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古建园林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古建园林技术
古建园林技术

马炳坚

季刊

1000-7237

010-84130668

100011

北京安德里北街甲20号

古建园林技术/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专业性期刊。报道古典园林管理经验,探讨古建园林艺术。栏目有古建筑、传统技术、古典园林工程、古建修缮经验、传统建筑与园林的设计施工、古建园林艺术研究、古建历史文献介绍、古建维修保护政策研究、古建文物集锦。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歇山顶组合殿座正殿加抱厦琉璃屋面施工工艺剖析

    盖玉东
    1-7,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介绍歇山顶组合殿座古建琉璃屋面施工重点部位,主要包括尖山、圆山正脊对博缝板的标高要求,连接正殿、抱厦二者屋面的的天沟和窝角沟,以及其金刚墙标高、囊向的详细实施过程.重点内容包括:歇山屋面分中控制线,屋面瓦瓦样活过程,琉璃屋脊的详细要求;各种屋脊之间、脊与瓦面之间,它们既独立又关联的关系.通过真实的图片、简单的叙述,予以展现、说明.

    歇山顶琉璃瓦面天沟窝角沟囊度博缝

    "丈八八"形制影响下的大木构架尺度表达——以木格倒苗寨及土家大寨传统民居为例

    袁晓菊张兴国
    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川渝地区苗族、土家族木构技术中传承因袭的"丈八八"形制,是将"八"为尾数的数字运用于传统建筑尺寸设计的地方营造习俗.这种以简明易记的尺寸数字把握建筑空间尺度的营造习俗,是地方传统建筑营造技术的经验积累和智慧总结,也是传统建筑模数制度的发展延续和重要呈现.本文以叙永木格倒苗寨及秀山土家大寨传统民居为例,通过详实的实地调研和匠师访谈,探究"丈八八"形制在传统大木技术中的具体表达机制,分析不同地域间"丈八八"形制的关联和差异,并借此阐释川渝苗族、土家族传统建筑营造的一些重要规律和特征.

    技术苗族土家族传统建筑大木构架丈八八

    清帝陵须弥座营造实践的研究

    田甜曹鹏
    1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须弥座传入中国后由佛像座用途推广至台基轮廓及小品装饰,历代记载主要关注于须弥座各组成部分的比例关系.在清帝陵中台基、下碱、基座等不同位置设有须弥座,并装饰以不同样式,多样的应用为须弥座营造实践的研究提供了可能.本文以清帝陵须弥座的分布、组成及构件为研究对象,参考文献记载,总结其配合组群关系形成而显现的多样性,营造时内部比例、建造方式展现的适应性,关注须弥座上纹样的变化,探寻其在时间上的流变关系,以及从宏观到微观形成对于清帝陵须弥座营造实践的全面研究.

    须弥座适应性多样性时间性变化

    杭州保俶塔1933年兴修计划及现存形制初探

    刘洁沈楠菲张玉瑜
    20-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 1929-1938 年保俶塔兴修工程相关文献、雷达探测波谱两者的关联整合研究,初步探索保俶塔 1933 年兴修后封闭塔体的内部结构与形制.经由文献研究,梳理民国时期兴修保俶塔计划图说、筹款过程、施工情况,通过雷达探测波谱分析,验证了此次兴修工程后塔身一至五层、六至七层及顶层可能的内部结构情况,为西湖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提供有益的学术研究依据.

    杭州保俶塔雷达探测兴修保俶塔计划图说古塔形制演化

    武当山遇真宫新发现的龙虎殿明代早期彩画考证及原状研究

    朱宇华李博文杨红李广华...
    2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筑彩画为保护木构而设,常因损坏不断更新.因此,年代越久越难以留下.明代官式彩画在中国彩画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现存数量稀少.本文通过考察湖北武当遇真宫,在现场勘测的基础上,采取类型学方法研究,认为遇真宫龙虎殿彩画无论是大线构图、纹饰造型还是设色方式都具有明代早期特征,属于新发现的明代早期官式旋子彩画实例.同时通过与相似案例比对,辨认其纹饰造型,考证并探究其原貌特征,以这一新发现的珍贵案例,丰富现有明代官式彩画的研究.

    彩画龙虎殿明代官式旋子彩画

    内蒙古呼包地区传统生土民居构造研究

    王梦琦李鹏涛冯沛
    3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内蒙古传统生土民居是在"走西口"移民文化背景下,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融合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民居类型,其构造具有代表性与典型性.以地处内蒙古中部的呼包地区传统生土民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地理和自然环境,以及文化渗透多角度系统分析形成传统生土民居形制的背景,梳理出传统生土民居构造类型,探究其选材用料、营造技艺等方面特征,并对营造技术更新进行探讨与展望,从而为传统文化和传统民居的延续与保护提供借鉴.

    技术民居构造生土民居呼包地区

    苏州地区歇山厅堂大木构架演变刍议

    沈健楚超超
    39-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歇山建筑之研究是建筑史领域的重要内容.江南尤其是苏州地区宋元时期歇山厅堂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是我国歇山建筑体系中的重要支系.探究苏州不同时期歇山厅堂构架之构成及发展特征是充分认知这一建筑谱系的必要环节.本文基于前辈学者之研究成果,梳理宋元以来苏州地区歇山厅堂实例,认为厅堂井字型构架与歇山厦两头屋架之一体性配适是其延续千载的基本构架传统,但随着山面梁架省、置不一,导致其分化为繁复的"设山面梁架的、相对均质的厦一架歇山厅堂"和简约的"无山面梁架的、完全均质的厦一间歇山厅堂"构架.整体构架之视角下,山面梁架作为主要线索,体现出在不同时期的不同作用,影响了苏州地区歇山厅堂构架的发展.

    苏州地区歇山厅堂大木构架山面梁架演变

    基于叙事空间的文化景观保护研究——以苏州木渎山塘街为例

    曲蒙张斯茗吴姗姗
    4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文化景观保护的主流理论强调以人为本,通过挖掘情感记忆和历史价值,重塑地方认同,坚定文化自信.以往保护策略更重视景观空间的塑造,忽略其背后历史故事以及使用者的情感偏好,这是造成当前文化景观空间意义丧失的重要原因.鉴于此,本文以木渎山塘街为例,基于叙事空间理论,借助地图标绘解构文化景观物质、意识、情感层面的形态特征,重构文化景观的叙事空间,为传统文化景观的保护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与切入点.

    叙事空间文化景观地图标绘物质-意识-情感

    明代竟陵鲁铎己有园平面复原及特征研究

    陈慧
    54-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己有园是明代荆楚地区的名园,其设计营造呈现出较为鲜明的明代荆湖地造园特征.立足鲁铎遗集《鲁文恪公文集》及相关历史文献,对己有园进行平面复原,可以还原这座历史名园的盛时面貌.在此基础上从布局构成、造园手法、山水植物等方面对其造园特征展开分析,可以发现己有园选址临台面水,环池置景;布局自然疏朗,借地势造洞,因借东湖诸景;建筑质朴,追求静而野的池中山林;嘉树果蔬,体现楚人高风峻节的风骨.

    己有园鲁铎复原造园特征

    阴河中下游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马面研究

    宋晋张玉坤
    59-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阴河中下游地区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遗址的马面为对象,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SPSS统计分析与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了马面的类型划分及其与石城之间的关系,主要结论有:1)依据体量与间距方面的差异,可将马面划分为 4 种类型,每种类型有相应的形制特征和建造方式.2)马面石城依阴河走向呈点状、线状、组团 3 种空间分布方式.3)不同功能、属性的石城选择特定类型的马面,两者之间存在一定对应关系.深化了对马面的认识,凸显了其在古代城建史中的重要地位,为全面揭示史前城防设施的发展演进过程提供了参考.

    马面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阴河中下游地区城防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