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干旱区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干旱区研究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中国土壤学会
干旱区研究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中国土壤学会

李彦

双月刊

1001-4675

azr@ms.xjb.ac.cn

0991-7885364

830011

新疆乌鲁木齐市北京南路818号

干旱区研究/Journal Arid Zone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刊载我国干旱区的水、土、生物、气候四种可再生资源的原始创新的学术论文、研究成果、考察报告、学术动态等文章为主要内容。几十年来,对我国干旱区气候、生态与环境的本底情况、利用、保护作出了贡献。可供与干旱区有关的科技人员、大专院校生物系、地理系、资源环境系等的师生阅读,也可供我国干旱区各级党政决策部门参考。已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为统计源;被清华大学主持的全国高校系统对全国科技期刊评比中评为核心期刊;并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在新疆科技期刊评比中多次获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祁连圆柏群落特征沿年降水量梯度的变化格局

    王童犇朱芩侯晓巍郝家田...
    1695-17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祁连圆柏(Juniperus przewalskii)群落是青海省的主要森林群落之一,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和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起着关键作用.为了解祁连圆柏群落特征和祁连圆柏种群年龄结构对年降水量梯度的响应,以青海省祁连圆柏天然群落为研究对象,沿年降水量梯度布设群落样地,开展群落特征调查.结果表明:(1)该地区年降水量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随着年降水量增加,祁连圆柏群落灌木层、草本层优势种的重要值发生了显著变化(P<0.05).(2)年降水量在169~377 mm之间时种群呈衰退型,年降水量为470 mm、530 mm时,种群分别呈稳定型、增长型.(3)林下植物α多样性指数在不同年降水量下差异显著(P<0.05).随着年降水量增加,灌木层、草本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大,且均在年降水量为530 mm时达到最大值.(4)随着年降水量增加,灌木层的β多样性指数呈"波动"变化,Cody和Sorensen指数在年降水量470~530 mm和281~377 mm时,分别达到峰值和谷值;草本层的β多样性指数先增加后降低,Cody和Sorensen指数在年降水量377~470 mm时分别达到峰值和谷值,两者之间β多样性最大,物种更替速率最快.年降水量对祁连圆柏种群年龄结构和群落特征有显著影响,在年降水量低于377 mm的林区,改造林地微地形、蓄集天然降水、防止牛羊危害,有利于天然更新.

    年降水量梯度祁连圆柏(Juniperusprzewalskii)群落特征物种多样性青海

    沙地樟子松菌根化幼苗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

    李嘉珞郭米山高广磊阿拉萨...
    1704-1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外生菌根可以有效促进林木水分吸收,提高林木抗旱能力,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沙地樟子松是一种典型的外生菌根依赖型树种,为比较分析沙地樟子松菌根化幼苗抗旱能力,以点柄乳牛肝菌(Suillus granulatus)(Sg)、口蘑属真菌(Tricholoma sp.)(Ts)和褐环乳牛肝菌(Suillus luteus)(Sl)3种重要外生菌根真菌侵染后的菌根化幼苗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控制试验设置土壤饱和含水率80%(水分充足)、40%(湿润)、20%(水分适宜)、10%(轻度干旱)和5%(重度干旱)5个水分处理梯度,测定干旱胁迫下沙地樟子松幼苗的生理特征参数.结果表明:(1)Sl处理组主要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减轻自由氧对细胞的伤害,进而抵御干旱胁迫.在轻度干旱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达到最大值425.16 U·g-1和202.73 U·g-1.(2)Sg处理组既可以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抵御干旱胁迫,又通过积累脯氨酸调节细胞渗透压减缓干旱胁迫的影响.在轻度干旱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达到最大值397.01 U·g-1和199.50μg·mL-1.(3)Ts处理组主要通过提高最大光化学效率抵御干旱胁迫.在水分正常和轻度干旱胁迫时,叶片最大光化学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发生干旱胁迫时,菌根化幼苗能够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调节渗透物质含量和提高叶片光化学效率等方式保障沙地樟子松正常生理活动,抵御干旱胁迫,但不同外生菌根真菌提高沙地樟子松耐旱性的途径存在差异.研究结果可为深入理解外生菌根生态功能和沙地樟子松菌根化造林技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沙地樟子松外生菌根真菌干旱胁迫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光化学效率

    水分胁迫对葡萄糖分及其蔗糖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高彦婷张芮李红霞魏鹏程...
    1713-17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分析水分胁迫对果实糖组分含量及相关代谢酶活性的影响,以温室鲜食葡萄红地球为试材,设置4个水分处理水平(重度水分胁迫TS、中度胁迫TA、轻度胁迫TM和充分供水对照CK)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红地球葡萄果实糖分积累以己糖(果糖和葡萄糖)为主;果实成熟时各类糖分含量均以轻度胁迫处理最高,重度胁迫最低;果实膨大期前期充分供水、膨大期末期及着色成熟期轻度胁迫有助于果实有效糖分的积累;轻度胁迫对葡萄果实蔗糖代谢酶活性及品质均有促进作用,且增产12.15%,重度胁迫则表现出较强的抑制性,减产量达18.6%.果实糖代谢是相关酶活性综合作用的结果,水分胁迫通过影响酶活性对其间接调控.

    水分胁迫温室葡萄糖分积累酶活性果实品质

    青海高寒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持水能力及影响因素

    王紫薇黄来明邵明安裴艳武...
    1722-17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青海省东部550 km南北样线上农、林、草地3种土地利用方式,通过测定不同深度(0~10 cm,10~20 cm,20~30 cm)土壤最大持水量(MC)、毛管持水量(CC)、田间持水量(FC)及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持水能力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林地和草地0~30 cm土壤MC、CC、FC均值分别为526.83 g·kg-1、469.75 g·kg-1、408.29 g·kg-1和506.17 g·kg-1、446.37 g·kg-1、384.89 g·kg-1,显著高于农地306.62 g·kg-1、254.25 g·kg-1、227.12g·kg-1(P<0.05).(2)林地与草地土壤持水能力(MC、CC、FC)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降低,而农地由于压实作用0~30 cm土壤持水能力无明显变化规律.(3)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容重、孔隙度和颗粒组成对农、林、草地土壤持水能力(MC、CC、FC)的累积贡献率高达79.07%~94.79%.(4)冗余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环境因子对农、林、草地土壤持水能力的解释量由大到小为:年均蒸发量、海拔、年均降雨量和纬度.研究结果可为高寒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质量评估和水分管控提供依据.

    高寒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持水能力影响因素青海

    干湿交替作用对关中地区塿土临界剪切力的影响

    宋鹏帅王健陈琳曹博召...
    1731-17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山地丘陵区梯田田坎在自然营力作用下的抵抗剪切破坏机理,通过室内试验测定土壤的临界剪切力,分析干湿交替作用对土壤临界剪切力的影响,以及确定不同干湿交替处理后土壤临界剪切力与土壤黏聚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1~7次干湿交替过程中,土壤单位高度土体水头差与渗流流速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并随着干湿交替次数的增加土壤渗透系数逐渐增大,然后趋于稳定.(2)随着干湿交替次数的增加,1~3次干湿交替对土壤临界剪切力无显著影响,4~7次干湿交替后临界剪切力呈小幅增加并趋于稳定.检验分析表明,不同干湿交替水平对土壤临界剪切力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且二者存在正相关关系.(3)随着土壤临界剪切力的增加,土壤黏聚力也逐渐增大,且二者具有显著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梯田修筑及相关工程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干湿交替土壤临界剪切力黏聚力土壤渗透系数

    施肥对油莎豆根际微生物群落特性的影响

    徐接亮张凤华李变变王家平...
    1741-17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新疆沙区油莎豆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油莎豆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对于新疆沙区油莎豆的田间养分管理和地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施肥均显著提高了油莎豆根际土壤有机质(OM)、有效磷(AP)、碱解氮(AN)和速效钾(AK)含量(P<0.05).油莎豆根际土壤细菌和真菌的多样性指数(Chao、Ace和Shannon指数)随施肥量的增加呈降低趋势;根际土壤优势细菌群落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真菌的优势菌群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冗余分析表明:土壤pH和电导率(EC)与主要的优势细菌门呈显著相关关系,土壤含水率与主要的优势真菌群落显著相关.综上所述,施肥通过影响土壤理化性质而改变油莎豆根际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随施肥量的增加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均出现降低.土壤pH和EC是影响土壤细菌群落变化的驱动因子,影响真菌群落变化的主要因子为土壤有机质和含水率.

    施肥沙区油莎豆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新疆

    水氮调控对旱作春小麦土壤、叶片养分含量的影响

    张娟李广袁建钰闫丽娟...
    1750-17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水分和养分是影响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合理的水肥搭配不仅能够改善土壤养分供给状况,还能使作物高产稳产.为进一步研究水氮调控对春小麦土壤、叶片养分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和产量的影响,以陇中黄土高原旱地春小麦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采样与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不同灌水量(W1:50 mm、W2:100 mm、W3:150 mm、W4:200 mm)和不同施氮量(N1:62.5 kg·hm-2、N2:102.5 kg·hm-2、N3:152.5 kg·hm-2)下土壤、叶片有机碳(OC)、全氮(TN)、全磷(TP)含量的变化特征及土壤、叶片养分含量和产量间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OC、TN、TP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逐层降低.土壤OC、TN含量均随灌水量和施氮量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在W3N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而土壤TP含量变化不大.C:N、C:P、N:P变化范围分别为5.81~8.24、8.35~13.75、1.23~1.95,均小于全国平均值.(2)春小麦成熟期叶片TN含量随灌水量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随施氮量增加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在W3N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而OC、TP含量变化不大.(3)春小麦穗数、穗粒数均随灌水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随施氮量增加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千粒重、产量均随灌水量和施氮量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且在W3N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说明W3N2是最优于春小麦生长发育的水氮耦合模式.(4)相关性分析表明,春小麦产量与土壤、叶片养分含量之间有显著相关关系,可通过改变水肥供应状况进而提升产量.综上所述,灌水量和施氮量控制在W3(150 mm)、N2(102.5 kg·hm-2)水平下可满足春小麦生长过程中对养分含量的需求,进而提高产量,是符合当地生产条件的较优水氮组合.

    水氮调控春小麦碳氮磷化学计量比

    蒙古高原交通干线风沙(雪)危害防治技术方案

    李生宇范敬龙王海峰崔珂军...
    1760-17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俄罗斯欧亚大铁路、蒙古国"草原之路"对接联通,对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发挥着重要作用.区域自然灾害防治是陆路交通干线建设与安全运营的重要关键.中蒙俄经济走廊蒙古高原段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草场退化及风蚀荒漠化问题较为普遍,风沙(雪)害防治则是区域交通干线安全保障的重要课题.结合前人相关的试验理论分析,基于多次大范围实地考察,本文综述了当前蒙古高原交通干线的风沙(雪)害的主要类型及发生机制,预判了路面积沙是未来高等级公路的主要沙害类型;针对现有公路和铁路及未来高等级公路的风沙(雪)危害,结合蒙古高原的生态环境特点,制定了相应防治技术方案和建设性建议,可为蒙古高原段交通干线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交通干线风沙(雪)危害生态修复防治方案蒙古高原

    盐池湾高寒湿地景观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曾红霞赵成章王毓芳李晓雅...
    1771-1781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寒湿地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聚集地,研究其湿地景观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认识湿地生态系统的独特功能、演变规律以及环境影响机制.本研究基于1989—2019年的6期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结合GIS技术、景观格局指数以及相关性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了盐池湾高寒湿地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1989—2019年盐池湾湿地总面积呈增加趋势,沼泽化草甸、永久性河流和内陆盐沼分别增加31.02%、17.53%和3.77%,草本沼泽和裸斑分别减少54.28%和9.5%.(2)类型水平上,1989—2019年永久性河流和沼泽化草甸的破碎化降低,其余各类型湿地的破碎化增加;景观水平上,湿地景观形状趋于简单化,湿地破碎化程度增加,蔓延度和香浓多样性指数减少,湿地景观分布向均衡方向发展.(3)气温和降水与湿地面积、景观格局指数之间存在差异化的相关关系.气候变化是导致盐池湾高寒湿地面积变化和景观格局演变的关键因素.研究高寒湿地景观格局时间序列动态演变特征,对于理解湿地的生态功能和生态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湿地可持续发展和景观规划管理具有实践意义.

    景观指数湿地景观格局盐池湾时空演变高寒湿地

    基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的人类活动与流域生物多样性灰色关联分析

    孙彦旭周自翔米朝娟
    1782-17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黄土高原中部的泾河流域为研究区,通过采用结合InVEST(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模型生境质量与植被覆盖度的综合方法,分析植物多样性在栅格尺度上的时空变化,并结合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植物多样性与土地利用强度、人口密度等因子的关联关系.结果表明:(1)泾河流域植物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BS>0.53),空间格局变化明显.2000—2015年,流域内植物多样性平均值从0.5382增加到0.5951,其中,植物多样性高值区域占总面积的22.1%,主要分布在山地、国家自然保护区和林业地区,植物多样性低值区占总面积的5.99%,主要分布在城区及北部植被覆盖低区域.(2)土地利用强度是流域植物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其次太阳辐射和人口密度也会造成较大影响,此外还受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

    生物多样性LUCC植被覆盖度灰色关联度泾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