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汪久文

月刊

1003-7578

GHZH@chinajournal.net.cn

0471-4313634

010019

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农业大学(东区)247信箱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Journal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面向干旱、半干旱地区从事资源合理利用、环境整治的有关科研单位、大学与行政管理部门。自创刊近20年来,始终服务于我国西部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刊物属综合性学术期刊,以发表研究成果为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内蒙古肉苁蓉生态产业链模式成长能力评价

    张倩包庆丰徐玮
    102-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测度肉苁蓉生态产业链成长能力可以为选取适宜沙区生态产业发展模式提供有力支撑.基于内蒙古肉苁蓉多元种植主体的追踪调研,将产业链模式分为传统小农模式(M1)、分散市场收购模式(M2)、专业合作社联结模式(M3)和龙头企业一体化模式(M4)四种,从肉苁蓉生态产业链成长能力来源和结果角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GI-CRITIC-EWM组合赋权法对其进行关键影响因素识别和成长能力测度,得出优选模式进行优化.研究表明:1)肉苁蓉生态产业链成长能力评价中,重要性程度为绿色资源能力>绿色产出能力>绿色管理能力>绿色发展潜力,经济产出、自然资源、创新资源为主要影响指标.2)各模式成长能力排名为M3>M4>M2>M1,其中,绿色资源能力的排名为M3>M2>M4>M1、绿色管理能力的排名为M4>M3>M2>M1、绿色产出能力与绿色发展潜力的排名为M3>M4>M2>M1.3)综合而言,M1 最为普遍,但成长能力最低,随着产业发展,必将逐步弱化.M2 模式具有一定外部竞争优势,若从市场规模和客户忠诚度考虑,优先推荐该模式.从现代化角度考虑,M4 模式拥有较高的绿色管理能力和发展潜力,但目前处于起步阶段,要大面积推广既不现实也不符合效率提高的要求.M3 模式的成长能力最高,是充分利用沙区资源优势,实现肉苁蓉生态产业链可持续效益产出的优选主导模式,但其在绿色管理和发展潜力方面的能力并不高.为此需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构建肉苁蓉生态产业链优化推广机制.

    肉苁蓉生态产业产业链模式成长能力模式优选

    基于同位素与水化学的和田河流域地下水径流特征分析

    李小常亮杨炳超段瑞...
    113-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和田河流域地下水形成转化和径流特征,以流域水文地质调查和水化学取样为基础,通过SPSS数理统计、Q型聚类分析、Gibbs 图解法和两条典型剖面模拟分析,结合水化学特征分析和同位素(D、18 O、T和14 C)示踪验证.结果表明:1)从南到北(中高山区→山前砾质平原→细土平原→沙漠区),地下水径流条件越来越差.TDS值逐渐从0.49g/L增大到4.80g/L,水化学类型由HCO3·SO4-Ca·Na型渐变为Cl·SO4-Na型,主要水化学控制作用从溶滤作用变为蒸发浓缩作用.2)从出山口隐伏断裂处径流至和田市西南侧2.5km处的古江巴格乡,地下水同时接受上游侧向径流和河水淋滤式脱节型补给,径流速度快.TDS值由上游的1.8g/L减小至0.6g/L,年龄<100a.径流至英艾列克水库过程中,期间地表水与地下水多次混合,二者转化关系极其复杂.英艾列克水库以北,地下水径流速度滞缓,地下水年龄分布范围较大,多在100~1000a之间.3)下游细土平原区潜水-承压水含水层结构内,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和径流强度在不同深度上表现不同,垂向差异性明显.以地下深度80m为分界线,地下水径流呈现出"上部浅层区速度快、TDS值低、年龄小;下部深层区速度慢、TDS值高、年龄大"的分层特征.二者之间水力联系较弱,仅存部分越流补给关系.4)在河间地块,地下水由分水岭向其两侧径流.东侧径流至玉龙喀什河西岸,西侧径流至喀拉喀什河东岸.两岸地下水接受侧向径流和河水入渗补给后,各自分别朝东北方向的洛浦县杭桂乡和西北方向的墨玉县奎牙乡径流,最终均排泄于周边的沙漠区.研究可为和田河流域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技术支撑.

    地下水循环同位素水化学典型剖面和田河流域

    黄河上游宁蒙大型灌区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钱佳霖赵梦扬卜灵心冯克鹏...
    124-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分利用效率(WUE)是评估生态系统植被固碳量与水消耗关系的关键指标.宁蒙灌区位于黄河上游的西北干旱区,主要依赖黄河水灌溉,研究该灌区WUE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提升水分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利用遥感、气象和植被等多源数据,分析了1989-2018 年宁蒙灌区土地覆盖变化,并估算了灌区生态系统三种水分利用效率WUEG(总初级生产力(GPP)/蒸散发(ET))、WUEN(净初级生产力(NPP)/ET)和IWUE(GPP与饱和水汽压差(VPD)的乘积/ET),采用微分方程量化分析等方法,研究了WUE变化特征、差异及其受控因子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 30 年宁蒙灌区荒漠面积减少了 75.73%,不透水层面积则增加了239.80%,农田和草地互有转化,但总体上农田面积增加了21.39%而草地面积减少了18.14%;宁蒙灌区WUE的多年均值中较大值出现在灌区中心,灌区边缘WUE多年均值较小;农田和草地WUE在年际尺度上呈增加趋势,空间尺度上也呈显著上升趋势;WUEG受GPP控制区域及WUEN受NPP控制区域远大于两者受ET控制区域,而IWUE受GPP*VPD和ET控制区域面积较为接近;土壤含水量与WUE显著正相关,且WUE对土壤含水量的敏感性最强,温度与WUE显著负相关,VPD与不同类型WUE的相关性在农田和草地上表现不同.

    宁蒙灌区水分利用效率植被类型环境因素微分方程控制作用分析敏感性分析

    冻融作用下黄河内蒙古段砂质粉土强度影响因素及回归模型研究

    杨震冀鸿兰李昊牟献友...
    137-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黄河内蒙古段岸坡土体强度特性与干密度、含水率及冻融循环次数的关系.文中基于三轴剪切试验,研究黄河内蒙古段砂质粉土初始干密度、初始含水率和冻融循环次数及其交互作用对土体抗剪强度参数的影响,分析影响因素的排序大小和显著性,并构建黄河内蒙古段砂质粉土的抗剪强度参数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砂质粉土的粘聚力、内摩擦角和抗剪强度与初始干密度呈正比,与初始含水率呈反比.粘聚力和抗剪强度受冻融作用的影响较大,土体经历 10 次冻融后,其粘聚力下降 22.53%-58.85%,抗剪强度下降22.67%-58.91%,内摩擦角受冻融作用的影响较小,整体趋于稳定;砂质粉土粘聚力、内摩擦角和抗剪强度的影响因素大小排序为初始干密度>初始含水率>冻融循环次数,土体粘聚力和抗剪强度不仅受土体初始干密度、初始含水率和冻融循环次数单因素的影响显著,且与土体初始干密度和初始含水率及初始干密度和冻融循环次数的交互作用也存在显著影响;而土体内摩擦角只受土体初始干密度和初始含水率单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的显著影响.基于土体初始干密度、初始含水率和冻融循环次数,建立的土体抗剪强度参数的回归模型吻合度较好,可以用于估算黄河内蒙古段岸坡粉土的强度,研究结果可以为河岸堤防的整治工程提供技术指导.

    冻融作用抗剪强度正交试验回归模型黄河内蒙古段

    干旱及半干旱地区油气开采废物道路利用的风险与管控限值区域差异

    敬文杰朱宏飞李淑向锐...
    148-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脱油残渣(OCDRs)充当道路填充材料,是油气开采废物再利用的重要途径.但是现有的资源化风险评估及管控限值均采用全国统一参数模型,未考虑不同区域气象及地理环境的差异,这极大地限制了资源化利用,尤其是对受降雨量相对较少导致污染物释放风险相对较小的干旱及半干旱地区.文中采用淋溶与浸出实验、指数衰减源强模型、污染物瞬态迁移扩散模型,并结合Monte Carlo方法,对干旱及半干旱区域内OCDRs用作路基填料的环境潜在风险、管控限值以及地区差异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三种浸出实验得出的数据与淋溶实验相比非常不稳定.采用淋溶方法预测OCDRs在干旱及半干旱地区14 省道路利用条件下暴露点浓度超标概率为0,风险可接受,但是采用传统方法预测风险过高,其中Pb的暴露浓度为三类地下水限值的3.1 倍.14 省份之间暴露风险以及管控限值差异较大,8 种重金属暴露浓度的离散系数在 0.53~1.2 之间,管控限值的离散系数在1.3~2.7 之间,离散程度都较高,且管控限值与降雨量呈现较强的负相关性,这与暴露浓度的规律基本一致.研究表明:传统浸出和风险评估方法体系模型参数均一,不能准确的评估不同地区OCDRs中污染物的潜在风险.亟待加快建立固废资源化风险评估方法标准,针对干旱及半干旱地区不同区域对应风险与管控限值的巨大差异,应根据各地区具体情况对有害物质实施差异化的管控,推进形成固废资源化风险分区分类分级管控体系.

    脱油废物干旱及半干旱地区资源化不确定性分析风险管控

    喀斯特针阔混交林优势物种生态位与种间联结—以贵阳市为例

    陈月红汤晓辛石慰乙引...
    159-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合物种的生态位特征与种间联结能更好地阐明物种的种间关系,为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森林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文中以贵阳市喀斯特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从重要值、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方差比率法、χ2 检验、OI指数等方面分析乔灌层优势物种的生态位与种间联结.结果表明:针阔混交林共169 种木本植物.乔木层的马尾松、灌木层的白栎重要值与生态位宽度最大,在群落中资源利用能力强,优势大,与其他物种具有较高的生态位重叠;乔灌层的生态位重叠现象普遍但较弱,种间竞争不激烈;乔木层总体关联性为正关联,灌木层为负关联,说明乔木层物种能更稳定的共存;总体关联性与种间联结不显著,χ2 检验、OI指数表明种间联结程度弱,种间关系较松散.总体而言,贵阳市喀斯特针阔混交林的生态位和种间联结特征受资源和生态位分化影响,共同促进群落物种的稳定共存.因此,在喀斯特针阔混交林恢复与改造过程中,可结合生态位与种间联结特征进行物种选择,推进地区绿化工程,保护地区物种多样性.

    生态位种间联结针阔混交林喀斯特贵阳市

    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多枝柽柳冠层降水再分配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刘斐耀尤全刚薛娴张丽娟...
    168-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被冠层降水再分配驱动的水分循环对陆地生态系统类型的分布和演替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干旱区典型灌木的降水再分配过程未受到学术界的足够重视.文中于2020 年6-9 月份对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多枝柽柳的降水再分配、气象因素、冠层特征和土壤水分进行了定点观测,旨在明晰多枝柽柳的降水再分配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冠层截留、穿透雨和树干茎流分别占大气降水量的16.3%、81.2%和2.5%.2)大气降水特征(降水量、降水历时和降水强度)是多枝柽柳降水再分配的主要影响因子,当降水量和降水历时分别为1.7mm和3h便可产生树干茎流;当大气降水量约为 3mm时,多枝柽柳冠层达到最大持水量.3)多枝柽柳降水再分配各组分与冠层形态间的关系受到大气降水特征的影响.4)多枝柽柳树干茎流平均水分汇集率为4.73,该水分汇集效应可以显著增加其基部处0-50cm深度的土壤含水量(P<0.05).研究结果为了解干旱区生态系统格局演变和植被与水文过程相互作用机制提供数据支持.

    多枝柽柳冠层截留穿透雨树干茎流荒漠绿洲过渡带

    不同喷施时期、硒源对沙棘硒素吸收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李曦光李萧婷王蕾高健...
    179-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沙棘是多年生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果实富含多种营养物质,如黄酮、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硒元素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文中以"无刺丰"为材料,选取20mg/L Na2SeO3、Na2SeO4 为硒源,通过12 种处理方式分别对沙棘植株样本进行喷施,该研究为探索不同喷施时期和硒源对沙棘果实硒含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可为沙棘提质增效,富硒沙棘的发展,沙棘产业标准化、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科学理论基础.结果表明:1)以 20mg/L Na2SeO3 或 Na2SeO4 作为硒源,均可改善果实品质,但施用 Na2SeO4 效果综合优于Na2SeO3;短期连续喷施处理效果优于单次喷施处理,其中自沙棘植株出芽期持续喷施至成熟期(S2)效果最佳,可达到富硒农产品标准.2)施用Na2SeO3、Na2SeO4 处理,果实硒含量与蛋白质、维生素C、总酸、多糖、可溶性糖、总黄酮、果皮脂肪、种子脂肪、果肉脂肪均呈现不同程度正相关关系.

    沙棘硒含量果实品质硒源喷施时期

    社会资本与乡村旅游价值共创:地方依恋的中介作用

    贾衍菊赵金凤祝铭瑶
    187-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鼓励乡村旅游地居民和游客积极实施价值共创,是实现共享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的有效策略.文中以认知-情感-行为理论为研究框架,探究地方依恋在社会资本与价值共创之间的中介效应以及主客群组差异,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多群组分析方法进行实证检验,得出以下结论:1)社会信任、社会规范、社会网络正向影响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而地方依赖仅能正向影响信息分享,地方认同仅能正向影响帮助.2)地方依赖在社会信任、社会规范和社会网络对信息分享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而地方认同在社会信任、社会规范和社会网络对帮助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多群组分析显示,社会网络对地方依赖的影响仅在居民组显著,社会规范对地方认同的影响仅在游客组显著;主客群组在社会信任对地方认同和地方认同对帮助的影响关系中存在显著差异,且均为居民组的影响效应更大.研究结果为乡村旅游地激发居民和游客的价值共创提供了社会资本视角下的理论阐释及管理建议.

    价值共创社会资本地方依恋主客差异乡村旅游

    基于时空效用法的黄金周自驾游可达性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戢晓峰薛唯李静陈方...
    197-2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时间地理学理论以云南省4A及以上景区为研究对象,利用时空效用法构建了考虑自驾游时空限制及景区吸引力的黄金周自驾游可达性测度模型,并采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GWR)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黄金周自驾游可达性受景区吸引力、空间及时间限制共同影响,形成滇中-滇西-滇东南的高可达性区域,并向资源匮乏、交通通达性不足地区递减.2)利用K-means聚类方法按黄金周自驾游可达性,将景区划分为高效联通型、均衡可达型、有限约束型、边缘弱势型4 类,其中高效联通型景区约占总体1/5,而均衡可达型和有限约束型景区约占7 成.3)利用MGWR模型深入剖析了自然与人文因素对自驾游可达性的影响,发现综合交通便捷性对黄金周自驾游可达性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而景区资源禀赋直接贡献则相对较弱.

    黄金周自驾游时空效用法可达性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