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曹书杰

双月刊

1009-1017

gujs@nenu.edu.cn

0431-85099771

130024

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Journal Journal of Ancient Books Collation and Studi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学术刊物。反映古籍整理研究成果,交流工作经验,培养古籍整理人才,报道国内外古籍整理研究情况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简牍本《苍颉篇》通假问题研究

    白军鹏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苍颉篇》作为一部字书,学者们对其使用通假字及以通假的方式进行词义解读方面有所关注.通过异文间的比勘可以确定有些版本的《苍颉篇》确实存在使用通假字的情况.不过由于目前所见均为汉代写本,尚无法据此判断李斯等人所作的原本《苍颉篇》也大量使用通假字.本文认为作为"书同文"的重要标尺,秦本《苍颉篇》应是尽量使用本字的.对于一些所谓的通假字,通过考察可以发现其实都是其在书写时代的通常写法.在此认识的基础上,"破读"《苍颉篇》中所谓的"通假字"要格外谨慎,而紧密联系秦汉时代的用字习惯对《苍颉篇》词义进行解读则是十分重要的方法.

    《苍颉篇》通假异文用字习惯

    汉印与汉字职用史研究谫论

    赵岩银丽玮
    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印对于汉字职用史研究有重要的价值,可以为汉字职用史研究提供关键线索;可以印证其他文献的记词、用字方式;可以印证其他材料的汉字职用史价值等.而基于汉字职用史的研究成果,可以判定汉印的年代,还可以推动汉印的科学考释.

    汉印汉字职用史用字记词

    试论语义类型学对判定通假的作用——以敦煌变文中表"美"义的"强"为例

    张文冠
    15-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敦煌变文《金刚丑女缘起》中的"强"有"美"义,该用法的"强"一直延续至今.文章从词义类型学的角度,考察了汉语、民族语言和外语中的多义词、同源词,发现"'强'及相关义"和"美"义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由"'强'及相关义"引申出"美"义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由此推断出敦煌变文中表"美"义的"强"是词义引申的结果,而非"像"的通假,这说明语义类型学有助于通假字的判定.文章还探讨了"倢伃(婕妤)""婤姶"等美称的结构和语源.

    语义类型学敦煌文献判定通假

    可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匡正玄应《一切经音义》考辨

    真大成雷霄
    2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可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是一部偏重辨析佛经写本中疑难字、同形字、生僻字的大型音义书.在编纂过程中可洪十分注重参考已有的音义材料,尤其是玄应《一切经音义》,其引用类型包括字形、注音、释义等,同时又经常对玄应解释中的疏误予以匡正.但由于字际关系失察及对佛经经意的不当释读,《可洪音义》中也存在玄应不误而可洪妄改之例.

    可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玄应《一切经音义》匡正误改

    清华简《筮法》"西祭"解

    蔡飞舟
    3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筮法》坤祟所见鬼神名"西祭",前人或如字读,或读"祭"作"蔡",均不可通.案此二字当读作"西际",训作"西方",为四方神之一种,与震祟"东方"相对.训方之"际"又见《鹖冠子》,此二书相通之又一新证.

    清华简《筮法》西祭

    《春秋》"寓褒贬于叙事"的体例及其时间准则

    陈纪然
    3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孔子的《春秋》通过叙事来说理,即寓褒贬于叙事.《春秋》叙事包括比事、属辞两个方面.古往今来,人们研究春秋笔法、《春秋》褒贬等课题时,对《春秋》褒贬的准则不乏关注,但对《春秋》褒贬的时间准则却较少有集中的探究和分析.《春秋》书名为"春秋"、叙事"以天时叙人事",《春秋》在多方面具有很强的时间准则意识.《春秋》比事、属辞过程中包含孔子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是非评判、褒贬态度等,是非褒贬以时间为准则,这是《春秋》叙事的一个深层特征.

    春秋笔法褒贬诗性文本

    《战国策》字词札记二则

    蒋陈唯
    4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战国策·齐策一》"齐貌辨"之"貌",《北堂书钞》《太平御览》引《战国策》以及《汉书·古今人表》《元和姓纂》等皆作"昆",各家对此意见不一.根据秦汉以下文字材料及《史记》等文献,可以判断此处本作"貌"字,"貌"先被误认为"艮"声字,其后作为偏旁或独体字的"艮"转写成形音皆近的"昆".《战国策·齐策四》"性懧愚"之"懧",学界一般训作"弱"义.根据秦汉文字材料及相关文献,可以判断此处"懧"当是"慢"字之讹,"慢"应读为"悗"训"愚惑"义.

    战国策讹字齐貌辨懧愚

    论《折狱龟鉴》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王天海王韧
    48-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折狱龟鉴》是宋代郑克所撰的一部案例专书.本书在中国法制史上影响深远,至今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借鉴作用.本文从历史文献的角度清理了该书的版本源流与整理现状,并深入分析了全书内容及其思想内涵.条分缕析地论述了该书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折狱龟鉴郑克案例专书历史价值现实意义

    《吴诗集览》原刻与翻刻研究

    刘淑萍
    60-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吴诗集览》是清代学者靳荣藩对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吴伟业的诗集所做的一个整理笺注本.存在的主要版本有清乾隆四十年凌云亭原刻本,两种原刻的翻刻本,《四部备要》本和《续修四库全书》本.国内的大型的书目数据库一般著录的都是清乾隆四十年凌云亭原刻本.其实各家所藏原刻本不多,多是翻刻本.本文旨在考察《吴诗集览》诸版本之间的相互关系,呈清原刻本与翻刻本之间的区别,揭示是书在各重要书目中的错误,为古籍版本个案研究提供一个示例.

    吴诗集览清乾隆四十年凌云亭原刻本翻刻本

    《中国方志中语言资料集成》编纂指瑕

    连燕婷
    65-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蓝《中国方志中语言资料集成》是一部方志方言文献的影印汇编,为近代汉语及民族语言研究挖掘了宝贵的语料.该书在《序》中称共收录明代至民国时期载有语言资料的方志741种,但实际收录的应是南宋至民国时期载有语言资料的方志673种.该书在文献编纂方面出现91处失误:方志时代标示有误59处,方志重出16处,方志名称标示有误10处,方志省份归属有误3处,方志未收语言资料3处.对所收方志版本失之考察是出现上述诸多失误的主要原因.与曹小云、曹嫄《历代方志方言文献集成》相比,《集成》所收载有汉语方言资料的方志数量少了 353种,所收载有民族语言资料的方志数量少了 110种,失收方志数量多达400余种.

    《中国方志中语言资料集成》方志方言编纂