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中华医学会;国际医药卫生导报社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中华医学会;国际医药卫生导报社

钟国华

半月刊

1007-1245

imhgn@vip.sina.com

020-83824952、83823782、83823031

510080

广州市中山三路11号越秀区工商联大厦1101房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Journal International Medicine and Health Guidance News
查看更多>>1995年创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国际医药卫生导报社主办。本刊是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主要栏目:科研课题、基础研究、专家述评、临床研究、病例报告、药物与临床、药学研究、临床检验、中医中药、预防医学、护理研究、医学动态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幼年型特发性关节炎儿童膝关节骨髓水肿的磁共振影像分析

    崔鹏翔杨凯华杨昕
    218-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幼年型特发性关节炎儿童膝关节骨髓水肿的磁共振成像(MRI)影像表现.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期间河南省儿童医院126例幼年型特发性关节炎儿童膝关节骨髓水肿的MRI影像进行分析,其中男性98例,女性28例,年龄(7.85±2.11)岁,病程(8.65±1.05)个月,均为单侧膝关节病变.分析滑膜增厚和血管翳情况、关节囊渗出积液情况、骨质异常情况、关节软骨病变情况、腘窝淋巴结肿大情况、半月板及韧带异常情况、关节软骨内血管影情况.结果 幼年型特发性关节炎儿童多发血管翳覆盖关节股骨表面[66例(52.38%)],T1W以低信号为主[96例(76.19%)],T2W以均匀等信号为主[66例(52.38%)].126例幼年型特发性关节炎儿童均存在少量滑液,其中102例(80.95%)存在髌上囊积液;骨髓水肿以T1W低信号[48例(38.10%)]、T2W片状模糊信号[41例(32.54%)]为主要类型,多发干骺端以骺软骨为基底部的背向关节腔的"火焰"样的骨髓水肿[81例(64.29%)];关节软骨病变以表面毛糙[60例(47.62%)]、局部变薄[36例(28.57%)]为主其中42例患儿存在膝关节腘窝肿大淋巴结影,T1W呈低信号,T2W呈低信号/略低信号,SPIR/3D/FFE呈高信号;患儿半月板以前角/后角变形[45例(35.71%)]、塌陷碎裂[15例(11.90%)]为主,且多发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肿胀/局部波浪状改变[21例(16.67%)];72例患儿膝关节软骨内可见与股骨髁关节软骨面垂直排列的辐射状强化的血管影.结论 幼年型特发性关节炎儿童的膝关节MRI表现中,多发滑膜增厚、关节腔积液、骨髓水肿,部分患儿伴随软骨破坏和软骨下骨质侵袭.

    幼年型特发性关节炎儿童膝关节骨髓水肿磁共振成像

    本刊关于来稿以"快速通道"处理的启事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编辑部
    222页

    动机行为指导的干预策略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李正田媛王少华
    223-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动机行为指导模式的干预策略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郑州市骨科医院接受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50例.干预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62.05±3.47)岁;对照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61.89±3.52)岁.对照组患者实施术后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动机行为指导的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干预策略,两组均干预至出院.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后3个月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自我效能感[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估]变化情况,对比两组患者干预过程中及随访期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采用t检验、x2检验、秩和检验.结果 干预后3个月,干预组的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GSE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68.26±6.22)分比(64.32±5.98)分、(88.25±10.39)°比(83.31±11.66)°、(32.89±2.16)分比(31.54±2.3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29、2.237、2.991,均P<0.05).随访过程中干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0%(2/50)比16.0%(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00,P=0.046).干预组出院时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4.0%(47/50)比80.0%(4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32,P=0.037).结论 应用动机行为指导模式的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干预策略可有效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提高膝关节活动度,并能够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患者自我效能感,提高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膝关节置换术动机行为膝关节功能自我效能感

    ICU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再出血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构建

    顾君玲倪敏宗海燕何平...
    228-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室(ICU)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再出血的影响因素,并依此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73例ICU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有无再出血将其分为再出血组(38例)和未再出血组(135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ICU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再出血的影响因素,并采用R3.4.3软件包绘制列线图模型,另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以评估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绘制校准曲线图评估列线图的区分度,采用Bootstrap法检验预测列线图模型的一致性.采用t检验、x2检验.结果 再出血组男24例、女14例,年龄(61.57±7.53)岁;未再出血组男75例、女60例,年龄(59.08±7.39)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史、病因分型、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血肿形状、血肿位置、出血量、手术方式、术前收缩压、术前舒张压、术前血小板计数、术后使用止血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再出血组长期使用抗凝药、血肿密度不均匀、手术时机3~6h、术后血压控制不理想、术后躁动占比及术前血糖、术前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未再出血组[47.37%(18/38)比24.44%(33/135)、71.05%(27/38)比43.70%(59/135)、31.58%(12/38)比10.37%(14/135)、18.42%(7/38)比2.96%(4/135)、42.11%(16/38)比22.96%(31/135)、(6.39± 1.02)mmol/L比(5.95±1.25)mmol/L、(0.51±0.04)mg/L比(0.43±0.05)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7.496、8.872、10.476、12.924、5.491,t=1.990、9.073;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长期使用抗凝药、血肿密度不均匀、手术时机为3~6h、术前D-二聚体水平升高、术后血压控制不理想、术后躁动均是ICU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均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列线图预测ICU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再出血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48(95%CI0.799~0.887),灵敏度为76.32%,特异度为84.44%.经Bootstrap法对模型进行验证,其一致性指数(C-index)为0.829,校正曲线与标准曲线贴合度较好.结论 长期使用抗凝药、血肿密度不均匀、手术时机为3~6h、术前D-二聚体水平升高、术后血压控制不理想、术后躁动均是ICU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基于以上影响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有利于临床早期筛选ICU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再出血.

    重症监护室自发性脑出血再出血列线图预测模型

    rTMS联合头眼感觉运动整合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翟志刚
    234-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头眼感觉运动整合训练在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纳入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德州市立医院收治的10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摸球法分组,奇数为对照组(51例)、偶数为观察组(51例).对照组男26例、女25例,年龄(65.23±7.14)岁,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男25例、女26例,年龄(64.89±7.31)岁,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rTMS联合头眼感觉运动整合训练,连续治疗6周.治疗前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康复效果满意度.采用t检验、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2.15%(47/51),高于对照组的76.47%(39/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44,P=0.029).治疗2个月后,观察组MoCA评分、FMA评分、MBI评分、MMS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26.84±5.32)分比(21.34±4.51)分、(62.38±14.86)分比(53.81±13.27)分、(69.24±21.07)分比(56.75±16.53)分、(28.47±2.01)分比(25.06±1.9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631、3.072、3.331、8.717,均P<0.05).观察组康复效果总满意度为90.19%(46/51),高于对照组的72.55%(37/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239,P=0.022).结论 rTMS联合头眼感觉运动整合训练在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和康复效果,改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具有推广价值.

    重复经颅磁刺激感觉运动整合训练脑卒中偏瘫运动功能康复治疗

    长疗程逆灸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防卒中后抑郁的效果观察

    赵丹徐传伟周芳芳陈德仁...
    239-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长疗程逆灸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防卒中后抑郁发生的效果.方法 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前瞻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江苏省海滨康复医院及连云港市中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0例)及对照组(40例).治疗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64.55±9.37)岁;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64.58±8.89)岁.对照组给予卒中规范化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聚集,降脂,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冠心病患者均给予相应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长疗程逆灸治疗,20 min/次,1次/d,5 d/周,持续24周.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8周、12周、24周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Barthel指数(B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卒中后抑郁发生率.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x2检验.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4周、8周、12周、24周卒中后抑郁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2.5%(1/40)比17.5%(7/40)、5.0%(2/40)比20.0%(8/40)、10.0%(4/40)比27.5%(11/40)、17.5%(7/40)比37.5%(15/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000、4.114、4.021、4.013,均P<0.05).治疗组治疗4周、8周、12周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7.25±2.88)分比(9.07±4.21)分、(9.70±2.74)分比(11.28± 3.58)分、(12.17±2.76)分比(13.85±3.5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61、2.210、2.358,均P<0.05).治疗组治疗12周、24周MMS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23.60±1.89)分比(22.70±1.83)分、(24.93±1.46)分比(23.75±1.6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63、3.400,均P<0.05).治疗组治疗4周、8周、12周、24周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66.13±6.84)分比(62.88±10.35)分、(69.25±4.88)分比(65.75±5.26)分、(73.13±4.63)分比(70.38±4.58)分、(74.63±3.47)分比(71.75±4.4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91、3.087、2.671、3.216,均P<0.05).治疗后,治疗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7.20±2.43)分比(11.03± 2.7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55,P<0.05).结论 长疗程逆灸急性脑梗死患者百会、大椎穴,可促进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认知功能,降低卒中后抑郁发生率.

    卒中后抑郁脑梗死逆灸长疗程预防

    替罗非班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性的影响及应用效果分析

    王燕张桂月陈翔
    244-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替罗非班对进展性脑梗死(progre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PCI)患者血小板活性的影响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前瞻性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3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中医院收治的106例P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试验组,每组53例.常规组男30例、女23例,年龄(60.11±5.27)岁,予以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男31例、女22例,年龄(61.25±5.33)岁,采用替罗非班配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功能、炎症反应及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评估两组用药安全性.采用t检验、x2检验.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小板活性、血小板功能、炎症指标、神经功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β-血小板球蛋白(β-TG)、颗粒膜蛋白CD62P、CD63、血小板聚集率(PAgT)、血小板黏附率(PAdT)、白细胞介素-6(IL-6)、IL-8、C-反应蛋白(CRP)均低于常规组[(15.44±5.16)μg/L比(18.25±5.27)μg/L、(55.25±10.47)%比(61.45±10.46)%、(10.33±3.41)%比(12.28±3.16)%、(35.22±10.17)%比(42.11± 10.48)%、(28.33±5.14)%比(31.45±5.16)%、(60.44±10.28)ng/L比(67.62±10.35)ng/L、(10.15±3.22)ng/L比(12.37±3.19)ng/L、(7.66±2.11)mg/L比(8.82±2.14)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74、3.050、3.054、3.435、3.119、3.583、3.566、2.810,均P<0.05).治疗3d、7d、14 d后,试验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30.25±5.14)分比(33.47±5.26)分、(24.33±5.18)分比(27.85± 5.61)分、(20.12±5.41)分比(23.36±5.4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188、3.356、3.083,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替罗非班能有效抑制PCI患者血小板活性,对改善血小板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并改善神经功能均有积极意义,联合应用此药未明显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安全性较高.

    替罗非班进展性脑梗死炎症反应血小板活性用药安全性

    抗CD122抗体对小鼠银屑病样皮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李华润温炬郑荣昌周玉婵...
    249-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抗CD122抗体对小鼠银屑病样皮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研究时间为2020年7月1日至11月23日.选用56只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配为4组:凡士林对照组(空白对照组)、咪喹莫特模型组(模型组)、同型对照抗体实验组(实验组A)、抗CD122抗体实验组(实验组B).采用银屑病面积与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观察银屑病样皮损动态变化;显微镜下观察皮损组织病理改变,并测量表皮层厚度;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皮损中TRM细胞的表型及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皮损中白细胞介素-15(IL-15)、白细胞介素-17A(IL-17A)的表达及变化.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免疫荧光双标显示,模型组初次(3 d、6 d)TRM细胞数量CD3+CD103+[(16.40±1.43)细胞个数/视野、(29.80±2.28)细胞个数/视野]、CD4+CD103+[(10.80±1.77)细胞个数/视野、(16.20±1.28)细胞个数/视野]、CD8+CD103+[(15.10±1.65)细胞个数/视野、(26.05±1.43)细胞个数/视野]、CD122+CD103+[(16.52±1.43)细胞个数/视野、(26.80±1.40)细胞个数/视野]均高于对照组(均P<0.01);实验组B初次(3d、6 d)及再次(38 d、41 d)刺激皮损中TRM细胞数量均低于同一时间模型组、实验组A(均P<0.05),以CD8±TRM细胞降低为主(P<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模型组再次(38 d、41 d)皮损中IL-15、IL-17A的表达[(115.66±3.69)IOD/area、(121.65±3.36)IOD/area及(104.30± 3.47)IOD/area、(59.87±3.20)IOD/area]均高于对照组[(28.15±2.25)IOD/area、(28.05±2.15)IOD/area及(25.63±2.10)IOD/area、(25.01±2.71)IOD/are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B初次(3 d、6 d)及再次(38 d、41 d)刺激皮损中IL-15、IL-17A的表达均低于同一时间模型组和实验组A(均P<0.05).结论 TRM细胞、IL-15、IL-17A可能参与小鼠银屑病样皮损的发生和发展,抗CD122抗体可以改善小鼠的银屑病样皮损,该作用可能与其抑制TRM细胞的形成和功能(以CD8+TRM细胞为主),以及降低IL-15、IL-17A的表达有关.

    银屑病CD122TRM细胞IL-15IL-17A动物实验

    胎龄<32周早产儿输血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朱毓书高君艳王伏东蒋丽军...
    258-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胎龄<32周早产儿输血情况及危险因素,为临床降低早产儿输血率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30例胎龄<32周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输血分为输血组(61例)和未输血组(69例).输血组男30例、女31例,胎龄(29.79±1.66)周;未输血组男36例、女33例,胎龄(31.13±1.02)周.对比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孕母资料、诊治情况等差异,并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胎龄<32周早产儿输血的危险因素.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结果 在130例胎龄<32周早产儿中,输血治疗者61例,输血率为46.9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输血组患儿胎龄、出生体质量、出生时血红蛋白(Hb)值、红细胞压积(HCT)、小于胎龄儿比例均低于未输血组[(29.79±1.66)周比(31.13±1.02)周、(1 334.05±304.29)g比(1 631.45±245.64)g、(166.00± 24.77)g/L比(184.43±19.00)g/L、(51.04±7.95)%比(56.35±6.37)%、9.84%(6/61)比23.19%(16/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50、-6.160、-4.689、-4.164,x2=4.106;均P<0.05).输血组患儿生后2周内采血量及出生1 min Apgar评分≤7分、应用机械通气、需气管插管、呼吸暂停、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比例均高于未输血组[(28.63± 8.25)ml/kg比(20.84±5.27)ml/kg、42.62%(26/61)比13.04%(9/69)、95.08%(58/61)比60.87%(42/69)、19.67%(12/61)比1.45%(1/69)、68.85%(42/61)比34.78%(24/69)、72.13%(44/61)比52.17%(36/69)、21.31%(13/61)比1.45%(1/69)、14.75%(9/61)比2.90%(2/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24,x2=14.398、21.349、11.946、15.036、5.448、11.305、4.444;均P<0.05).输血组患儿肠外营养时间、达足量喂养时间、吸氧时间、住院时间均长于未输血组[21.00(15.00,31.00)d比11.00(8.00,17.00)d、23.00(17.00,33.00)d比12.00(9.00,17.50)d、10:00(4.00,28.00)d比3.00(0,6.00)d、(47.46±19.34)d比(27.62±8.78)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922、-6.075、-5.687,t=7.368;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生体质量<1 500 g、生后2周内采血量≥25 ml、肠外营养时间≥14 d、应用机械通气均为胎龄<32周早产儿需要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4.243、3.462、7.425、7.218,均P<0.05);而出生时Hb≥160 g/L则是保护因素(OR=0.072,P<0.001).结论 出生时Hb≥160 g/L是胎龄<32周早产儿输血的保护因素,出生体质量<1500 g、生后2周内采血量≥25 ml、肠外营养时间≥14 d、应用机械通气是胎龄<32周早产儿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贫血输血早产儿胎龄<32周机械通气危险因素

    脓毒症相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28d死亡的无创预测研究

    罗晓洁王巍巍王怡萌王峪...
    263-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脓毒症相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血清乳酸(Lac)、D-二聚体(D-D)、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水平与患者28 d死亡的关系.方法 采用队列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和武警特色医学中心救治的375例脓毒症相关ARD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98例、女177例,年龄(65.26±11.35)岁.根据入院氧合指数(OI)分为轻度组[96例,OI>200 mmHg(1 mmHg=0.133 kPa)]、中度组(152例,OI>100~200 mmHg)和重度组(127例,OI≤100 mmHg),根据28 d内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238例)和死亡组(137例).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脓毒症相关ARDS患者OI与血清Lac、D-D、sTM、ESM-1水平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脓毒症相关ARDS患者预后的危险影响因素,并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构建危险因素预测其发生的价值.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使用F检验,两两比较使用SNK法;非正态分布使用Kruskal-Wallis检验,两两比较使用Bonferroni校正;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结果 3组脓毒症相关ARDS患者血清Lac、D-D、sTM和ESM-1水平比较,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均P<0.001).血清Lac、D-D、sTM、ESM-1水平与OI均呈负相关(r=-0.663、-0.664、-0.690、-0.682,均P<0.001).死亡组脓毒性休克比例、ICU时间≥10 d、机械通气时间≥3 d、年龄、D-D、sTM、Lac、ESM-1水平及脓毒症相关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均高于存活组[65.69%(90/137)比52.10%(124/238)、63.50%(87/137)比52.10%(124/238)、58.39%(80/137)比47.06%(112/238)、(66.24±4.73)岁比(64.87±6.07)岁、(3.59±0.84)mg/L比(2.87±0.70)mg/L、(125.77± 19.25)μg/L比(102.29±20.94)μg/L、8.39(7.31,8.84)mmol/L比5.62(4.11,8.04)mmol/L、3.91(3.20,4.48)μg/L比2.92(2.31,3.47)μg/L、14.00(12.00,17.00)分比12.00(10.00,13.00)分],I低于存活组[92.74(82.83,156.64)mmHg比183.87(137.68,254.56)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675、4.594、4.471,t=2.439、9.232、10.767,Z=9.199、9.319、7.270、8.723;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脓毒性休克、SOFA评分、Lac、D-D、sTM和ESM-1为脓毒症相关ARDS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2.625、3.410、1.461、2.231、1.048、1.316,均P<0.05),OI为独立保护因素(OR=0.978,P<0.05).ROC分析显示,脓毒症相关ARDS患者血清Lac[曲线下面积(AUC)=0.786]、D-D(AUC=0.748)、sTM(AUC=0.797)和ESM-1(AUC=0.788)对28 d死亡具有一定预测价值,而四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908,大于任一单项指标(P<0.001).结论 血清Lac、D-D、sTM和ESM-1水平是脓毒症相关ARDS患者28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对28 d死亡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脓毒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乳酸D-二聚体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