818号

干旱区研究/Journal Arid Zone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刊载我国干旱区的水、土、生物、气候四种可再生资源的原始创新的学术论文、研究成果、考察报告、学术动态等文章为主要内容。几十年来,对我国干旱区气候、生态与环境的本底情况、利用、保护作出了贡献。可供与干旱区有关的科技人员、大专院校生物系、地理系、资源环境系等的师生阅读,也可供我国干旱区各级党政决策部门参考。已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为统计源;被清华大学主持的全国高校系统对全国科技期刊评比中评为核心期刊;并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在新疆科技期刊评比中多次获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MixSIAR和IsoSource模型对比分析天山北坡不同灌木的夏季水分来源

    李红梅巴贺贾依娜尔·铁木尔别克常顺利古丽哈娜提·波拉提别克...
    445-4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旨在为量化植物水分来源选取模型时提供一定参考.结合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量化植物水分来源的常用方法主要有MixSIAR模型和IsoSource模型,不同模型的量化结果各不相同,存在差异,择优选取模型对减少结果的不确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天山北坡山前灌木带两种优势树种黑果枸子(Cotoneaster melanocarpus)和异果小檗(Berberis heteropoda)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19年和2021年7-9月测定了植物木质部水和潜在环境水源的稳定氢氧同位素组成,运用MixSIAR和IsoSource模型分别量化植物水分来源,对比分析两种模型的计算结果,根据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和参数R对模型量化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两种模型对植物主要潜在水源的量化结果存在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与两种模型的计算原理不同有关.(2)两模型量化得到植物主要潜在水源一致的前提下,IsoSource模型量化的结果数值大于MixSIAR模型.(3)通过RMSE与参数R的结果均表明本研究中IsoSource模型对植物水源量化结果的准确性高于MixSIAR模型,可能与异果小檗和黑果栒子水源差异较大有关,MixSIAR模型可能在量化植物水源相似度较高的情况精确度更高.

    氢氧稳定同位素水分来源MixSIAR模型IsoSource模型天山北坡

    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前后黄河中游生境质量时空变化分析

    陈实黄银兰金云翔
    456-4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认识生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对黄河中游生态保护修复以及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1992-2020年欧洲航空航天局逐年的土地覆盖数据,采用InVEST模型估算生境质量,运用Sen+MK检验和Hurst指数分析方法,探究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前后黄河中游的生境质量时空变化和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整体上看,29 a来黄河中游地区生境质量整体较好,平均生境质量指数为0.652,但呈现小幅下降趋势(每10 a下降0.004),从局部上看,退耕还林(草)区生境质量呈现上升趋势(每10 a上升0.174),其中,2011-2020年上升趋势最为显著,10 a增加了0.656;(2)2001-2020年黄河中游地区生境质量发生时空变化的趋势类型以明显降低为主,但从不同时间段的发展来看,2011-2020年较2001-2010年生境质量向好发展的面积增多,体现在退耕还林(草)区的生境质量上升;(3)未来黄河中游地区生境质量发生时空变化趋势类型以明显降低和明显上升为主,且可持续性较强,明显降低区主要分布在汾渭平原以及城市集中发展区域,明显上升区主要位于山西省、陕西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三地交界片区.

    生境质量InVEST模型退耕还林CCI-LC黄河流域

    陕西省水生态足迹深度与广度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

    马晓蕾乔雅琦王婕焦士兴...
    469-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水生态足迹及其深度与广度评价方法,对2000-2019年陕西省水生态足迹、承载力、深度与广度时空格局进行研究.从经济、人口、环境、农业和水利5个方面,构建水生态足迹影响因素指标体系,采用CFEM模型对水生态足迹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陕西省水生态足迹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多年均值为1403×104hm2,其中,农业水生态足迹占比最高,多年平均占比为66.65%,工业和居民生活水生态足迹占比分别为15.84%和13.39%;(2)陕西省水生态承载力年际分配不均衡,在603.5×104 hm2~3741×104hm2间波动,多年均值为1632.9×104 hm2,高于水生态足迹,处于水生态盈余状态;(3)近10 a,陕西省主要以消耗水资源流量资本为主,水生态足迹广度处于较高水平,但2001年和2016年,水资源存量资本消耗量大;(4)陕西省水生态承载力与水生态足迹区域差异大,但年际变化相对较小;(5)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和水库库容,对陕西省水生态足迹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为加强陕西省水生态承载力,应进一步完善和巩固水利工程设施建设,增加水库库容,完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

    水生态足迹与承载力水生态足迹深度水生态足迹广度个体固定效应模型(CFEM)影响因素

    基于组合熵权RSR法的董志塬沟谷发育评价

    崔帅许强袁爽蒲川豪...
    481-491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土沟谷的发育演化进程研究对于发掘沟谷形成与土壤侵蚀的内在机理,指导黄土地区生态修复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基于沟谷水平空间、气候、沟谷点线面特征选取10个沟谷发育程度量化指标,利用组合熵权RSR法优异的多因子综合性分档评价能力建立董志塬沟谷发育阶段分级评价模型,探究黄土沟谷的发育演化及分布规律.研究发现:(1)基于熵权法计算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所占权重最高为16.08%,其次为沟谷密度(15.621%),两者是判断沟谷发育程度的重要指标.(2)基于组合熵权RSR法将董志塬82条沟谷发育程度分为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沟谷面积占比为88.48%,董志塬东部及北部发育程度较高,对于塬面侵蚀强烈.(3)沟谷发育程度与其下伏古地貌、构造地质和黄土厚度有着高度相关性.(4)模型方差一致性检验显著性水平P<0.001,线性回归拟合优度R2为0.986,评价模型表现良好.

    黄土量化指标体系组合熵权RSR法沟谷发育分级评价董志塬

    近30 a拉萨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和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特征

    王鹏秦思彤胡慧蓉
    492-50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晰高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其对生境质量的影响,以典型高原流域——拉萨河流域为例,基于GEE平台和随机森林分类算法,解译拉萨河流域1990-2020年土地利用信息,分析30 a间土地利用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并结合InVEST模型评估流域生境质量,探讨流域生境质量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针对高寒高海拔地区的土地利用分类问题,筛选植被生长季,用相邻年份的影像进行补充和替换缺失的数据,并去云后生成的年度合成影像,提高了地类分类效率和精度;建立了一种结合Landsat影像光谱特征、纹理特征和地形特征的最优RF分类模型,实现了对高原流域土地利用信息的提取,OA、Kappa系数和F1-score分别在88.16%、0.84和0.70以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拉萨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整体表现为"五增三减",草地、建设用地、林地、湿地和水域面积增加,耕地、冰川及永久积雪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其中,建设用地的增长幅度最大,达到288.35%,而耕地缩减最多,达50.18%,且耕地减少主要是受到城镇范围扩张的挤占;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最为显著,其转出部分主要转化为草地;研究期内高质量生境主要分布在流域下游、西南侧以及源头区域,以草地、水体、冰川及永久积雪和湿地等土地利用类型为主;而拉萨市市辖区、达孜区、林周县、曲水县和墨竹工卡县县城周边,以及流域中上游的未利用地等区域生境质量较差;流域整体生境质量呈"先减后增再减然后趋缓"的变化趋势,生境质量指数从0.53提升到0.57;人口增加和快速城镇化加快了城镇范围扩张和耕地的减少,但气候变化和生态治理工程对拉萨河流域的生境质量改善均起到了积极作用;本研究可为制定高原地区流域生态修复策略、促进土地利用可持续以及提升生境质量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

    土地利用GEE平台InVEST模型生境质量时空演变青藏高原

    基于GEE的翁牛特旗土地沙漠化遥感监测

    马浩文王永芳郭恩亮
    504-5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GEE),通过提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和地表反照率(Albedo)两个参量,构建NDVI-Albedo特征空间,对翁牛特旗1991-2015年沙漠化进行监测,并利用地理探测器结合自然和人为因子分析翁牛特旗沙漠化驱动因子及其影响力.结果表明:(1)翁牛特旗土地沙漠化经历了先发展后逆转的演变进程.1991-2000年为发展期,沙漠化土地总面积增加了 2130.29 km2;2000-2015年为逆转期,沙漠化土地总面积减少了 3364.61 km2.(2)翁牛特旗沙漠化严重的区域主要是分布在中东部以及北部的西辽河平原地区,而西南区域的冀北辽西山地大部分区域沙漠化程度较轻.(3)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共同驱动翁牛特旗沙漠化演变过程.地形和沙源是翁牛特旗沙漠化土地空间分布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翁牛特旗1991-2000年沙漠化发展是在自然条件不利的背景下人口增加所带来的环境压力造成的结果,而2000-2015年沙漠化逆转是在自然条件利好的背景下一系列防沙治沙政策有效实施的结果.

    GEE沙漠化NDVI-Albedo特征空间地理探测器科尔沁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