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干旱区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干旱区研究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中国土壤学会
干旱区研究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中国土壤学会

李彦

双月刊

1001-4675

azr@ms.xjb.ac.cn

0991-7885364

830011

新疆乌鲁木齐市北京南路818号

干旱区研究/Journal Arid Zone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刊载我国干旱区的水、土、生物、气候四种可再生资源的原始创新的学术论文、研究成果、考察报告、学术动态等文章为主要内容。几十年来,对我国干旱区气候、生态与环境的本底情况、利用、保护作出了贡献。可供与干旱区有关的科技人员、大专院校生物系、地理系、资源环境系等的师生阅读,也可供我国干旱区各级党政决策部门参考。已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为统计源;被清华大学主持的全国高校系统对全国科技期刊评比中评为核心期刊;并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在新疆科技期刊评比中多次获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地区线性矩法的陕西省极端降水时空特征

    罗志文王小军刘梦洋柯杭...
    1295-13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1971—2015年陕西省无缺测情况、分布较均匀的58个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数据,采用最大1日、3日、5日和7日的降水量代表极端降水,应用地区线性矩法研究区域极端降水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陕西省可划分为6个水文气象一致区,其中广义极值分布(GEV)在各一致区的模拟效果最好,各一致区最优频率估计值与同频率的实测值较为吻合.(2)地区分析法计算的极端降水频率估计值较单站分析法具有更好的稳健性和准确性,尤其是在计算较长时段的极端降水情况下更显著.(3)重现期为2a一遇时,陕南的地区增长因子大于陕北;重现期达到5 a一遇时则相反,且随着重现期的增长,地区增长因子及其在陕南、陕北的差异也在增大.(4)在100 a和50 a一遇重现期下,极端降水在陕西省南部较大,东部居中,中部的咸阳至商洛地区、西部的延安西北和榆林西部较小;极端降水的分布特征与陕西省独特的地理特征有关,尤其是东西向分布的秦岭阻挡了水汽向北输送,造成了极端降水的南北差异.

    陕西省极端降水时空特征地区线性矩法

    和田地区沙尘暴时间分布及变化特征

    买买提阿布都拉·依米尔阿依夏木古丽·买买提沙依然·外力陈天宇...
    1306-1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4个气象站1961—2018年的沙尘暴监测资料,分析了和田地区沙尘暴频次和持续时间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并探讨了沙尘暴长时间变化原因.结果表明:(1)和田地区年平均沙尘暴日数20.4 d,是我国沙尘暴最多的地区之一.(2)和田地区在春夏季沙尘暴频次最多,峰值在5月;冬季12月的沙尘暴过程持续时间最长,夏季6月的持续时间最短;持续时间在1~30 min的沙尘暴频率最多.(3)和田地区24 h都有可能出现沙尘暴,在18:00—23:00出现沙尘暴频次最多,后半夜至上午开始的沙尘暴持续时间最长.(4)和田地区在16个风向方位都会出现沙尘暴,来自西方路径沙尘暴的风速和频率大(多)于其余路径沙尘暴.(5)在和田地区,最大风速达3.0 m·s-1就可能会引发沙尘暴,有87.5%的沙尘暴发生时极大风速未达到大风标准.(6)近58 a来,和田地区的年沙尘暴日数显著减少,年大风日数和最大风速也显著减少;沙尘暴频次20世纪60年代最多,从90年代开始明显减少,沙尘暴过程持续时间20世纪70—80年代最长,从21世纪00年代开始明显缩短.

    沙尘暴频数持续时间变化特征和田地区

    腾格里沙漠南缘昌岭山1872年以来干湿变化研究

    祁京焦亮陈可柒常亮...
    1318-1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腾格里沙漠南缘对气候变化敏感的昌岭山为研究区,通过分析昌岭山优势树种青海云杉树轮宽度年表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得出5—7月PDSI(帕默尔干旱指数)与树轮宽度年表的相关性较强(r=0.621,P<0.001),干旱是影响树木径向生长的主控气候因子;通过建立树轮宽度年表和PDSI的线性回归方程,重建了研究区过去146 a以来的PDSI干旱变化;同时基于重建的PDSI的年际变化表明:研究区在过去146 a间共经历了4个干旱期(1882—1894年,1915—1936年,1966—1978年,1989—2015年).周期分析结果显示重建序列存在2 a、2.6~3 a、11 a左右的变化周期,说明研究区气候变化主要受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和太阳黑子活动的驱动.研究结论对于探讨中国西北干湿变化规律及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该区域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的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青海云杉PDSI干湿历史变化树轮宽度年表昌岭山腾格里沙漠

    阴山北麓荒漠草原干旱气象因子分析

    尉迟文思苗恒录王星天高天明...
    1327-13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草原是西部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部分,其生态系统极易受到破坏.近年来荒漠草原干旱灾害频发,以内蒙古阴山北麓荒漠草原生态水文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为试验区,通过监测不同坡位的降水变化,分析气象因子与干旱指标PA值之间的联系与作用,并构建了回归模型.结果表明:(1)阴山北麓荒漠草原不同坡位的降水量为:下坡>中坡>上坡,对应的干旱指数PA值为:上坡PA>中坡PA>下坡PA.(2)从各时间尺度观测可知:月尺度分析发现各坡位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现象,干旱频率较高;季尺度分析发现只在冬季出现轻旱现象;年尺度分析发现近5a该区域未达到干旱阈值.说明该地区年均降水充足,未发生干旱灾害.(3)根据降水量、气温、风速等主要气象因子与干旱指数PA值构建的多元回归模型为:YPA=78.799+0.255x1-3.395x2-1.831x3,R2为0.994,模型的拟合程度高,可以较好的反应出该区域的干旱情况.为进一步研究多气象因子与各类干旱指标之间的关系,以及构建旱情评价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降水量干旱指数荒漠草原阴山北麓多元线性回归

    民勤绿洲边缘阻沙带表层土壤粒度空间分布特征

    赵鹏朱淑娟段晓峰常兆丰...
    1335-13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粒度是风沙活动的重要表征参数.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测试,分析了不同空间分布防风固沙林表层土壤粒度的空间分布特征,旨在评价民勤绿洲边缘阻沙带防风固沙功能.结果表明:(1)坝区梭梭-沙拐枣-沙蒿-沙米固沙林表层土壤粒度组成以细砂、中砂、极细砂为主,分别占33.47%、26.08%、18.18%;泉山区白刺+沙蒿+五星蒿固沙林表层土壤粒度组成以细砂、粉粒和极细砂为主,分别占29.62%、21.17%、18.87%;湖区白刺-芦苇-猪毛菜固沙林表层土壤粒度组成以细砂、粉粒和极细砂为主,分别占36.66%、27.98%、22.83%.(2)平均粒径:坝区(2.55Φ)>泉山区(3.5Φ)>湖区(3.94Φ),分选性:坝区(1.58Φ)较差,湖区(2.10Φ)和泉山区(2.29Φ)很差.(3)泉山区、湖区表层土壤粒度频率曲线为双峰型,坝区为单峰型,偏度均为极正偏态,峰度表现为很窄.粒度累计分布曲线反映出坝区风沙活动较泉山区、湖区频繁、强烈.阻沙带荒漠植被群落物种组成决定着其防风固沙功能的大小,进而影响其表层土壤的粒度分布特征.建议阻沙带生态防护体系修复时应注重选择固沙能力强的造林树种.

    阻沙带粒度特征固沙植被防风固沙功能民勤绿洲

    祁连山南坡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碳氮含量及通径分析

    刁二龙曹广超曹生奎袁杰...
    1346-1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祁连山南坡4种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采样、实验室分析与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浅层(0~20 cm)和深层(20~50 cm)土壤TC(全碳)、TN(全氮)含量及差异显著性进行分析,使用通径分析方法揭示环境因子对土壤TC、TN的直接和间接作用效应.结果表明:(1)环境因子间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土壤碳氮含量.直接作用效应:土壤碳氮相互作用显著,pH对土壤碳氮含量直接作用较小.间接作用效应:土壤含水量(SWC)主要通过TN对浅层土壤TC含量起间接正效应,而pH通过TN对深层土壤TC含量起间接负效应.温度(T)主要通过降水(P)对浅层土壤TN含量起间接负效应,而容重(Pb)通过TC对深层土壤TN含量起间接负效应.(2)土壤碳氮含量具有明显的"表聚作用".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碳氮含量呈减少趋势.林地土壤碳氮含量最高,显著高于草地和耕地(P<0.05),但与灌丛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区土壤氮含量较高,可为研究区植被生长提供较为充足的氮素养分元素.(3)土壤碳氮含量受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综合影响.

    祁连山南坡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全碳土壤全氮通径分析

    锡林郭勒草原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常帅于红博曹聪明马梓策...
    1355-13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有机碳是土壤养分评测和质量分析的重要指标之一,研究不同草原类型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规律有利于草地的生态恢复和土地的合理利用.以锡林郭勒草原为研究对象,运用克里格插值法、相关性分析法、一元线性回归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探讨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异规律,以期揭示不同影响因素对草原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在草甸草原中,土壤有机碳含量在0~10 cm、20~30 cm、40~50 cm土层的含量依次为23.28 g·kg-1、12.71 g·kg-1、9.28 g·kg-1;在典型草原中,含量变化依次为16.75 g·kg-1、10.75 g·kg-1、7.20 g·kg-1;在荒漠草原中,含量依次为1.62 g·kg-1、2.00 g·kg-1、1.73 g·kg-1.表明草甸和典型草原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而荒漠草原不同土层间无显著性差异.(2)不同草原类型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程度不同,对于同一土层深度,基本表现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水平方向上有机碳含量与植被盖度分布相一致,呈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的趋势.(3)在对影响因素的分析中,土壤有机碳与海拔、气温、pH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与降水、土壤含水量、速效氮、速效磷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坡度、坡向、速效钾无明显相关性关系(P>0.05).(4)影响土壤有机碳的主要因子为速效氮、降水量和气温,次要因子为土壤含水量和速效钾,因此,应注重对不同草原氮素的摄入以及水热条件的把控.

    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影响因素锡林郭勒草原

    早播及耕作措施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春小麦土壤氮磷元素的影响

    刘帅楠李广宋良翠袁建钰...
    1367-1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早播及耕作措施对农田生态系统土壤氮磷元素影响规律,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早播、正常播下不同耕作措施[传统耕作(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NT)、免耕+秸秆覆盖(NTS)]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生育期0~40 cm土壤进行分析,以正常播种传统耕作春小麦为对照,研究早播及耕作措施对春小麦土壤氮磷元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处理下春小麦土壤N素(TN、NO-3-N、NH+4-N)、P素(TP)含量均具有表聚性特征,其土壤N:P均值(1.713)低于全国平均值(5.2),同时其变异水平系数处于26.99%~77.28%,属中等变异水平;(2)全生育期0~40 cm土层,早播春小麦土壤TN、NH+4-N含量及N:P均值显著低于正常播23.1%~32.5%,不利于土壤TN、NH+4-N含量积累,而NO-3-N含量及NO-3-N:N均值显著高于正常播30.5%、41.5%,有助于土壤NO-3-N含量的固存,同时早播处理下土壤TP含量整体高于正常播处理;(3)秸秆覆盖措施(NTS、TS)下土壤TN、TP含量高于NT、T,但速效氮(NO-3-N、NH+4-N)养分含量表现相反;(4)不同处理下春小麦土壤TP含量在生育期间趋于稳定,而N素含量在分蘖期及开花期变化较显著.因此,选择适宜播种时间及耕作管理措施有助于提高该区作物土壤N、P元素的积累转化效率,加快发展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农田生态系统恢复进程.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早播耕作措施春小麦土壤氮磷

    水分胁迫对设施延迟栽培葡萄根际土壤有机氮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杨昌钰张芮蔺宝军董博...
    1376-1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设施栽培葡萄根际土壤基本理化性质与有机氮组分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并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为甘肃河西地区设施延迟栽培葡萄制定合理的胁迫灌溉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采用水分胁迫单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运用Bremner法测定着色成熟期葡萄根际土层中有机氮组分含量及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全生育期土壤酶活性在不同水分胁迫(中度W1、轻度W2、充分供水W3)下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全生育期中度和轻度水分胁迫对设施延迟栽培葡萄根际土壤全氮、铵态氮、全磷、有机质以及有机碳无显著影响,却降低了葡萄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新梢生长期和果实膨大期土壤硝态氮和速效磷含量分别为12.06 mg·kg-1和28.88 mg·kg-1,显著低于充分供水处理.(2)中度和轻度水分胁迫对葡萄全生育期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无显著性影响,而对果实膨大期和着色成熟期的脲酶、蔗糖酶含量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3)各处理有机氮组分的含量大小顺序为非酸解态氮>酸解氨基酸态氮>酸解铵态氮>酸解未知态氮>酸解氨基糖态氮;轻度和中度水分胁迫均有助于葡萄根际土壤酸解总氮的积累,比对照分别提高21.16%和10.34%.(4)相关分析表明,蔗糖酶与生物量碳呈显著正相关;RDA分析显示硝态氮、铵态氮为影响土壤有机氮组分变化的最主要环境因子,全氮次之.

    水分胁迫设施栽培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有机氮组分

    亚寒带荒漠草原不同树种人工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娄泊远王永东闫晋升艾柯代·艾斯凯尔...
    1385-13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阐明亚寒带荒漠草原不同树种人工林间土壤养分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差异,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哈萨克斯坦首都努尔苏丹选取种植白桦、樟子松、梣叶槭3种不同树种,林龄为11 a的亚寒带荒漠草原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裸地为对照,对其土壤养分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养分含量受树种的影响,但不同树种间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差异不显著.(2)种植人工林后,不同树种人工林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含量均显著增加,针叶林与阔叶林土壤表层有机C、全N含量差异显著.(3)土壤C、N、P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C含量是C:N、C:P的控制因子,N含量是N:P的控制因子.研究区种植人工林后,虽然土壤养分含量显著增加,但是总体含量仍小于全球平均水平,当地土壤养分仍处于匮乏状态.N是该地区养分循环和植物生长的限制性因素,在人工林生长过程中适当施用氮肥,可加快人工林生长和生态恢复进程.本研究可为哈萨克斯坦首都努尔苏丹的人工林建设和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土壤荒漠草原生态化学计量土壤养分哈萨克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