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干旱区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干旱区研究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中国土壤学会
干旱区研究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 中国土壤学会

李彦

双月刊

1001-4675

azr@ms.xjb.ac.cn

0991-7885364

830011

新疆乌鲁木齐市北京南路818号

干旱区研究/Journal Arid Zone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刊载我国干旱区的水、土、生物、气候四种可再生资源的原始创新的学术论文、研究成果、考察报告、学术动态等文章为主要内容。几十年来,对我国干旱区气候、生态与环境的本底情况、利用、保护作出了贡献。可供与干旱区有关的科技人员、大专院校生物系、地理系、资源环境系等的师生阅读,也可供我国干旱区各级党政决策部门参考。已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为统计源;被清华大学主持的全国高校系统对全国科技期刊评比中评为核心期刊;并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在新疆科技期刊评比中多次获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养分添加与干扰对荒漠草原群落组成及构建的影响

    乔静娟左小安岳平王国林...
    958-97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混合线性模型、主成分分析和零模型方法,以乌拉特荒漠草原草本群落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短期养分添加(NPKμ,各10 g·m-2)和干扰对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功能性状、土壤理化性质和群落构建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干扰和交互处理显著降低物种丰富度和β多样性,短期养分添加显著降低土壤pH,增加土壤电导率.(2)干扰和养分添加处理下,优势物种沙生针茅(Stipa glareosa)、骆驼蓬(Peganum harmala)、猪毛菜(Salsola collina)和蒙古虫实(Corispermum mongolicum)的6个性状以及群落功能性状加权均值(Community-weighted mean,CWM)发生显著变化,揭示了干扰和养分添加促使群落优势种从保守型策略向获取型策略转变.(3)两种零模型结果表明,对照下的草本群落构建趋向于随机性过程,干扰和交互处理下的群落构建趋向于确定性过程,养分添加处理下的群落构建趋向于较弱的确定性过程.荒漠草原草本植物群落通过优势物种和关键功能性状的改变来响应和适应养分添加与干扰.

    荒漠草原养分添加干扰物种多样性功能多样性群落构建

    巴丹吉林沙漠东缘天然梭梭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

    毛毛蒙仲举党晓宏赵飞燕...
    971-9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巴丹吉林沙漠天然梭梭林的种群结构以及动态特征,揭示梭梭建群种的更新过程和未来发展趋势,编制其静态生命表、生存曲线、数量动态变化指数及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梭梭种群年龄结构属于"J"型,且梭梭幼苗数量较多;(2)梭梭种群存活曲线属于Deevey-Ⅱ型,龄级越大数量越少,消失率和死亡率变化趋势一致,均在第ⅩⅦ和Ⅳ龄级出现极大值和极小值;(3)梭梭种群结构与动态变化指数大于零(Vpi>Vpi'>0),为增长型种群;(4)时间序列预测分析结果表明,梭梭各龄级个体数量呈增加趋势.研究显示,巴丹吉林沙漠东缘天然梭梭种群为稳定增长型种群.针对该种群幼龄成活率较低的情况,建议人工干预,以提高存活率.

    梭梭种群数量动态时间序列巴丹吉林沙漠

    油蒿与沙柳灌木地藓结皮发育差异研究

    莫秋霞宋炜卜崇峰王春...
    979-98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毛乌素沙地油蒿灌木地的藓结皮发育总是明显优于沙柳灌木地的现象,基于两类灌木地的土壤性状、藓结皮发育指标的观测分析,结合两类灌木不同器官浸提液对藓结皮发育的化感试验,揭示造成两类灌木地中藓结皮发育差异巨大的原因.结果显示:(1)两类灌木地藓结皮的盖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灌木地藓结皮的总盖度及冠层下、冠层间盖度均表现为:油蒿>沙柳,且油蒿灌木地的藓结皮总盖度及冠层下、冠层间的藓结皮盖度分别为沙柳灌木地相应藓结皮盖度的1.6倍、2.9倍和1.1倍;(2)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冠层下藓结皮盖度与土壤含水率显著正相关、厚度与粉粒含量显著正相关;冠层间藓结皮盖度与土壤含水率、黏粒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油蒿灌木地较高的土壤含水率和黏粒、粉粒含量明显促进了藓结皮的发育;(3)化感试验表明,油蒿、沙柳的根、茎、叶水浸提液均抑制了藓结皮的发育,即化感综合效应(SE)均为负值.其中,0.2 g·mL-1沙柳叶水浸提液的化感抑制作用最强,SE为-0.95,抑制作用显著高于油蒿叶(SE为-0.65)(P<0.05).表明油蒿灌木地较高的土壤含水率、黏粒和粉粒含量,以及沙柳叶对藓结皮显著的化感抑制作用,共同导致油蒿灌木地藓结皮的发育状况优于沙柳地.

    油蒿沙柳藓结皮化感作用差异研究毛乌素沙地

    干旱区绿洲-城镇-荒漠景观演变及生态环境效应

    邹易蒙吉军
    988-10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绿洲、城镇和荒漠是干旱区内陆河流域重要的景观类型,随着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干旱区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本研究选取我国西北干旱区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流域内绿洲-城镇-荒漠的景观组合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景观转型核密度与景观结构指数分析2000-2020年期间黑河流域绿洲-城镇-荒漠的时空格局与转型特征,借助多元回归树(MRT)模型探究三类景观转型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基于遥感生态指数(RSEI)与景观转型生态贡献率揭示绿洲-城镇-荒漠景观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显示:(1)黑河流域荒漠广布,绿洲仅在中下游河道沿岸集中分布,城镇面积占比最小,其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与绿洲有紧密关联;(2)黑河流域绿洲-城镇-荒漠景观转型可概括为:农业活动主导期(2000-2005年)、产业快速发展期(2005-2015年)和发展转型协调期(2015-2020年);(3)气温、GDP、海拔、降水量是影响绿洲-城镇-荒漠景观转型之间权衡-协同关系的主要因素;(4)2000-2020年期间流域景观转型以正的生态环境效应为主,耕地扩张是正效应的主导因素;耕地退化、水域减少与草地退化则是带来负效应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实施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绿洲-城镇-荒漠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生态环境效应黑河流域

    河湟地区生态脆弱性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齐润泽潘竟虎
    1002-10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暴露度-敏感性-适应力生态脆弱性概念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投影寻踪模型和遗传算法确定指标权重,计算了河湟地区生态脆弱性指数,采用时空扫描探究生态脆弱性空间聚集特征及时空变化规律,借助地理探测器研究生态脆弱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20年河湟地区生态脆弱性以轻度脆弱与中度脆弱为主,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生态脆弱性存在明显的时间聚集性与局部的空间聚集特征,高值集聚与低值集聚共存,空间集聚主要分布于甘肃省境内.2000-2020年生态脆弱度整体呈降低趋势,53.36%的土地生态脆弱性有所降低.对生态脆弱性影响最大的因子是植被覆盖度,其次是沙漠化指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干旱指数、生境质量指数、海拔等.

    生态脆弱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时空扫描地理探测器影响因素河湟地区

    基于MRSEI模型的阿勒泰市生态环境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刘笑郭鹏祁佳峰杜文玲...
    1014-10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及时、客观、定量地评估新疆阿勒泰市生态环境,研究基于多源遥感数据构建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MRSEI)结合标准差椭圆和重心迁移模型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并使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绿度、干度、湿度、温度和空气质量5个指标进行因子探测.结果表明:(1)2015-2021年,阿勒泰市绿度和湿度指标对于区域内生态环境起显著正相关作用,温度、干度和空气质量这3个指标起显著负相关作用;(2)2015-2021年阿勒泰市MRSEI均值呈上升趋势,空间上,Ⅰ级和Ⅱ级生态指数区域的空间迁移能力较强,Ⅲ~Ⅴ级,即高生态指数区域在空间结构上相对较为稳定.Ⅰ~Ⅳ级生态指数重心总体向北移动,Ⅴ级生态指数重心整体向南移动,表明阿勒泰市南部高生态指数分布增长明显.(3)年份不同,造成生态环境质量改变的主导因子不同,阿勒泰市生态环境质量空间的演变是受到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4)MRSEI和RSEI(遥感生态指数)对阿勒泰市生态监测结果大致趋势一致,两者在空间分布和程度的差异与气溶胶光学厚度(AOD)的空间分布有关,表明了即使在空气质量较好的阿勒泰市AOD对其生态质量在空间分布上仍有影响.2015-2021年,阿勒泰市生态环境受多种因素影响有向南变好的趋势.

    改进型遥感生态指数生态环境质量地理探测器重心迁移模型阿勒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