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古建园林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古建园林技术
古建园林技术

马炳坚

季刊

1000-7237

010-84130668

100011

北京安德里北街甲20号

古建园林技术/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专业性期刊。报道古典园林管理经验,探讨古建园林艺术。栏目有古建筑、传统技术、古典园林工程、古建修缮经验、传统建筑与园林的设计施工、古建园林艺术研究、古建历史文献介绍、古建维修保护政策研究、古建文物集锦。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文化景观基因视角下黔东南侗族特色村落保护策略研究

    吕思维李立敏邓肖洋
    59-62,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村落环境特色缺失、公共空间利用率低和乡土风貌遭到破坏是特色村落中存在较为普遍的现状问题.从文化景观基因的视角出发,将黔东南侗族特色村落的文化景观基因分为物质系统和非物质系统,综合运用专家咨询法和层次分析法,筛选出影响村落发展的主、次要基因以及各基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指标因子,明确特色村落的保护设计要点,提出基于文化景观基因的特色村落保护设计策略,并选取高增村为例,从环境、风俗和建筑景观基因三方面将保护策略进行理论实践.

    文化景观基因黔东南侗族特色村落保护策略

    价值导向与修复取舍——以广州二沙岛颐养园修缮设计为例

    陆琦李丰延陈向红
    6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沙岛颐养园是广州首家园林别墅式医院,也是广州近代历史建筑的典型案例.其建筑历史承载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活的记忆",建筑风格融汇了中西方美学思想,建筑工艺反映了中国近代建筑施工水平,具备较高的修缮研究价值.本文借颐养园修缮设计项目之际,通过历史背景梳理、现状勘探分析、修缮方案实施和活化利用设想等手段,探析近代历史建筑的价值体系如何引领修缮设计,以及面对抽象价值与具体修复的矛盾时如何进行协调、取舍等问题,为近代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现身说法.

    颐养园建筑遗产价值导向修复取舍

    江南水乡聚落水体面积对公共空间热舒适感受的影响测度——以同里古镇为例

    马椿栋王雨晨张琳
    6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分析传统水乡聚落中水体形态对公共空间小气候感受的影响,将情景分析与CFD数值模拟相结合,重点讨论水体面积变化对热舒适感受的改善作用.以同里古镇的滨水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前提,相对现状 100%水面的基础上,重构无水面、50%水面的情景,以三种水体设计情景为单变量实验,模拟了三种水系面积情景下初夏昼间9:30、11:30和15:30三个时间序列的小气候环境和WBGT热舒适度分布图解.研究基于风热湿耦合的物理环境仿真和热舒适感受的空间测度,引入热舒适改善效率衡量单位面积水面增量的空间热舒适性,并采用移动窗口法进行了整体和局部的多尺度统计.结果表明,整体上随着水体面积的增加,各时段周边公共空间内热舒适区的面积均随之扩大,水面变化对于空间热舒适性具有正向效应,同时多尺度的综合研究发现各时段水体增加的过程中,0~50%水面的增量前期阶段相比于 50~100%后期阶段,热舒适改善效率更高.从而厘清了同里水乡聚落中水体面积增加与滨水公共空间热舒适感受提升之间的作用过程,提出了传统水乡聚落空间的小气候营造智慧,对气候适应性的水系规划及其滨水空间的小气候优化设计提供了策略.

    小气候感受热舒适性CFD热湿传递情景分析

    济南洪范池泉群浪溪河流域泉水聚落水适应性景观演变研究

    肖华斌刘莹王慧英
    75-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地区文化,在特定区域内,人类和水及其自然环境长期且持续地相互适应,最终呈现出具有适应性的复合景观系统.洪范池泉群作为济南十大泉群之一,其中浪溪河流域泉水分布众多,泉水聚落分布密集,独特的泉水系统形成了具有典型地域特征的水适应性景观.基于认知水适应性视角,将浪溪河流域泉水聚落水适应性景观分为水适应主体(林田系统、聚落系统)、水适应客体(自然水系统、人工水系统)和水适应过程,并根据"人—水-地"相互适应作用的不同阶段特点,将其水适应性景观演变过程划分为萌芽期、发展期、转变期以及稳定期,对各时期水适应性景观系统要素特征进行分析,最终归纳整体演变规律.

    风景园林水适应性景观泉水聚落生态智慧浪溪河流域

    激活历史密码 再现古都史脉——安徽凤阳"明中都"新传统建筑设计记思

    郭华瑜胡占芳李国华
    79-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众多历史文化名城中,城市迅猛发展大大促进了新城区的开发.如何在新城建设中延续文脉,塑造有历史底蕴的新建筑?一直是城市建设者思考与探索的问题.本文以安徽凤阳明中都文化旅游中心、非遗展示中心、云霁社区活动中心三组新传统建筑设计实践为例,以三组新建筑的选址与明中都城之三座祭祀祠庙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契机,探索三者在明中都、清凤阳府、凤阳县的各时期城市形态变迁中的史脉变化,思考在此类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应如何溯城脉,塑造融合传统与当下的新城区建设格局;探索应如何理史脉,顺文脉,选择适宜建筑语言,再造融合史脉传承与场所精神的新传统建筑.凤阳县三组新传统建筑的设计实践,就是对激活历史密码,彰显历史城市史脉、城脉、文脉的一次尝试.

    新传统建筑设计明中都明代官式祠庙重塑城脉场所精神

    汉中地区古台园林营建研究

    谭立钟誉嘉林箐
    84-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台园林是汉中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园林类型,但在近现代城市高速发展过程中却逐渐失色和消失,仅有数座保存至今,而从风景园林视角展开的系统性研究则刚起步.研究通过对文献内容的梳理和复原,以汉台、天汉台等 7 个典型古台园林为例,整理出了汉中地区古台园林的发展脉络,并从营城塑景、理水活园和人文传承三个层面总结出古台园林营造的特征与智慧,丰富了古台园林这一传统园林的类型研究,为当地传统园林的保护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文化园林遗产古台园林汉中传统园林

    青岛传统民居绿色营建智慧研究

    徐诗伟李昊武伯菊何泉...
    89-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青岛地区四类典型传统民居为研究对象,系统梳理当地民居的文化特征和空间原型,分析其适应夏季热湿和冬季寒冷气候环境时所采用的空间与构造策略,探讨传统绿色营建智慧的当代传承和技术转化路径,以期为当地民居的绿色建设和更新实践提供指导.

    青岛传统民居绿色营建智慧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

    水环境影响下的广府古城营建特征研究

    李庆红张苏妍申双喜
    94-9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现代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无序扩张,在暴雨之后,城内街道仍会出现积水成河的情况,形成严重的内涝之灾.广府古城是华北地区唯一一座洼淀城池,因其独特的水环境营建智慧,极少出现内涝.通过对广府古城的选址布局特征、空间形态、街巷空间进行实地调研,系统分析广府古城旱地水城、洼淀中心、城水相依的选址特点以及因地就势、双水绕城、龟背地势的营建特色,探究水环境影响下城市营建模式,提出城市营建与水环境适应方法与措施,对现代城市规划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水环境广府古城街巷空间古城营建坑塘

    先秦时期的"理想"政治地理空间结构——兼论其中心嬗变内涵

    刘晨陈蔚
    98-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理想空间一直是人们所寻的最高追求,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它起源于人类潜在的无意识.它是人类感性生活及其凝定为理性形式下的结果,也是由原型符号衍生出的丰富表象.依赖以原始宇宙观,对神话空间原型进行探讨,并明确了原型中最为核心的象征形象——宇宙山昆仑.以神话与自然的形象原型为基础,指导了早期人类探索理想的政治地理空间.通过对其空间结构的解析,明晰以嵩山为中心的原型传续意义,并借由地理分野之中的大小九州模式,探讨从"昆仑—嵩山—昆仑"理想空间中心之间的联系与其转变背后的深刻内涵.

    理想空间神话原型五岳模式大小九州

    中国传统风景审美思想对魏晋南北朝敦煌佛教壁画的影响

    王玫张春彦
    102-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魏晋南北朝是山水画与宗教绘画共生并存的时期,这一时期"道释画渐盛""山水画成立",尤以南北朝时期佛教画最盛.佛教画与山水画在敦煌相遇.受中国风景审美的影响,敦煌佛教壁画表现出了与印度、中亚不同的形式和风格,更加注重风景、建筑以及世俗生活的表达,是背后这一时期中国古人风景设计与风景文化的真实再现.文章基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敦煌佛教壁画,系统对比同一时期印度和中亚的佛教美术,从而进一步明确这一时期中国古代的风景审美表达.

    风景审美风景表达魏晋南北朝敦煌佛教壁画印度佛教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