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汪久文

月刊

1003-7578

GHZH@chinajournal.net.cn

0471-4313634

010019

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农业大学(东区)247信箱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Journal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面向干旱、半干旱地区从事资源合理利用、环境整治的有关科研单位、大学与行政管理部门。自创刊近20年来,始终服务于我国西部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刊物属综合性学术期刊,以发表研究成果为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指数分析的农户离散差异化研究——以宝鸡为例

    马超群员学锋王晓峰任朝霞...
    82-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户离散是农村"空心化""空巢化""空废化"和"空壳化"等为典型的"农村病"的根源,对共同富裕带来极大不利影响.文中在总结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指出了影响农户分离有5类因素.通过对宝鸡市临邮、凤翔、扶风三县的实地调查,获得了 27个乡镇、46个村981户农村家庭包括拉力指标、推力指标、离散指标和个性指标在内的问卷调查资料和访谈材料.基于农户家庭离散指数模型和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农村家庭分离的差异、农村阶层的变化以及返乡障碍.结果表明:农村分离是一个多尺度复合、多因素驱动、多主体差异化的响应过程,农村居民的分离将导致农村社会的异化,加剧农村两极分化,并形成一种不断强化的正反馈过程.文中讨论提出了离散的类反渗透机制,指出要有效解决农村分离问题,必须从从动因、意向、障碍和行动能力多方面切入.

    农户离散离散指数差异化宝鸡市

    1987-2022年黄河银川平原段河道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张伊婧璩向宁王磊王筱平...
    92-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黄河银川平原段河道的演变特征,对河道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文中基于1987-2022年8期Landsat卫星影像,利用修正的归一化水体指数对黄河河道进行提取,计算不同时期的河道宽度、河道面积、摆动幅度以及摆动速率,分析35年间黄河银川平原段的摆动特征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35年间,河道宽度平均减小0.36km,河段面积平均减小0.66km2.河道左岸平均每年向右摆动0.10km,R1、R2、R3河段左岸向左向右的摆动速率之比分别为1∶2.12∶2.53和1∶4.19∶5.33;河道右岸平均每年向右摆动0.004km,R1、RR2、R3段河道右岸向左向右平均摆动速率之比分别为1∶0.82∶2.16和1∶1.90∶3.19.河道整体呈萎缩趋势且向右偏移,黄河银川平原段下游摆动变化程度更为严重.河道在时间上的变化可能与自然因素与人类筑坝蓄水等人类活动相关,在空间上的变化可能受制于河道径流及河岸物质组成的差异.对于黄河银川平原河段,防护建设应重点关注在下游河段.

    河岸河道摆动堤岸防护黄河

    榆神矿区中深部煤层开采顶板涌水模式分析

    马俊鹏赵春虎胡东祥孟凡贞...
    104-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榆神矿区是目前陕北大型煤炭基地的主力矿区,高强度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煤层顶板水害与水资源流失问题突出.文中以位于榆神中部矿区的金鸡滩煤矿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井田"煤(煤层)-基(正常基岩)-风(风化基岩)-土(黄、红土层)-沙(沙层)"典型水文地质结构特征,根据采动导水裂隙与含、隔水层揭露关系,研究得出采动导水裂隙一般发育至风化基岩含水层内部或关键隔水土层下部,风化基岩与正常基岩裂隙含水层地下水是矿井直接充水水源,近地表沙层潜水、地面沉陷积水、大气降水为矿井间接充水水源.另外,通过分析井田煤层顶板隔水土层空间分布与岩性特征,得出在煤层开采过程中由于隔水土层缺失形成的局部透水天窗,以及弱阻水黄土层是引起近地表松散含水层涌(失)水的主要通道,并总结提出透水天窗递进漏水、弱阻水土层越流两类涌(失)水模式,其中透水天窗模式是引起工作面涌水量显著增大,以及导致松散含水层地下水大量漏失的重要原因,文中研究成果以期为榆神矿区顶板水害防治与地下水资源保护提供依据.

    顶板水害导水裂隙充水条件涌水机制保水开采

    荒漠绿洲过渡带多枝柽柳树干液流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

    刘斐耀尤全刚薛娴张丽娟...
    112-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防护林在维护干旱区绿洲稳定与风沙灾害防治过程中扮演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是典型的耐贫瘠多年旱生灌木,是防护林重要的乡土物种之一,而多枝柽柳的蒸腾耗水量和该地区可利用水资源间的平衡决定了其生存和生长状态.文中利用包裹式茎流计于2020年5-10月对多枝柽柳树干液流进行监测,并同步对环境因子进行测量.结果表明:监测期间,多枝柽柳的累计树干液流量为75.43 kg,日均树干液流量为523.8g·d-1,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多枝柽柳树干液流速率分别与光合有效辐射、气温和饱和水汽压差呈显著正相关(P<0.001),与浅层土壤含水量(0-40cm)和中层土壤含水量(40-160cm)无显著相关;多枝柽柳通过树干液流峰值与气象因子峰值的"滞后"效应来适应环境.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入揭示多枝柽柳对干旱逆境的适应机制,以及为干旱区生态恢复和重建过程中造林物种的选取与管理提供参考.

    多枝柽柳树干液流气象因子土壤水分干旱区

    贵阳市地衣物种多样性研究

    龙娇汤晓辛乙引石慰...
    123-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贵阳市地衣物种多样性及其分布特征,采用样方法和样线法进行实地调查.利用分子生物学、形态学等方法并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对该研究区的地衣进行分类鉴定和整理.研究结果表明:贵阳市地衣物种资源丰富,共发现地衣12科18属36种,包括贵州新记录科2个,新记录属2个,新记录种21个;优势科为梅衣科(Parmeliaceae)、蜈蚣衣科(Physciaceae)、石蕊科(Cladoniaceae),优势属为哑铃孢属(Heterodermia Tre-vis.)、石蕊属(Cladonia P.Browne).研究区地衣根据生长形式类型分为枝状、叶状和壳状3种类型,其中叶状和枝状地衣种类最多,占总种数的52.78%、36.11;根据着生基物类型分为土生、石生和树生3种类型,其中树生地衣种类最多,占总种数的61.12%.该地区地衣区系被划分为世界广布成分、环北极成分、温带成分、泛热带成分和东亚成分5个类型;通过与贵州省内其他5个地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贵阳市与黔西南州、遵义市、黔东南州属的相似性最高,与遵义市和铜仁市种的相似性最高.该研究为贵阳市及贵州省后续对于地衣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地衣物种多样性区系分析贵阳市贵州省

    不同灌水定额处理下基于有效积温玉米生长状况模拟研究

    袁如芯孟新梅杨荣杨庭瑞...
    132-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不同灌水定额对春玉米生长状况的影响,为优化克拉玛依地区春玉米灌溉制度提供理论依据.于2021年5月~9月,在克拉玛依农业综合开发区开展春玉米田间试验,研究玉米生育期内不同灌水量对株高、叶绿素、叶面积指数以及地上部生物量的影响,建立归一化Logistic模型,探究有效积温与玉米生长及生物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灌水定额由W1处理(225m3/hm2)提高至W5处理(525m3/hm2)时更有利于促进玉米生长;随有效积温增加,株高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叶绿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叶面积指数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呈慢-快-慢动态变化,玉米叶面积指数拟合值和实际值拟合指数R2>0.9,玉米干物质积累量拟合方程的标准差小于0.06,表明通过Logistic模型建立的拟合方程可以较好模拟春玉米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的变化及积累情况.W5处理(525m3/hm2)相对叶面积指数理想条件下的最大值高于其他处理,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时间较长,快增期内增长速率最大.灌溉水量过大或过小均会对玉米叶面积指数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产生负面影响.因此,灌水定额为525m3/hm2更适宜克拉玛依滴灌春玉米种植.

    灌水定额春玉米叶面积指数有效积温干物质量

    组态视角下红色旅游发展多元路径及区域差异研究

    刘司可尤庆南
    144-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新时代红色旅游稳步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深入研究红色旅游发展路径,对促进区域发展与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中基于组态视角,构建驱动红色旅游发展理论模型,对全国31个省份样本进行定性比较分析,从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红色旅游发展基础、红色旅游发展资源、旅游发展创新支撑及旅游发展生态环境等不同层面的因素条件,揭示红色旅游发展的组态路径及区域差异.研究结果证实了红色旅游发展路径的多元性和异质性,以及因素条件组合的复杂性,获得了促进红色旅游高水平发展的3条组态路径,即红色资源-品质服务融合路径、循环发展-政策引导协同路径以及生态赋能-科创媒介共促路径.研究不仅能深化学界对各因素条件与红色旅游发展之间存在的非对称因果关系的认识,还为不同区域促进红色旅游发展的创新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红色旅游多元路径区域差异组态视角定性比较分析

    中国体育旅游景区效率时空格局与影响因素

    陈宇岳游松
    152-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体旅融合已然成为一种新趋势,如何进一步提高体育旅游景区的综合效率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文中运用DEA模型、地理学相关方法和Tobit模型,针对2010-2022年中国49个体育旅游景区进行了效率测度,并对景区效率的时空格局、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体育旅游景区综合效率较低,主要原因是由于纯技术效率低造成的,且景区规模投入的边际效应已不断递减.2)从空间上看,体育旅游景区效率呈现出东高西低的不均衡态势,东部沿海地区景区形成集聚且效率相对较高;从时间格局上看,2010-2022年体育旅游景区的规模效率整体处于高位,纯技术效率2010-2019年效率稳步提升,2020-2022年有所波动,西部地区景区、刺激冒险型景区效率提升明显.3)体育旅游景区效率受交通通达性、气候条件、当地经济环境、体育发展状况及旅游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未来景区需注重减少规模投入和体育内容的增加.

    体育旅游A级景区时空格局效率DEA

    停留时间加权的新疆旅游流网络结构研究

    普拉提·莫合塔尔程学婷麦迪妮古丽·阿不力米提
    161-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往的旅游流研究仅聚焦于以流"量"为表征的网络关系,鲜有从旅游停留时间视角考察旅游流"质"的异质性.文中以游客停留时间作为流量的权重,构建"质"、"流"兼顾的旅游流网络结构,通过网络文本分析获取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停留时间加权的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对比与传统旅游流网络结构的差异,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相对于传统旅游流网络,停留时间加权的旅游流网络密度和规模增大,网络社群数量有所减少,但其内部联系更加紧密.2)在停留时间加权的旅游流网络中,乌鲁木齐市、伊犁州等区域的旅游核心地位有所弱化,而喀什地区、阿勒泰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等区域的地位显著提高.3)停留时间加权的旅游流网络在新疆旅游流形成机理方面更具解释力.文中研究为旅游流研究提供质和量相结合的新思路,克服传统旅游流网络中片面强调流量而忽视流质的局限性,以揭示目的地网络节点之间的实际互动关系.

    游客停留时间旅游流网络旅游流质量社会网络分析QAP分析

    青藏高原生态旅游资源与基础设施空间协同的区划研究

    高子轶卓玛措张俊英宋智渊...
    172-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旅游资源与基础设施空间协同的区划研究对于区域整合资源优势、加强合作及提升旅游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文中基于生态旅游景区和基础设施 POI数据,利用密度场热点探测器、协同区位商及空间约束多元聚类模型探讨了青藏高原生态旅游资源与基础设施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协同水平,并以生态旅游资源和空间协同水平为基础进行区划研究.结果表明:1)生态旅游资源热点呈现"多核心集聚"的环状格局,餐饮设施和住宿设施热点呈现"多核心集聚+多核心分散"的格局,医疗设施和交通设施呈现"多核心分散"的格局.2)生态旅游资源与基础设施的空间协同水平总体较差,餐饮设施、医疗设施的协同等级呈现"东北向西南递减"趋势,住宿设施、交通设施的协同等级呈现"东北、东南向西南递减"趋势.3)青藏高原可划分为八大旅游区,分别为:唐古拉山湖沼冰雪地旅游区(交通协同最差)、藏北高原湖沼旅游区(基础设施协同均最差)、祁连山-柴达木盆地植被景观旅游区(基础设施协同均最优)、藏南谷地非物质类文化遗存旅游区(住宿协同较差)、川西北高原物质类文化遗存旅游区(餐饮、医疗协同较差)、横断山区自然标记与自然现象旅游区(交通协同较差)、共和盆地地表形态旅游区(基础设施协同均次优)、青海高原野生动物栖息地旅游区(住宿协同最优).

    生态旅游资源旅游设施空间协同区域划分青藏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