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际观察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际观察
国际观察

胡礼忠

双月刊

1005-4812

gjgc2008@126.com

021-35372901

200083

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科研楼711室

国际观察/Journal International Review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研究国际问题和传播国际信息的综合性刊物,融学术性,知识性于一体,着重刊登国内知名国际问题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中青年研究人员有真知灼见的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文化天下主义到文化国际主义:中国古代国际关系理论嬗变的一种考察

    郭树勇
    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代天下主义主要是由文化来定义,与中国古代国际关系理论相互建构、相互作用.文化天下主义的原型是春秋战国儒家关于大同世界的想象以及对于周王朝礼治天下传统的回忆.文化天下主义是理想性、实践性和历史性的统一.它必然随着中国与世界关系、外交实践、外交制度等因素变化而变化.它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即系统化时期(秦汉)、黄金时代(隋唐)、转型时期(宋明)以及终结时期(清至近代).宋代之后文化天下主义由盛而衰,日益突出国家观念、平等意识和国际思维,走向文化民族主义和文化开放主义.文化国际主义在世界上强调文化自信,主张国际间文化开放与文化合作,在中国又是马克思主义国际主义激活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结果之一.在新时代,天下主义不宜直接应用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基础,但其和合、和平、包容等"合理内核"可以借鉴.我们要摒弃华夏中心主义等落后观念,吸纳"协和万邦"等"优秀因子",以和合、包容的态度落实全球文明倡议,建设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学派.

    国际关系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习近平外交思想中国学派人类命运共同体

    论中国睦邻外交:理论构建与实践创新

    李兴
    48-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睦邻"概念出发,分析了中国睦邻外交的理论来源和实践创新.睦邻外交是中国周边外交的特色和亮点.与倡导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相比,睦邻外交加重了"以邻为亲"的分量,新增了"与邻为友""心心相印"等情感和内涵,感情上更互信,地位上更平等,态度上更亲和,关系上更紧密,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从"周边"向"睦邻"的转型和深化.睦邻外交秉持周边共同体和"大家庭"精神,是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中国周边区域合乎逻辑的自然体现.中国式现代化为睦邻外交的提出与践行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中国特色的睦邻外交急需理论建构和实践支撑.

    睦邻外交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周边外交理论建构

    "全球南方"框架下的新时代中国——发展中国家关系

    门洪华俞燕芳
    67-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南方"正在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其独立的政治立场给国际关系调整带来深刻影响.中国有必要理性认识"全球南方"对新时代中国—发展中国家关系再定位的影响并适时进行外交政策调整."全球南方"崛起是百年变局的重要变量,应在中国外交战略设计中突出其关键性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紧紧围绕"全球南方"与发展中国家这一身份,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型国际关系为指引,以完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和扩大个体情感认同为路径,通过合作平台的搭建与全球治理机制的重塑,积极推动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深入全面发展.与此同时,"全球南方"的脆弱性与内部博弈、西方国家对"全球南方"的拉拢和分化,使中国—发展中国家关系面临诸多挑战.面向未来,中国应继续以发展中大国的身份引领"全球南方"合作、落实好中国三大全球倡议,统筹国家、地区与全球布局,构建起以点带面、聚面成网的机制体系,形成政治、经贸、安全、人文等多轮驱动的复合型结构,实现中国—发展中国家关系的全面发展.

    全球南方发展中国家大国担当理念创新制度化合作

    地区强国缘何配合美国地缘战略构想?——以印度、日本为例

    唐小松张豪杰
    95-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将地区强国分为地区最强国、地区次强国和非典型地区强国三种,尝试从战略配合方的地区强国和战略发起方的美国寻找自变量,搭建一个地区强国配合美国地缘战略构想的分析框架.本文发现,地区强国的地区主导地位焦虑和美国对待小多边主义的态度,对地区强国配合美国地缘战略构想造成影响.地区力量对比变化在国内认知的作用下,刺激地区强国产生地区主导地位焦虑,促使地区强国产生配合美国遏制共同"挑战国"的地缘战略构想的冲动;小多边主义作为美国拉拢地区强国的重要合作方式,对地区强国配合美国的地缘战略构想具有吸引力.当这两个因素兼具时,地区强国便会积极配合美国的地缘战略构想.本文选取地区最强国印度加入四国安全对话机制(QUAD)的进程,以及由非典型地区强国变为地区次强国的日本推进和参与QUAD的过程为检验案例,验证了本文解释框架的合理性.

    美国地缘战略四国安全对话机制小多边主义中印关系中日关系

    美国应对国际安全问题的行为逻辑

    王晓波车永新
    128-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应对国际安全问题的核心目标是维持其在国际秩序中的主导地位.当美国认为应对国际安全问题有利于维持其主导地位时,多采用"多边主义"政策;当认为不利于维持其主导地位时,则由"议题性质"决定美国将采用何种政策.议题性质由"威胁认知"与"威胁界定"两个次级影响因素构成.其中,威胁认知是决定美国应对国际安全问题的首要影响因素,当美国决策者对有关国际安全问题的威胁认知高时,就采取单边主义行动;当其对有关国际安全问题的威胁认知低时,则实行减少国际参与、逃避国际责任的孤立主义政策.威胁界定作为次要影响因素,与威胁认知一同塑造美国的政策选择.当威胁认知高且威胁界定损害国际秩序支柱时,美国通常采用防御性单边主义政策;当威胁认知高且威胁界定不损害国际秩序支柱时,则实行进攻性单边主义政策.在美国应对国际安全问题时,由于维持主导地位的思想与国际安全治理的理念背道而驰,导致美国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愿望和规则难以转化为基础性共识;在此类不能转化为基础共识的情况下,美国将会采取有悖于国际关系准则和国际法的行动,以维持其主导地位,也对国际社会稳定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

    国际安全霸权威胁认知美国外交战略安全治理

    征稿启事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