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汪久文

月刊

1003-7578

GHZH@chinajournal.net.cn

0471-4313634

010019

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农业大学(东区)247信箱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Journal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CSSCICSCD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面向干旱、半干旱地区从事资源合理利用、环境整治的有关科研单位、大学与行政管理部门。自创刊近20年来,始终服务于我国西部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刊物属综合性学术期刊,以发表研究成果为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大汶河流域生态补偿适度标准研究

    赵晶晶葛颜祥李颖李彩红...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补偿标准的科学合理性关乎流域上下游生态保护区与受益区间的公平发展.文中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视角,运用当量因子法、水足迹、条件价值法综合测算了大汶河流域生态补偿适度标准额度.研究表明:1)"十三五"期间,保护区供给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整体维持在较高水平,自身消费价值量呈"先升后降"的波浪式演变趋势,外溢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整体呈下降趋势.意味着流域生态保护工作面临严峻挑战,仍需对保护动机进行激励,以实现流域生态服务的持续供给.2)通过测算,2016-2020年,大汶河流域补偿标准额度分别为21.36亿元、6.69亿元、25.53亿元、10.05亿元、18.41亿元,且莱芜区受偿额度普遍高于钢城区.3)为增强补偿标准的实际可操作性,需关注微观个体的受偿意愿与支付意愿,运用条件价值法得到的大汶河流域生态补偿标准额度为365.16元/年/人.

    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法条件价值法水足迹大汶河流域

    西藏草地生态安全评价研究——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

    李中锋高婕钟毅
    9-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藏草地生态安全建设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重点内容.对西藏草地生态承载力和生态安全程度进行评价研究,对于认识草地生态安全现状、提升草地生态安全程度、巩固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人均草地生态盈亏指数、草地可持续利用指数、草地生态压力指数和草地生态协调系数,运用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法对2010-2020年西藏全区及西藏七地市的草地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显示:1)西藏全区草地生态安全程度波动上升,生态安全等级一直保持在"很安全"状态.2)七地市中,那曲市和山南市草地整体生态安全程度最高,林芝市、日喀则市和阿里地区草地生态安全程度相对较高,拉萨市与昌都市草地生态安全程度相对较低.总的来说,西藏草地生态安全屏障功能良好,但同时面临草地盈余空间分布不平衡、草地生态协调度偏低、部分地市草地生态压力增大等现象,生态安全格局需进一步巩固.

    西藏草地生态安全生态足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启动标准研究

    刘祎铭
    20-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发挥着解决环境诉讼中专门性问题的重要功能,但目前有关司法鉴定启动标准的规定仍具有很大模糊性,无法为司法实践提供明确的指引,导致司法实践中启动的混乱.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的启动关系到后续案件事实的认定,因此有必要设定明确的启动标准,只有同时符合专门性问题、关联性、必要性及可行性四个标准时才能启动,并且启动标准已经通过了理论饱和检验.在设定启动标准后,应配以相应措施确保启动标准得以适用,最终保障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启动的正当性,及时阻断不必要的鉴定事项,彰显司法的公平正义.

    环境损害司法鉴定启动标准专门性问题鉴定机构

    夜光影像数据的黄河流域城市群夜间经济时空演化与驱动因子

    周成唐承财张旭红周霖...
    28-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黄河流域7大城市群为研究靶区,以2010、2015、2019年夜光影像数据为分析依据,采用平均夜光指数、标准差椭圆、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城市群夜间经济时空演化及驱动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从城市总体看,夜间经济发展在黄河流域呈由下游到上游逐级变低的空间结构特征;高等级城市数量不断增加,低等级城市显著减少的时间演化特征.2)从各城市群看,夜间经济发展由高到低依次为: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晋中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兰西城市群.2010-2015年城市群夜间经济呈现保持稳定或缓速增长态势,2015-2019年则呈现加速发展态势.3)从空间重心看,黄河流域城市总体夜间经济空间重心处于114.0946°E~114.2719°E和35.9545°N~36.0549°N之间.此外,各城市群空间重心均呈集聚分布,移动距离较小.4)从驱动因子看,7个城市群夜间经济的主导驱动因子主要有内源扩张力和经济支撑力两种,次级驱动因子则呈现河段差异性特征.

    夜间经济城市群驱动因子夜光影像数据黄河流域

    水土保持增加了沙漠-黄土过渡带农户福祉吗?-基于PSM的实证研究

    蒋碧瑶史兴民秦语晗
    3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水土流失形势严峻,作为解决该问题的水土保持其效益备受关注,在当下水土保持综合效应评估仍存在困难的背景下,水土保持福祉研究可视为效应研究的重要补充内容.文中基于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框架构建了农户福祉评价指标体系,以沙漠-黄土过渡带的核心区-榆林市为案例地,通过倾向得分匹配(PSM)方法探究了水土保持的福祉效应.研究发现农户采用水土保持措施的行为受户主特征、补偿政策满意度和地理位置的影响,水土保持福祉效应显著,参与水土保持农户的福祉增加了 3.680-3.933%.进一步研究指出,水土保持福祉效应存在明显的维度特征、空间差异和参与度差异.这表明,需继续推广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因地制宜,做好农民工作,提高农民水土保持参与度,以扩大水土保持的福祉效应.

    沙漠-黄土过渡带PSM农户福祉水土保持

    非农就业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基于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1770户调研数据

    王秀英陈帅冀昊李敏...
    4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和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区域,扩大非农就业对实现农户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基于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1770户微观调研数据,运用OLS方法分析了非农就业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并将非农就业细化为非农经营、本地务工和外地务工三类,进一步探讨不同非农就业类型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1)非农就业对农户总收入具有显著性的促进作用.2)不同非农就业类型均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户增收,且对农户增收效应具有差异性,其中本地务工的增收效应最强,其次是非农经营,最后是外地务工.3)非农就业对异质性群组收入影响表现出明显差异,对于一兼农户、二兼农户和非农户、不同受教育程度农户、低于平均经济水平农户收入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因此,建议大力发展非农就业产业,促进农户多渠道转移就业;加快发展县域特色产业,积极鼓励农户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加强农户人力资本积累,定期为农户开展技能培训.

    非农就业非农就业类型异质性群组农户收入

    信息干预对农户节约集约用水行为的影响-基于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调查数据的分析

    王延荣尼鲁帕·加帕尔梁婧茹王寒...
    5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户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是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文中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理论框架构建农户节约集约用水行为信息干预模型,运用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4省区调查数据,探讨信息干预对农户节约集约用水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1)用水政策、水资源紧缺、水效标识、用水反馈等信息均对农户节约集约用水动机产生显著正向影响,用水政策信息、用水反馈信息对于节约集约用水技能产生显著正向影响,用水反馈信息对节约集约用水的习惯型行为产生直接干预作用.2)节约集约用水动机对节约集约用水行为和节约集约用水技能均有显著正向影响,并在水资源短缺信息对节约集约用水行为干预路径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3)节约集约用水技能对节约集约用水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并在用水反馈信息、节约集约用水动机对投资型行为影响关系中分别起到完全中介和部分中介的作用.文中研究可为探索农户节约集约用水行为的干预路径和具体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参考.

    农户信息干预节约集约用水行为黄河流域"信息-动机-行为技巧"

    资本禀赋、功能认知与农户闲置宅基地退出决策行为——基于山东省典型试点区调查数据的实证

    武翠王桂霞郎宇
    6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立农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推进闲置宅基地进一步腾退和盘活,是缓解当下中国农村土地资源低效利用的重要举措.基于山东省典型试点区农户的实地调研,运用SEM模型实证分析兰陵县农户家庭宅基地退出决策行为.结果表明:1)资本禀赋对农户宅基地退出决策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且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政策资本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影响强度由强到弱依次为:人力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政策资本.2)功能认知在资本禀赋对农户宅基地退出决策行为影响中发挥着中介作用,形成"资本禀赋-功能认知-宅基地退出决策行为"的影响路径.据此,宅基地退出首先需要考虑农户家庭资本禀赋及其宅基地功能认知因素,结合农户家庭差异化的宅基地功能需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终做到在充分尊重农户意愿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户有序退出宅基地.

    农户资本禀赋功能认知三权分置宅基地退出

    生态宜居视角下的黄土高原乡村建设质量评价——以陇东地区为例

    刘奔腾杨程张婷婷
    7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索兼顾系统性、动态性和实践性的乡村建设质量评价体系,科学测度黄土高原生态宜居水平,对乡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PSR理论框架构建了黄土高原乡村建设质量评价模型,应用组合赋权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从乡村压力、状态、响应3个维度、12个因素、39项指标层面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陇东黄土高原乡村建设质量为良好偏一般,有较大的提升潜力;劳动生产压力、休憩游乐压力、生活居住响应以及劳动生产状态是制约黄土高原乡村建设质量的主要因素;文中构建的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能客观指明乡村的动态发展,具备较强的操作性和较好的实用性.

    乡村建设质量评价PSR模型生态宜居黄土高原

    高铁站区住宿业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城市规模的视角

    牛冰洁殷平申鹏霞
    80-89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铁站区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引擎,是住宿业集中分布的新兴区位.文中基于核密度估计、最邻近指数、标准差椭圆、地理探测器等空间分析方法,选择不同规模城市下5个高铁站为研究对象,收集了各站半径3km范围内的住宿业POI数据,分析了 2011-2021年各个研究区内住宿业空间分布的时空演变特征和影响其分布的因素.结果表明:1)高铁站区所属城市规模越小,住宿业分布越集中,集聚区域越靠近站点.2)高铁开通时间越长,住宿业集聚程度越强,集聚速度与城市规模相关.3)高铁开通时间越长,住宿业分布的方向性越明显,分布中心越靠近站点.4)城市面积和城市人口是影响不同站区住宿业空间分布异质性的主要因素.

    高铁站区住宿业时空特征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